縱觀蘇聯興衰史,不難發現特務政治貫穿了整個蘇聯社會發展始終。特務政治保證了蘇聯政壇的永續發展,也徹底埋葬了這個龐大帝國。
正所謂成也“特務”,敗也“特務”。從契卡到克格勃,蘇聯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特務政治。不管是在蘇聯曆次政治鬥争中還是在内部紛争之際,特務機構始終與蘇聯最高層同在,甚至在某一時期起了“主導作用”。由此可見蘇聯的興衰史實際上也是一部特務發展史。

衆所周知,俄國人搞金融經濟比西方國家要遜色很多,可一旦從事秘密警察行業卻輕車熟路,不僅一點都不遜色于其他國家的情報機構,還屢次讓同行聞風喪膽。可以說,從契卡建立之初,特務基因就滲透在了蘇聯社會的各個角落。
1917年,為應對國内外反動勢力的反撲,蘇俄中央決定成立國家保衛機構,由捷爾任斯基擔任第一任主席,主要負責制止一切颠覆活動。該機構的全稱是“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員會”,“契卡”一詞則是該委員會俄文縮寫的音譯。
捷爾任斯基曾這樣形容契卡:“它(指契卡)是一個用革命的手段來對付反革命的機構。”從這個角度來說,契卡的主要任務是對内鎮壓,反間諜和情報工作隻是他的一小部分職能。當然,到二戰結束時,契卡的情報機構已迅速發展,成為世界四大情報組織之一,這也是意外之喜了。
由于契卡擁有很大的權力,可以不經請示逮捕并槍斃一切反革命分子,是以在一段時間内契卡成了“暴力機構”的代言詞。依靠這種恐怖活動,年輕的蘇維埃很快鞏固了國家政權。
然而,不受限制的權力終歸會遭遇反噬。契卡在上世紀成為了蘇聯普通群眾的噩夢,“肅反”期間制造的各種冤假錯案更是屢見不鮮。盡管有不少蘇維埃高層對契卡的擅權表示了不滿,認為必須限制契卡的權力,但激進派還是占據了上風,契卡也得以長期存在。
到了1922年,契卡的權力進一步擴大,該機構被改組為國家政治保衛局(即“格别烏”),隸屬于蘇維埃内務人民委員會。“格别烏”成立後,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任務劃分上,都遠比契卡時期要成熟得多。但是因為契卡在蘇俄時期威名遠播的緣故,人們還是在習慣上将蘇聯國家政治保衛局稱作“契卡”。
斯大林上台後,為維護個人統治,“格别烏”被改組為内務人民委員會,負責對内鎮壓工作。相比于後來本質上成了情報機構的克格勃來說,此時的内務人民委員會可以說是大權在握、生殺予奪。
據資料記載,僅在蘇聯大清洗期間,蘇聯内務部就抓捕了50萬以上的政治犯,其中還包括蘇聯三駕馬車之一的季諾維也夫和經濟學家布哈林。從30年代起,内務部就成了蘇聯統治者進行政治清洗的工具,與捷爾任斯基當初的政治理想也相去甚遠。
1953年,當赫魯曉夫等蘇聯上司人扳倒貝利亞以後,為消除蘇聯内務部在大清洗期間的消極影響,蘇聯中央決定将内務部改組為國家安全委員會,音譯過來就是“克格勃”。
克格勃成立後雖然名義上屬于蘇聯部長會議管轄,但實際上它直接受蘇聯最高上司人掌控,畢竟誰貝利亞的例子就在跟前,誰也不想讓克格勃這樣的暴力機構失去控制。
據資料記載,克格勃的主要機構有“對外諜報局、國内反間諜局、軍隊管理局、邊防管理局、總務局”等,其工作範圍遍布蘇聯全境。鼎盛時期的克格勃從業人員一度達到數萬人。此外,克格勃還在國外擁有大量線人和諜報人員。是以,毫不誇張地說,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克格勃的身影。
冷戰時期,由于克格勃職能過大,涉及範圍太廣,一度成為淩駕于蘇聯各部委機關之上的權力機構,在國際上也成為了紅色恐怖的代言詞。就其具體職權而言,克格勃的負責領域與美國中央情報局大緻相當,然兩者之間的權力卻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對于克格勃,蘇聯群眾也有種複雜的心态。一方面,克格勃由于具有決定别人生死的權力,經常被蘇聯群眾視為洪水猛獸。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克格勃享受的種種特權也被人們所羨慕,你看當年的普京不就是鮮活的例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