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苏联兴衰史,不难发现特务政治贯穿了整个苏联社会发展始终。特务政治保证了苏联政坛的永续发展,也彻底埋葬了这个庞大帝国。
正所谓成也“特务”,败也“特务”。从契卡到克格勃,苏联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特务政治。不管是在苏联历次政治斗争中还是在内部纷争之际,特务机构始终与苏联最高层同在,甚至在某一时期起了“主导作用”。由此可见苏联的兴衰史实际上也是一部特务发展史。

众所周知,俄国人搞金融经济比西方国家要逊色很多,可一旦从事秘密警察行业却轻车熟路,不仅一点都不逊色于其他国家的情报机构,还屡次让同行闻风丧胆。可以说,从契卡建立之初,特务基因就渗透在了苏联社会的各个角落。
1917年,为应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反扑,苏俄中央决定成立国家保卫机构,由捷尔任斯基担任第一任主席,主要负责制止一切颠覆活动。该机构的全称是“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契卡”一词则是该委员会俄文缩写的音译。
捷尔任斯基曾这样形容契卡:“它(指契卡)是一个用革命的手段来对付反革命的机构。”从这个角度来说,契卡的主要任务是对内镇压,反间谍和情报工作只是他的一小部分职能。当然,到二战结束时,契卡的情报机构已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四大情报组织之一,这也是意外之喜了。
由于契卡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不经请示逮捕并枪毙一切反革命分子,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契卡成了“暴力机构”的代言词。依靠这种恐怖活动,年轻的苏维埃很快巩固了国家政权。
然而,不受约束的权力终归会遭遇反噬。契卡在上世纪成为了苏联普通民众的噩梦,“肃反”期间制造的各种冤假错案更是屡见不鲜。尽管有不少苏维埃高层对契卡的擅权表示了不满,认为必须约束契卡的权力,但激进派还是占据了上风,契卡也得以长期存在。
到了1922年,契卡的权力进一步扩大,该机构被改组为国家政治保卫局(即“格别乌”),隶属于苏维埃内务人民委员会。“格别乌”成立后,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任务划分上,都远比契卡时期要成熟得多。但是因为契卡在苏俄时期威名远播的缘故,人们还是在习惯上将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称作“契卡”。
斯大林上台后,为维护个人统治,“格别乌”被改组为内务人民委员会,负责对内镇压工作。相比于后来本质上成了情报机构的克格勃来说,此时的内务人民委员会可以说是大权在握、生杀予夺。
据资料记载,仅在苏联大清洗期间,苏联内务部就抓捕了50万以上的政治犯,其中还包括苏联三驾马车之一的季诺维也夫和经济学家布哈林。从30年代起,内务部就成了苏联统治者进行政治清洗的工具,与捷尔任斯基当初的政治理想也相去甚远。
1953年,当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扳倒贝利亚以后,为消除苏联内务部在大清洗期间的消极影响,苏联中央决定将内务部改组为国家安全委员会,音译过来就是“克格勃”。
克格勃成立后虽然名义上属于苏联部长会议管辖,但实际上它直接受苏联最高领导人掌控,毕竟谁贝利亚的例子就在跟前,谁也不想让克格勃这样的暴力机构失去控制。
据资料记载,克格勃的主要机构有“对外谍报局、国内反间谍局、军队管理局、边防管理局、总务局”等,其工作范围遍布苏联全境。鼎盛时期的克格勃工作人员一度达到数万人。此外,克格勃还在国外拥有大量线人和谍报人员。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克格勃的身影。
冷战时期,由于克格勃职能过大,涉及范围太广,一度成为凌驾于苏联各部委机关之上的权力机构,在国际上也成为了红色恐怖的代言词。就其具体职权而言,克格勃的负责领域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大致相当,然两者之间的权力却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对于克格勃,苏联民众也有种复杂的心态。一方面,克格勃由于具有决定别人生死的权力,经常被苏联民众视为洪水猛兽。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克格勃享受的种种特权也被人们所羡慕,你看当年的普京不就是鲜活的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