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宋政壇“常青樹”文彥博:曆經四朝獲重用,比蘇轼王安石歐陽修都厲害!

北宋有這樣一位名臣,一生曆經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先後幾度出任宰相,為相長達五十年之久,而且他終生笃信佛法,曾彙集十萬人一起念佛。此外,他的高壽更是讓人稱奇,91歲時安然坐化,無疾而終。他就是北宋名相文彥博。

“灌水取球”聲明起

文彥博(1006年—1097年),字寬夫,山西汾州介休人。他的先祖本姓敬,為避後晉高祖石敬瑭之諱,改姓文。後晉亡後,複姓敬。至北宋立國時,避宋翼祖趙敬廟諱,又改姓文。

北宋政壇“常青樹”文彥博:曆經四朝獲重用,比蘇轼王安石歐陽修都厲害!

文彥博畫像

文彥博幼時就聰慧過人,“灌水取球”的主人公就是他。故事大概是:小彥博和幾個小夥伴踢球玩,不小心将球踢到了一個樹洞裡。小夥伴們趴在洞口伸手摸球摸不到,用棍子到洞裡撥球也夠不到。大家正在着急時,文彥博想了個辦法,就是将水灌入樹洞中。水滿球就浮起來了。小小年紀就能想到運用浮力原了解決問題的文彥博讓人刮目相看。

北宋政壇“常青樹”文彥博:曆經四朝獲重用,比蘇轼王安石歐陽修都厲害!

樹洞取球

文彥博二十出頭就考中了進士,之後先後做翼城縣知縣、绛州通判、監察禦史等,其後在宋仁宗駕前做殿中侍禦史,這說明他為官也是頗有政績的。

在做殿中侍禦史期間,文彥博恪守職責,大膽向仁宗進谏。當時西北邊疆連年交戰,軍隊中時有副将臨陣先退、望敵不進的,按照正常,大将應向朝廷請示後才作處理。看到其中弊病的文彥博向仁宗進言,認為戰時應允許将領自主處置這些事情,否則“将權不專,兵法不峻”,無法取得勝利。仁宗深以為然,采納了他的建議。

政績卓著任宰相

不久,文彥博以直史館(官名)的身份任河東轉運副使,負責糧食等的運輸事宜。彼時,麟州(今陝西省神木縣北)運糧饷的路曲折遙遠,而銀城河外有唐時運糧饷的故道,隻是長期被廢棄沒有疏通。文彥博的父親文洎在任轉運使職期間,曾考慮修複,但沒來得及動工就去世了。文彥博繼承父親的遺志,修複了這條故道,并是以得以在城中儲備了大量糧饷。後來,西夏入侵時曾圍困麟州十日,在得知城中糧草充足後撤兵。

北宋政壇“常青樹”文彥博:曆經四朝獲重用,比蘇轼王安石歐陽修都厲害!

宋仁宗

這之後,文彥博遷任天章閣待制、都轉運使,連升龍圖閣、樞密直學士、秦州知州、益州知州。幾年後,他又被仁宗召回朝廷,出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之職。剛升遷,他就平息了貝州王則的反叛,是以再升為宰相,即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出任宰相後,文彥博向仁宗推薦了張瑰、韓維、王安石,認為他們淡泊名利、有操守,可以予以褒獎。

裁撤冗兵除弊政

北宋“冗官”、“冗兵”和“冗費”的“三冗”問題根深蒂固,牽一發而動全身,處理起來非常棘手,文彥博與樞密使龐籍商議後,計劃裁撤士兵和将佐共八萬人。對此有大臣擔心裁撤的這些人可能會聚為盜賊,仁宗也猶豫不定。文彥博對仁宗說,如今财政出現問題,就是因為兵員過多,如果他們被裁撤後作亂,他願以性命擔保去平定。計劃實施後,裁撤的将士并無人鬧事。

1049年,文彥博被升為昭文館大學士,兩年後因遭禦史唐介彈劾而被降為觀文殿大學士、許州知州,又改為忠武軍節度使,主管永興軍。唐介也被免職。1055年文彥博再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這次是與名臣富弼一同被任命的。任命宣布那日,“士大夫相慶于朝”,足見兩位賢臣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一年後,仁宗正在臨朝受文武百官參拜時,突然發病。在其生病期間,老成持重的文彥博與富弼臨危不亂,消除了朝廷内外的一些不安定因素,穩定了朝局、安定了民心,直到仁宗病愈。

此時,禦史吳中複請求把唐介召回朝廷,仁宗問文彥博的意見。文彥博說,“唐介做禦史時,彈劾我的事多針對我的不足,其中雖然有道聽途說的不實之言,但當年我已經責備過他了,現在可以召回。”仁宗和大臣們都認為他品德高尚。

又過了幾年,文彥博以河陽三城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被封為潞國公,後又升為尚書左仆射。之後,因母親去世而辭官守喪。

1063年,仁宗駕崩,英宗即位,任文彥博為成德軍節度使。不久,文彥博被升為侍中,改鎮淮南府,判永興軍,入朝廷為樞密使、劍南西川節度使,繼續得到英宗的重用。

謙恭禮讓不貪功

英宗在位僅四年就因病駕崩,神宗即位。1069年,神宗任陳昇之為宰相。诏書說:“文彥博是朝廷重臣,令陳昇之位在文彥博之下,以符合朕禮賢之意。”文彥博卻說:“宋朝樞密使一職,沒有在宰相上面的。隻有曹利用曾經在王曾、張知白上。雖然為臣對禮義難說全懂,但不敢仿效曹利用所為,以紊亂朝廷禮法。”他堅決推辭不讓自己位在陳昇之之上,而且沒有任何怨言。

勵精圖治的神宗打算重用王安石變法,文彥博卻認為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免役法等新政不合實際,對新政持反對态度。文彥博在樞密府做了九年,終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而請求辭職。神宗不願讓他離職,就任命他為司空、河東節度使、判河陽,徙大名府。他雖然人不在朝廷,但神宗對他依然十分信任。

1080年,已經74歲的文彥博被拜為太尉,複判河南。一次他入朝時,正聽到王同老說起仁宗至和年間議論立皇太子之事,神宗就此詢問他。文彥博再次上奏說英宗是天命所在,是仁宗皇帝了解兒子的賢明、慈聖太皇太後擁佑之力。神宗稱贊他“品性深厚,不宣揚自己的善德,陰德如丙吉,真是定策社稷之臣”。

北宋政壇“常青樹”文彥博:曆經四朝獲重用,比蘇轼王安石歐陽修都厲害!

宋神宗

神宗于是加文彥博為兩鎮節度使,他推辭不受。神宗又賜宴瓊林苑,并兩次派宦官将他自己做的詩送給文彥博。瓊林苑,是宋朝皇家宮苑,皇帝在那裡請文彥博吃飯又送自己寫的詩給他,無疑是想向文彥博表達對他的禮敬之意。

又過了幾年,文彥博以年邁為由辭官,以太師(注:三公中最高的官)職位退休,居住在洛陽,與大儒洛陽人邵雍以及程颢兄弟交好。

1086年,年幼的哲宗即位,宣仁太後垂簾聽政,同樣反對變法并打算廢除新法的司馬光推薦文彥博,說他是宿德元老,應該重新起用來輔佐朝廷。80歲的文彥博遂被任命為平章軍國重事,六天朝觐一次,一月兩次到皇宮講經書,皇帝對他恩禮有加。不過,他每年都要求告退,如此五年後,再次離開朝堂。

外族使者贈名馬

文彥博曆事四朝,為相共五十年,是四代帝王的股肱重臣,聲名亦聞于四夷。哲宗元祐年間,契丹派使者耶律永昌、劉霄來通路,蘇轼為接待大臣。他們在拜見哲宗後,在殿門外看見了文彥博。兩位使者退立改容問道:“這是潞國公吧?”并問文彥博年壽。蘇轼回答後,使者說:“年壽如此高,但身體看起來卻很健壯啊。”蘇轼說:“使者還隻看到了他的容貌,沒有聽見他說話。他綜理各種事情,極其精練,即使少年也趕不上;他學問貫古通今,即使專門的名家也有趕不上之處。”

使者心懷崇敬地說:“文彥博真是天下異人。”文彥博回洛陽後,西羌首領溫溪心有匹名馬,請求邊境官吏将名馬贈送給文彥博,哲宗特诏允許。文彥博被外國人尊崇達到了如此程度也是古今罕有!

置酒賦詩書法高

文彥博雖然一直擔任高官,但其待人謙遜、尊德樂善。他曾和富弼、司馬光等十三人根據白居易九老會的故事,置酒賦詩互相取樂,且隻以年齡大小論長幼,而不以職位高低排名位,他建造了一個大堂,在其中繪有十三人的畫像,稱為“洛陽耆英會”,很多人都很羨慕。

北宋政壇“常青樹”文彥博:曆經四朝獲重用,比蘇轼王安石歐陽修都厲害!

文彥博書法

文彥博的書法很有名,遠遠超過了他文章詩賦的成就。或許因為他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我們隻看到了他精于吏治的一面。其實在曆史上,他的書法修為比同一時期的富弼、司馬光、王安石要好得多,也遠遠超過了刻意學書的歐陽修。隻可惜他的書法作品現在僅有四幅傳世:一為介休市博物館的楷書拓片僅十六字,二為故宮博物館藏品《三劄卷》,三為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内翰帖》,四為洛陽新出土的《王拱辰墓志》篆蓋。

北宋政壇“常青樹”文彥博:曆經四朝獲重用,比蘇轼王安石歐陽修都厲害!
北宋政壇“常青樹”文彥博:曆經四朝獲重用,比蘇轼王安石歐陽修都厲害!

文彥博尺牍《内翰帖》 行書,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文彥博能夠在名利中不迷途,應與他終生信奉佛法有關,他退休後更是勤加修行,無論早晚和行住坐卧之間,不曾有絲毫的懈怠。他曾經發願說:“願我常精進,勤修一切善,願我了心宗,廣度諸含識。”他曾和淨嚴法師在開封集合十萬人一起念佛,氣勢之大,震撼人心。當時就有人寫了一首偈:“知君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為一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

1097年五月,文彥博在家口誦佛号,安然坐化,終年91歲。宋徽宗年間追複他太師之職,谥号“忠烈”。他的8個兒子都擔任重要官職。《宋史》說他“立朝端重,顧盼有威,遠人來朝,仰望風采,其德望固足以折沖禦侮于千裡之表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