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因為白山黑水間有一支東北抗聯

2017年1月,我們将中國人民抗日抗争中“八年抗戰”的說法一律改為“十四年抗戰”,即抗戰曆史要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算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而非以往的1937年“七七事變”到1945年。

早在1945年4月,中共七大上,毛澤東作了著名的《論聯合政府》的報告。報告中雖然也有“八年”、“八年來”的說法,但明确說到:中國人民的抗日戰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争,還是在1931年就開始了。

為什麼抗戰是十四年而不是八年?因為在東北有一支東北抗日聯軍。東北抗日聯軍輾轉于白山黑水之間,進行了長達十四年不屈不撓的鬥争,開辟了中國最早、堅持時間最長的抗日戰場。

“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因為白山黑水間有一支東北抗聯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遼甯、吉林、黑龍江三省人民組織遊擊隊,聯合東北抗日義勇軍,于長白山、三江平原、小興安嶺等地開展遊擊戰争,對抗日本關東軍。滿洲省委派遣幹部到地方上去拉隊伍開辟武裝鬥争。楊靖宇去南滿的磐石遊擊隊;周保中去了吉東的王德泰部義勇軍;李兆麟從遼陽被滿洲省委調到了珠河中心縣委組建遊擊隊;趙尚志去了張甲洲的巴彥遊擊隊;崔庸健前往吉東的寶清、虎林、饒河等地發展黨組織群組建遊擊隊(後來的抗聯7軍);馮仲雲作為滿洲省委巡視員去湯原組建遊擊隊。

東北義勇軍名義上是中國抗日武裝,但國民政府怕公開支援東北義勇軍會給日本以開戰口實,是以拒絕承認其合法地位,僅給予口頭道義上的支援。這些武裝部隊無統一上司和編制,各自具有相當獨立性;軍費靠自籌或全國人民捐助;主要用輕武器乃至大刀長矛,以遊擊戰為主要作戰樣式打擊敵人。義勇軍高舉“誓死抗日救國”、“還我河山”的旗幟,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同日本侵略軍展開英勇的武裝鬥争。1932年3月10日滿洲國建立後,日本帝國為穩定其殖民統治,不斷對義勇軍進行“讨伐”。義勇軍主動出擊,部隊迅速發展壯大,是年夏秋達鼎盛時期,總人數約30萬。1932年日本關東軍在滿洲國軍配合下,調集數十萬大軍大舉進攻,雙方爆發大規模攻防戰,東北義軍給予關東軍重創,但自身損失巨大,一部分退入蘇聯,一部分留在東北。退入蘇聯的義勇軍4萬餘人根據蘇聯與國民政府達成的協定由蘇聯将其繳械,押送至新疆,由于環境惡劣一萬餘人凍死在回國的路上。留下的則繼續戰鬥,堅持武裝鬥争。

“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因為白山黑水間有一支東北抗聯

東北義勇軍大部隊潰散後,1933年1月,中共中央訓示滿洲省委要加強黨的上司,克服“左”傾關門主義、建立抗日統一戰線,擴大遊擊戰争,以遊擊隊為基礎,組建東北人民革命軍。

1936年2月,東北人民革命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到了1937年,東北抗日聯軍共編成11個軍,人數達2萬5千至3萬人。其中第1至第7軍是中共黨組織直接上司武裝,第8、9、10、11軍是統戰性質的非黨抗日武裝。

在長期的抗戰中,東北抗聯孤懸敵後、武器簡陋,缺衣少食、挨凍受餓,面對挑戰人類極限的最惡劣條件和最殘酷鬥争環境,在深山野林、冰天雪地裡與數十萬敵人進行殊死搏鬥,湧現出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一大批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軍在七七事變後,曾積極配合關内軍民抗戰。但因缺乏補給,日軍聚集圍剿并采取良民證制度和搬遷群眾實行隔離,部隊損失很大。到了1940年,抗聯活動範圍和人員大量減少,抗聯一部進入遠東地區,并将部隊改編為蘇聯遠東方面軍獨立第88步兵旅,而留在國内的部隊分散潛伏,進行收集情報、建立武裝,宣傳抗日等工作。

白山黑水間的十四年抗戰,東北抗日聯軍共殲滅日軍17萬餘人,牽制日軍兵力達76萬,為中國人民抗日戰争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因為白山黑水間有一支東北抗聯

是以,将“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的曆史觀,不但有助于還原曆史真相,更能夠讓那些抗戰英雄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認可,同時也有利于世人牢記曆史教訓,以鞏固目前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