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二年年初,大規模的八旗選秀活動在紫禁城如期上演,一位來自鳳巢之家的女子脫穎而出,她姓鈕祜祿氏,令人沒想到的是,入宮僅一個月,這位女子便晉升為貴妃,随即被鹹豐冊立為皇後。
她統領大清後宮長達三十年,成為鳳巢之家最後的榮光。

1、鳳巢之家的名門女
孝貞顯皇後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生于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一等承恩侯晉贈三等承恩公穆揚阿之女。
孝貞所在的家族正是有着“鳳巢之家”的鑲黃旗鈕祜祿氏,八世祖是清朝開國元勳弘毅公額亦都,我們先前曾講過,這個家族在後宮絕對是頂級存在,出了五位皇後,為孝昭、孝聖、孝和、孝穆與孝貞。道光孝全皇後雖不是出自額亦都一脈,但與此家也是同族關系。
之前我們也曾說過,額亦都一脈之是以出了這麼多皇後,是因為分支太多了,額亦都一共有16個兒子,由此分為十六房,形成龐大的後裔群。
比如說孝昭、孝穆來自第十六房遏必隆一支,這支在弘毅公府中居于大宗地位。孝和來自第六房達隆霭一支。孝聖原本屬于弘毅公府的堂親,乾隆為了擡高母家地位,命孝聖母家與弘毅公府合二為一。本文我們所講的孝貞則來自第三房車爾格一支,也就是說,孝貞的七世祖是額亦都第三子車爾格。
車爾格是清朝初年的戶部尚書,身上有兩個爵位,分别是騎都尉和雲騎尉,車爾格有一個妹妹嫁給了清太宗皇太極為嫡妻(元妃鈕祜祿氏)。不過,這個女子因乘轎闖入努爾哈赤汗宮而被皇太極給休棄了,真是一個倒黴的女人。
車爾格之後,孝貞的六世祖巴喀與五世祖永壽就稍顯沒落了,巴喀隻做到護軍參領,永壽隻是一個小小的筆貼式,也就是說,孝貞皇後這一支在康乾時期勁力不足,沒出過什麼大官。不過,到了孝貞高祖父遵住這一代,又重新興起,遵住雖然也隻是筆貼式,但娶了大學士尹繼善的侄女章佳氏,遵住長子策普坦做到了總兵,第三子傅森做到了戶部尚書,這使得孝貞這一支重新回到一等世家行列。
這位做到總兵的策普坦便是孝貞皇後的曾祖父。
策普坦有兩個女兒(孝貞的姑祖母),一個嫁給了莊親王胤祿的孫子輔國将軍永蕃,另一個則嫁給了肅慎親王敬敏為繼福晉。
孝貞的祖父名叫福克京阿,曾擔任西甯辦事大臣,福克京阿有三個兒女,其中的獨子名叫穆揚阿,便是孝貞皇後的父親。另外兩個女兒(孝貞的姑姑),一個嫁給了尚書德文的兒子,另一個嫁給了鄭親王端華為嫡福晉。
孝貞的父親穆揚阿曾任廣西右江道,是以這孝貞也是出生在廣西,孝貞有一個哥哥和兩個姐妹,哥哥名叫廣科,承襲了父親三等承恩公的爵位。兩個姐妹都嫁入了莊王府,一個嫁給了莊親王奕仁為嫡福晉,另一個嫁給了奉恩将軍綿林。
可見,從孝貞皇後的祖輩開始,便不斷地與皇親宗室聯姻,孝貞的姑祖母、姑姑,好幾個都嫁入了鐵帽子王府,如莊王府、肅王府與鄭王府。嫁給鄭親王端華的那個姑姑,有一個女兒(孝貞的表姐妹)嫁給了蒙古狀元崇绮,生下了同治帝的孝哲毅皇後,也就是說,孝哲毅皇後是孝貞皇後的表外甥女。
2、晉升速度最快的大清皇後
鹹豐二年二月,道光帝喪期過後,鹹豐下旨舉行了八旗選秀,由于鹹豐原嫡福晉薩克達氏(孝德顯皇後)在鹹豐繼位前便去世了,此時鹹豐後宮隻剩下一個武佳氏(雲嫔),幾乎處于空閑狀态。是以,這次選秀實際上是要遴選一位大清皇後,還要充盈鹹豐的後宮,鹹豐一口氣選了四名秀女入宮。
這四名秀女分别是鈕祜祿氏、伊爾根覺羅氏、葉赫那拉氏與他他拉氏,除了被降級的伊爾根覺羅氏,其他三個都成了大清後宮的風雲人物,鈕祜祿氏便是我們所講的孝貞,葉赫那拉氏便是大名鼎鼎的孝欽顯皇後,即慈禧太後,他他拉氏便是後來的莊靜皇貴妃。
鹹豐二年四月二十七日,鈕祜祿氏(孝貞)奉旨與伊爾根覺羅氏一起入宮,被封為貞嫔。“貞”在滿文中是專門形容貞節的詞彙,漢語引申為“正”,鹹豐的有意再明顯不過了,這是想讓鈕祜祿氏做他的正妻啊。
果不其然,就在五月二十五日,即鈕祜祿氏入宮還不到一個月,鹹豐便下旨将其晉封為貞貴妃,直接跳過了妃一級。十二天後(六月初八日),鹹豐便下诏将鈕祜祿氏冊立為皇後了。從嫔到皇後,鈕祜祿氏僅僅用了40天,堪稱清朝晉升速度最快的皇後了。
其實,從這個晉升狀況也不難看出,從選秀初定之時,鈕祜祿氏實際上就是作為預備皇後身份入宮的,但是,鹹豐為什麼不直接将鈕祜祿氏冊立為皇後呢?
因為沒錢。
鹹豐剛繼位,便忙着籌辦祖母孝和睿皇後、父親道光帝、原配孝德皇後三起喪事,彼時,南方的太平軍又揭竿而起,如果直接冊立皇後的話,就要舉行大婚禮,這樣又要花錢。是以,鹹豐便放棄了直接冊立皇後,而是選擇晉升鈕祜祿氏,這樣就省掉了大婚禮,省去了好多錢呢。
可能有些讀者疑惑,既然鹹豐如此看重鈕祜祿氏,想必鈕祜祿氏定是一個各方面都非常突出的佳人了,我們可以看一下冊後诏書:
“貞貴妃鈕祜祿氏,質秉柔嘉,行符律度。自天作合,聿徵文定之祥。應地無疆,斯協順承之吉。惟克懋修夫内治,允宜正位乎中宮。”
“咨爾貴妃鈕祜祿氏,教秉名門,慶贻勳閥。葉安敦而禔福,應地時行。本淑慎以流徽,伣天祥定。在昔虞廷慎典,肇傳妫汭之型。周室延厘,必本河洲之化。既宜家而作則,當正位以稱名。茲以金冊金寶,立爾為皇後。”
可以看到,鈕祜祿氏确實是一個端莊溫婉、雍容大氣的女子,是皇後的最佳人選。而且,在長相方面也不用質疑,一定是顔值線上,但是她為何沒能給鹹豐生下一男半女呢?
據清宮檔案顯示,鈕祜祿氏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肝胃飲熱,甚至還有閉經現象,可以說是一個十足的病秧子,以緻民間有了“跛龍病鳳坐朝堂”的說法,試問這樣身體狀況,如何生兒育女呢?
3、垂簾聽政的東太後
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年僅31歲的鹹豐病逝于避暑山莊,臨終前指定唯一的兒子載淳繼承皇位,是為同治皇帝。
說實話,鹹豐這皇帝做得不咋滴,後事安排還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臨終前指定八位大臣輔政,稱為贊襄政務八大臣,同時,分别賜給皇後鈕祜祿氏(孝貞)與同治帝兩枚印章,即“禦賞”與“同道堂”。
這意思再明顯不過了,鹹豐既不想八位輔政大臣擅權的局面出現,也不想出現後宮幹政的現象,輔政大臣與後宮互相牽制是最好的狀态。事實上,這個安排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可以說是比較完美的,但鹹豐低估了他們對權力的欲求。
就在兩宮皇太後傳回京師不久,便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政變,是為祺祥政變。結果,贊襄政務八大臣被鏟除,兩個年僅二十多歲(慈安25歲、慈禧27歲)開始垂簾,因慈安居住在鐘粹宮(東六宮之一)而被稱為東太後。
關于慈安與慈禧兩宮皇太後在垂簾時期的關系,有些人認為是勾心鬥角,沖突明顯,事實上并不如此。其實,這兩位皇太後有着代表皇族的共同利益,是以,不可能有比較大的沖突出現,也就是說,實際上她們是一條船上的人。
對此,《清宮遺聞》有過這樣的描述:
“當時天下稱東宮(慈安)優于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慈禧)優于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谘訪利弊,悉中款會,東宮見大臣呐呐如無語者。每有奏牍,必西宮為誦而講之,或竟月不決一事。”慈安對權力不感興趣,是以日常朝政多讓慈禧處理。慈禧雖長慈安兩歲,但是嫡庶之分,仍不得不稱慈安一聲“姐姐”。凡是涉及朝政舉措的大事,慈禧明知道慈安沒有異議,依然也先要請示,“慈禧懾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
其實也很好了解,慈安對政務不太感冒,主要在一些大政方針方面做決策,而平常的政務主要由慈禧處理。慈禧雖然是同治皇帝的生母,但也礙于嫡庶之分對慈安是比較敬重的,雖然比慈安年齡大,也要叫一聲姐姐。
不過,兩位皇太後也确實有過一些沖突,主要展現在兩件事上:第一是誅殺安德海事件。第二是同治帝選後事件。
同治八年七月,太監安德海以為同治帝采辦龍袍的名義乘船沿運河南下,但他卻碰觸到了清朝的祖制:太監是不可以出京的。按照這條祖制,山東巡撫丁寶桢将安德海拿下,由于當時慈禧正在生病,主政的慈安便下令将安德海就地正法,就這樣,慈禧的心腹便被慈安處置了。
同治十一年,17歲的同治帝要結婚,在選秀中,慈安看中了狀元崇绮的女兒阿魯特氏,慈禧則看中年輕俏麗的鳳秀之女富察氏。最終,同治帝采納了慈安的建議,選擇了阿魯特氏,阿魯特氏便是孝哲毅皇後。
其實,慈安之是以選擇阿魯特氏,一是阿魯特氏端莊大氣,容德俱佳,确實是皇後的不二之選。二是阿魯特氏是慈安的表外甥女,也就是說慈安表姐家的孩子,也是存在一定私心的。隻不過,慈安的這一建議,卻着實害慘了這位表外甥女阿魯特氏。
4、死亡疑雲
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晚上八點左右,慈安太後突然崩逝于鐘粹宮,年僅45歲。
關于這位東太後之死,真的是疑點重重,主要是因為從發病到去世,隻有不到一天的時間,堪稱“暴亡”一點也不為過。是以,有人認為是慈禧做了手腳,害死了慈安太後。
根據德宗實錄記載,三月初九這一天還沒事,隻是“偶染微疴”,初十這一天就病倒了,甚至還“感寒停飲”,已經吃不進東西了,也喝不進水了,這說明病情惡化得非常嚴重。到了晚上八點左右,已經“神思漸散,遂至彌留”,随即崩逝。
不過,從當時慈禧的一系列反應來看,是比較正常的,就在慈安太後去世的當夜,慈禧便立刻召集大臣,來到慈安太後的寝宮鐘粹宮瞻仰遺容,這說明并沒有見不得人的東西。随即慈禧便按照規制安排慈安太後的喪事,并親自服喪。對此,《翁同龢日記》都能作了詳細的記載。
實際上,這并不是慈安第一次出現這樣的病情,早在同治二年便有一次發作:“慈安皇太後自正月十五日起聖躬違豫,有類肝厥,不能言語,至是始大安。”到了同治八年,又有一次:“昨日慈安太後舊疾作,厥逆半時許。”
這兩次病情發作,都提到了一個字“厥”症,有這種病症表現的一般就是心腦血管疾病了,是以,有些專家推斷慈安太後可能死于心腦血管疾病。
慈安太後《遺诰》:
“予以薄德,祇承文宗顯皇帝冊命,備位宮闱。迨穆宗毅皇帝寅紹丕基,孝思肫笃,承歡奉養,必敬必誠。今皇帝入缵大統,視膳問安,秉性誠孝。且自禦極以來,典學維勤,克懋敬德。予心彌深欣慰,雖當時事多艱,昕宵勤政,然幸體氣素稱強健,或冀克享遐齡,得資頤養。本月初九日,偶染微疴,皇帝侍藥問安,祈予速痊。不意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予年四十有五,母儀尊養,垂二十年,屢逢慶典,疊晉徽稱,夫複何憾。第念皇帝遭茲大故,自極哀傷。惟人主一身,關系天下,務當勉節哀思,一以國事為重,以仰慰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後教育之心。中外文武,恪恭厥職,共襄郅治,予靈爽實與嘉之。其喪服酌遵舊典,皇帝持服二十七日而除。大祀固不可疏,群祀亦不可辍。再予向以儉約樸素,為宮壸先,一切事關典禮,固不容矯從抑損。至于飾終儀物,有可稍從儉約者,務恤物力即是以副予之素願也。故茲诰谕,其各遵行。”
光緒七年九月十七日,孝貞被葬入昌瑞山南麓偏西之普祥峪定東陵,經過加谥,最終谥号為: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後。
子辰說:
孝貞顯皇後鈕祜祿氏雖然隻是鹹豐的繼後,沒有為鹹豐生下兒女,但她的知名度卻很高,而我們一直稱其為慈安或東太後。
從鹹豐二年入宮冊立為皇後,到光緒七年病逝于鐘粹,孝貞顯皇後統領大清後宮長達三十年,即便有嗜權如命的慈禧太後,也不敢動她半分,反而礙于嫡庶之分對她畢恭畢敬。是以,孝貞顯皇後其實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懦弱,在垂簾聽政的前期,反而是最高的存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隻不過,她的死正式宣告了慈禧專權時代的到來,大清帝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不歸路。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翁同龢日記》《清宮遺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