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窮人生孩子真的是害人害己嗎?這是我聽過的最标準的答案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影視與藝術作品往往是人們生活當中各種現象的縮影。

正如俄國著名哲學家、文學評論家、作家尼古拉·加夫裡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ышевский)曾說過的名言:“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般,許多影視作品都是能夠反映現實生活當中實際問題的。

在當今的中國社會,生育是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根據相關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的人口增長數量達到1960年之後的最低值,現實當中人們的生育積極性甚至是婚姻的積極性都已經大大降低。

窮人生孩子真的是害人害己嗎?這是我聽過的最标準的答案

與傳統中國的“人丁興旺”、“枝繁葉茂”生育觀相悖的是,現如今的人們對于生育的抵抗力大多源自于生活成本,甚至存在“窮人生孩子害人害己”這樣的說法。

那麼經濟情況暫時不佳的家庭難道真的沒有“資格”生育嗎?我們不妨借鑒一下相關影視作品。

2019年4月,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黎巴嫩、法國、美國共同制作的電影《何以為家》在中國上映。

影片當中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紮因悲慘的生活經曆,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窮人生孩子真的是害人害己嗎?這是我聽過的最标準的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此片當中主角紮因的扮演者紮因·拉菲亞并非專門的演員,真的是一名生長在叙利亞難民家庭當中的孩子,也正是在出演此部電影之後,紮因有機會到挪威接受良好的教育。

與之相似的,豆瓣評分高達9.7分的韓劇《請回答1988》當中,主角成德善一家的家庭條件同樣十分窘迫,但是家中卻同時有三個子女需要養育。

但是暫時窘迫的生活并未受到太多影響,反倒是在這種環境之中,他們獲得了許多成長。也正是在對這樣一個家庭的生活描寫之中,整部劇的諸多發人深省的主題得以彰顯。

窮人生孩子真的是害人害己嗎?這是我聽過的最标準的答案

那麼,究竟對于這樣物質條件暫時不是特别好的家庭而言,生育能否是一個可以負擔得起的事情呢?

從經濟角度而言,為人父母,自然要盡量給子女最好的物質生活水準,是以有了孩子之後生活品質勢必會下降;對于這些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而言,肯定會苦一些的。

然而養育子女并不僅僅是建立在物質水準之上的,而是包括精神和道德層面的塑造的。

生育與生存

就像是上文當中影視作品當中所展現出來的道理一樣,當子女生下來之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也可以說是最的大問題就是生存。

窮人生孩子真的是害人害己嗎?這是我聽過的最标準的答案

人們會将養育子女的開銷戲稱為“奶粉錢”,足以見得即便是平時不起眼的奶粉,放在子女的養育過程當中,都是一筆巨額開銷。

之是以會出現“窮人生孩子害人害己”的這種說法,就是因為生長在經濟條件家庭當中的孩子們,難以獲得足夠的物質滿足。

相應的,就像是奧斯卡·劉易斯(Oscar Lewis)的“匮乏文化”理論一般,那些生活在物質匮乏生活之中的人,會不自覺地形成一種文化上的匮乏。

就像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觀點一般——“人窮志短,馬瘦毛長。”

窮人生孩子真的是害人害己嗎?這是我聽過的最标準的答案

總是難以得到滿足,那麼對于外界的需求就會降低,即便是自己已經有了足夠經濟實力的時候,依然會活得十分謹慎,不舍得花錢,甚至顯得很吝啬。

在社會科學領域,人們早已對文化的不同層次進行了劃分。台灣學者李亦園将文化分為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社群文化)、精神文化三個不同層次。

對于一個成長在家庭中的個體而言,物質文化自然會影響其個人性格,制度文化則會塑造其性格特點,精神文化則是影響最為深遠、也最為潛移默化的。

我們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說的就是家庭物質文化層面對于孩子的影響;而所謂“書香門第,官宦之後”則是對孩子精神文化層面上的影響,這樣家庭中的子女“腹有詩書氣自華。”

窮人生孩子真的是害人害己嗎?這是我聽過的最标準的答案

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之是以有人會認為“窮人生孩子是害人害己”,就是因為在我們的社會當中,諸多社會資本,無論是财富、人脈還是社會地位,都已經産生了緊密的聯系。

隻要無法提供好的物質生活,幾乎就意味着沒有别的資源可以提供給孩子。

生而不養才是害人

其實古典儒家經典便已經告訴我們,“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孩子出生之後,作為父母應當做的不僅僅是在物質上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長,而是在精神上給孩子以支援、為孩子搭建正确的三觀,幫助其在社會當中立足。

窮人生孩子真的是害人害己嗎?這是我聽過的最标準的答案

有許多家庭當中的夫妻錯誤地認為,隻要自己有充足的财富,給孩子富足的生活,那麼自己的孩子自然是出衆的。

還有的家庭認為,雖然當下經濟條件并不好,但是到了一定年紀,就應當生育,孩子的生存,大不了自己當父母的節約一些、少吃一口,就省出來了。

殊不知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将一個鮮活的生命帶到了世界上,卻不能給其提供能夠良好的生活,讓孩子從小就獲得心驚膽戰,這才是一種“罪過”。

并且在孩子的價值觀形成之前,他們不能夠正确衡量付出與收獲之間的關系,是以某些家庭條件窘迫的孩子就會選擇去偷盜等,來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

窮人生孩子真的是害人害己嗎?這是我聽過的最标準的答案

這樣誤入歧途的行為,其實根本而言也是由于原生家庭不佳的經濟條件,加之父母沒有注重在道德和素質上對于子女的教育,才使其走到這一步。

當一個家庭當中,父母都為了一家人的生計而整日奔波之時,相信整個家庭的氣氛會是比較凝重的;養家糊口作為第一要義時,對孩子的德育及三觀塑造自然也就無法引起父母的注意了。

是以在我們的社會當中,并不是所有貧困的家庭都“沒有資格”生孩子的,但是當你生孩子之前,希望你能夠清楚一件事:既然生下來,就要好好的養。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