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清時期,京城裡的“明星”都在幹嘛?

鴉片流入中國之後,一百至二百年前的中國清政府根本無法禁止鴉片、亦無法限制鴉片使用,而西方國家大力傾銷鴉片到中國,逆轉西方世界對中貿易逆差,這些鴉片讓許多中國人成為“東亞病夫”。19世紀的清朝書籍《夢廠雜著》中,就曾這樣記錄鴉片吸食的痛苦:

“瘾至,其人涕淚交橫,手足委頓不能舉,即白刃加于前,豹虎逼于後,亦唯俯首受死,不能稍為運動也。故久食鴉片者,肩聳項縮,顔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晚清時期,京城裡的“明星”都在幹嘛?

平劇原本隻是地方上的戲曲,進入京城後,被一代又一代的名角删繁就簡,日益趨向成熟。與當時其他的藝術門類相比,戲劇占有絕對的優勢。餘派、馬派、譚派等名角名動京城,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潮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些戲劇名角很多都有抽大煙的陋習。

其中,煙瘾最大的,要數汪笑依。據說,他每天都要抽二兩的煙膏。由于,深受大煙的腐蝕,他連早上起床都成為了一種困難。每天清晨,她的姨太太都要口含大煙,噴在他的臉上才能喚他起床。起來之後,汪笑依不急着吃飯,要先抽上十來筒煙,然後再吃飯。

他這一套下來,往往要一個多小時。京城中的各個戲園子都知道它的這個惡習,于是,每次請他唱戲都要提前催他起床。

晚清時期,京城裡的“明星”都在幹嘛?

譚鑫培素有伶界大王的美譽,以一己之力創立了“譚派”。作為平劇鼻祖的他,同樣離不開大煙。當時清朝明令禁止吸食大煙,譚鑫培也不敢頂風作案。但是,不吸大煙之後,譚鑫培做什麼事都感到索然無味。于是,他索性連戲都不唱了。

但是,慈禧太後偏偏喜歡聽戲。五月端午節,她心血來潮,下旨讓楊小樓、譚鑫培等名角進宮唱戲。不料,慈禧太後左等右等,譚鑫培總是遲遲不到。肅親王擔心太後生氣,于是,親自前往譚府詢問緣由,這才明白譚鑫培是為煙所困。

肅親王報于慈禧知道後,慈禧笑道:“既然是這樣,我就準他進宮抽煙。隻要他唱戲唱得好,煙不是問題。唱的我高興,我就派兩個太監為他裝煙。”譚老闆聽後喜出望外,馬上拿出煙槍好好過了一會兒瘾。

晚清時期,京城裡的“明星”都在幹嘛?

身為手握重權的太後,為了個人的喜好竟然把禁煙當做兒戲,這也難怪清朝屢屢禁煙卻屢禁不成。

京城戲子抽煙成風,不僅是名角譚鑫培,連大名鼎鼎的裘桂仙也有此惡習。據說,由于裘桂仙常年吸煙,他家中的老鼠都有了很嚴重的煙瘾。一次,裘桂仙帶領家人出外演出時,曾将家門封鎖。等他回來的時候,竟然,發現地上躺滿了死老鼠。

原來,他家中的老鼠煙瘾發作卻沒煙抽,一隻隻掉在地上摔死了。這件事情雖然傳的有些誇張,但裘桂仙整家吸煙确是實事。他的兒子裘世戎從小煙不離口,年紀輕輕便已有很嚴重的煙瘾。由于長期長期吸煙,裘世戎很快患上了肺癌。最終他在癌症中去世時,連六十歲都不到。

晚清時期,京城裡的“明星”都在幹嘛?

戲劇界的新人在前輩名角的影響下,照葫蘆畫瓢,也迅速染上了煙瘾。據說,當時徒弟跟着師傅學唱戲,很多時候都是在煙床邊進行的。

看到如此烏煙瘴氣的戲劇界,有人出言諷刺道:“将煙榻當做教室,煙盤就像黑闆,煙簽索性作為教鞭。示範刀槍靶子沒有用具的話,隻用舞動煙槍就行了。”此話雖然有些誇張,倒也并是不完全捏造的。譚鑫培教餘叔岩時,就是一隻手教,一隻手抽着大煙。

餘叔岩是譚鑫培的得意門生,他在繼承師父衣缽的同時,也學會了抽大煙的惡習。出名之後,很多外國人都邀請他出國演出。但是,餘叔岩總是婉言拒絕。

晚清時期,京城裡的“明星”都在幹嘛?

有人問他緣由,他說:“美國、法國、日本、蘇聯這些國家我都是不去的,如果是印度的話還可以考慮。”旁人再問他為何願意去印度,他解釋道:“印度有煙抽,我好過過煙瘾。”堂堂梨園大腕,竟然将吸大煙放在第一位,實在是令人歎惋。

戲子抽大煙,除了他們意志不堅定外,還因為他們手中的錢來的太過容易。清末和民國時期的群眾都喜歡聽戲,戲子根本不愁錢花。當時,政府科員的月薪不過三十塊左右,可就是不入流的戲子,唱一出戲也可以拿到一二十塊。

梨園名角就更不用說了,譚鑫培、餘叔岩等人唱堂會時,不說别的收入,每月的包銀就有一萬塊。如此一來,他們盡可以肆無忌憚地抽下去。這些名角們在大抽特抽的同時,身體也深受其害。舊社會中的風氣不正,甚至有着“不抽大煙,不過一千”的說法。

晚清時期,京城裡的“明星”都在幹嘛?

也就是說,倘若名角不抽大煙,就說明他還不夠出名。

在這樣的風氣下,也難怪名角會将抽煙當做一種生活習慣了。進入新社會後,面臨着複雜的社會環境,存在着許多醜惡的社會現象:鴉片煙毒流行,賭場、妓院林立......這些醜惡現象毒害人民的身心健康,抽大煙成了人人厭惡的事。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禁煙運動”展開了。

很快,這些名角便想方設法地強迫自己戒煙了。

參考資料:

【《晚清“名角”》、《清朝秘史》、《紅毹紀夢詩注》、《新中國的禁煙運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