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完美的人是鳳毛麟角,倒不如把心思從追求完美上轉換到幫助孩子解決眼前問題上來。要做到主動傾聽,需要我們先去發現孩子的情緒,通過判斷孩子是否有異于尋常的表現,才能确定他是否處在不好的情緒之中。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可能情緒表現得會更明顯,而年紀大一些的孩子就比較内斂了,隻有更細緻的觀察才能确定孩子的情緒狀态。

人人都會因為各種事情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孩子也不例外。相較于成年人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孩子在情緒方面往往是沒有遮攔的,也正因為不能很好地控制,他的情緒爆發往往都會很強烈。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也可以說,孩子若是某天不再顯露情緒了,一臉漠然,什麼都不和我們說,那才更讓人擔心。
但是,成年人鬧情緒的時候,周圍人要麼知趣地躲開,要麼好言相勸,可是孩子若是鬧了情緒,卻多半會換來成年人的訓斥,“你鬧得什麼勁?”或者是“你這是什麼态度?一點禮貌都沒有”……為什麼成年人的情緒可以得到了解,而孩子的情緒卻被無視加訓斥?這是因為,我們以對等的态度來看待成年人,但卻居高臨下地面對孩子。
成年人的情緒被我們看成是真的遇到了事情而帶來的内心變化,可孩子的情緒卻被我們當成無理取鬧,并對其進行教育。但是,這時候越對孩子開展教育,我們卻越容易受到阻力。因為我們關注的是他的情緒,而孩子關注的是自己的問題得不到了解與認同。我們和孩子關注的内容不同,也就導緻了教育的不對題及孩子的不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