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張元和老照片修複

1939年4月21日,一場萬衆矚目的婚禮登上了上海各大報紙的頭條。

彼時抗戰的炮火響徹了中華大地,卻也澆不滅人心的好奇,高門貴女與戲子名伶的組合讓許多深陷生計之苦的窮人也能于飯桌上談論一二。

新娘張元和,32歲;

新郎顧傳玠,29歲。

不對等的婚姻即便能抵得過門戶之見,也堵不住悠悠衆口,江湖小報上一句“下嫁”,又給這段婚姻蒙上了一層灰色的暗紗。

其實,這也不怪他人說道。

世人皆知“宋氏三姐妹”,卻很少有人知道,“合肥四姊妹”的家族在民國初年的上流社會是何等顯赫一時。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張家祖上位極人臣,曾祖父張樹聲曾任直隸總督,簡單易懂的形容一下,就是坐在這個位置的上一任官員,是李鴻章。

家族祖上蔭庇,即便生逢亂世,後輩也足以求得一絲安穩富足。

到了張元和的父親——張武齡這輩,家中已有萬畝良田,店鋪無數,不僅在合肥,便是整個中國,也是排得上名号的顯赫世族。

或許是嫌棄自己的名字太過封建土氣,張武齡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常人難懂的“冀牖”二字,更是在子女的名字上大作文章。

四女六子,凡女兒,名字中皆帶有“兒”,意為兩條腿,總要離家嫁人之意。

而男子名号中則皆帶有“宀”,意為“留家”。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張元和

不得不說,張冀牖在起名方面頗有創意,可也掩不住一股子封建的味道。

而更值得一說的是,或許百年之後的張冀牖不會知道,這偌大的張氏家族,後世名聲竟然是這四個女兒撐起來的。

當然,這并非是說其餘六子皆無建樹,事實上,張氏子女不論男女,皆在各個領域出類拔萃,隻是四位姑娘,人好,嫁得也好。

二女兒張允和是善文的大家才女,1933年4月,她嫁給了“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

三女兒張兆和曾任《人民文學》的編輯,1933年9月,她嫁給了鼎鼎大名的作家——沈從文。

四女兒張充和來頭更是不小,在美國,終其一生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嘔心瀝血,1948年11月,她與外籍漢學教授傅漢思喜結連理。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左起顧傳玠、沈從文、周有光

隻有張元和,這位家族大姐,嫁給了一位唱昆曲的男人。

雖然顧傳玠在昆曲行業也是執牛耳般的存在,但是比起其他姐妹,張元和與丈夫的一世情緣,着實有些坎坷艱難。

甚至,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向來冷清傲氣的張元和會選擇這樣一個男人。

張元和在家中的地位是特殊的,不僅因為她是大姐,更因為家中老太太,也就是張冀牖的母親,對孫女的到來相當興奮。

張冀牖并非老太太的親子,老太太與張元和的祖父一生未有一子,為了繼承祖業,才過繼了冀牖于名下盡孝。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張冀牖

作為家中的第一個孫輩子女,成功更新為祖母的老太太對這個孫女可謂是千嬌百寵。

就算後來家中屢添新成員,也沒有改變張元和在家中的無二地位。

她的玩具都是最好的、衣服也是最新款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皆有專人負責,真可謂是在蜜罐子中長大的。

張元和的母親陸英也是位姿容絕色的女子,隻是一生命運多舛,雖然同樣出身名門,也躲不過為封建大樓添磚加瓦的命運。

她這一生,21歲進門,懷14胎,卻隻有9子存活,36歲那年便香消玉殒。

母親的離世對家中子女的打擊相當之大,尤其是在她去世短短兩年之後,繼母韋均一的嫁妝,便風風光光的,被送進了張家的大門。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張冀牖與韋均一合照

韋均一受過良好的教育,愛作畫,善國畫,是一位相當優秀的進步女青年。

從小到大,她所經曆的一切,注定不會讓她成為像陸英那樣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傳統女性。

她隻比張元和大7歲,生性清高孤傲的她不會拉下臉面去讨好丈夫前妻的子女,身居長輩之位更讓她有了盛氣淩人的資本。

家中子女與這位後媽的關系相當緊張,其中大部分來自于父親對第二任妻子的寵溺與對第一任妻子的無情。

為了讓韋均一在張家過的順心一些,張冀牖将繼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經營的相當緊張。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中)韋均一

前妻的忌日他選擇性放棄、與子女的争端他偏向嚴重、對韋均一愛好事業的無條件支援更是讓他成為了“好男人”的典範。

可張元和不願意看到這樣的“好男人”父親。

作為家中老大,她必須無時無刻都要做好長姐典範,與繼母的“交手”,也常常是她身先士卒。

這時的張元和便會想到,小時候陪母親去看戲的往事。

母親陸英善良溫婉,大氣優雅,卻十分愛看戲,合肥城中的戲園子裡,這位夫人的身影總是随處可見。

小小年紀的張元和常常站在比她人還要高的凳子上,學着台上的戲子甩袖晃頭,隻為了逗母親開心。

那時的她還不知道,這一生,她都會與戲曲,結下不解之緣。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張元和戲曲裝扮

母親的音容笑貌依稀還在眼前,家中的“惡毒繼母”卻屢屢為難弟妹,張元和每日都提不起精神,情緒恹恹。

這時,一個女人走進了她的世界裡。

她叫淩海霞,是樂益女中的舍監。

樂益女中是張冀牖獨資開辦的女子學校,這座讓他擁有了“忏悔型貴族”名号的學校,乃實打實的善舉良行建造之處。

根據後人計算,樂益女中創辦16年,投入逾25萬大洋,收入卻稱得上貧瘠。

在這座窮苦出身的女孩不需要交學費的學校裡,張家四姐妹度過了她們最美好的一段年華。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張氏四姐妹

因為長相秀美、學業優秀、個性突出,她們四人很受學校師生歡迎,淩海霞也不例外。

她是位相當獨立自主的女性,在工作上也頗有幾分決心,卻對張家幾個女兒非常看重,常道“見他們靈巧活潑, 深覺可愛。”

而張元和,是淩海霞看重的好友。

淩海霞這個人啊,後人給她的評價,就一個字——“怪”。

同樣出身士紳豪門的她從小就被家人叫“小讨債鬼”。

明面上,她是淩家養尊處優的貴族小姐,實際上,家中親族都将她看做是促使其母親産後死亡的罪魁禍首。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老年淩海霞

同胞哥哥淩宴池乃四裡八鄉有口皆碑的麒麟才子,文可詩畫,理可金融,可淩海霞這個妹妹,九歲之前卻從未開口說過一句話。

幸好,家中長輩并未懈怠放棄這個女兒,16歲那年,還送她去上了本應早早啟蒙的國小。

兩年讀完國小,淩海霞開始跟着哥哥東奔西走。

從小性子就怪異陰郁的她看不慣哥哥嫂嫂的恩愛日常,自己卻常年孤身一人,對找上門的姻緣百般拒絕。

而立之年,一般女子身下早已兒女繞膝,可淩海霞,卻還未婚配,更是扔下一句“我這輩子都不會結婚的”跑到樂益女中當上了舍監。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前張元和,後淩海霞

張元和與繼母的恩怨愈發深重,亦師亦友的淩海霞成為了她唯一依賴的一位女性。

二人年齡相差15歲,卻無任何隔閡代溝,淩海霞讓張元和叫她“姐姐”,并直言:

“我隻想一輩子照顧一個女兒,或者妹妹。”

這俨然是以監護人自居了。

二人過于親密的交往引起了學校内其他師生的注意,時任樂益女中校長的韋均一聽到傳聞後也,決定不再聘用淩海霞。

對此,淩海霞并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抗拒,為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做老闆,百年前的女性早已有了這樣先進的思想。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上世紀的女學生

她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海門,憑借着曾經在樂益女中做舍監的經驗,創辦了海霞女子學校,後更名為海門縣私立海霞初級中學。

因為治學嚴謹,成績顯著,淩海霞的學校越辦越大,這時候,她終于可以聘請自己的幹妹張元和,來校任教了。

已經畢業許久,苦陷家庭紛争的張元和自然是十分信任這個如母親一般的女人,1931年到1935年之間,她幾乎完全被管制在淩海霞的嚴格控制之下。

之是以用“管制”,是因為淩海霞的所作所為實在是超出了一位“姐姐”能夠管制的尺度。

張元和身姿窈窕,容顔秀麗,出身名門讓她充滿了大家閨秀的涵養與貴氣,飽讀詩書更是讓她周身環繞着令人心馳神往的知性與優雅。

這樣的女人,身邊自然不會缺少追求者。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二妹允和與大姐元和

可遺憾的是,24歲到28歲,女孩子最好的時光中,所有的狂蜂浪蝶都被淩海霞擋在了閨閣之外。

在淩海霞眼中,目之所及,所有的男人都配不上張元和,她就像一個嚴厲的母親,把已經年過二十的女兒牢牢地抓在了掌心。

可惜,她終究不是張元和真正的母親。

可惜,盡管她再看不上顧傳玠,張元和也與他結成了秦晉之好。

雖然世人談及張元和與顧傳玠的這段情時,大多認為是女方下嫁給了男方,但是對元和來說,這簡直是“追星女孩”最好的歸宿。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顧傳玠與張元和婚禮照

年輕時的顧傳玠可類比如今的娛樂頂級明星,出身貧寒的他早早進入了昆曲劇社,成為了“傳”字輩的弟子。

昆曲是一小衆劇種,顧傳玠名氣最盛之時,竟能引得劇場中場場爆滿。

劇場其餘人拿上20塊酬勞,他自己竟能拿上百元打賞,可想而知其不俗的影響力。

作為昆曲戲園的台柱子之一,顧傳玠容貌俊美,身形挺拔,若不是出身微末,定是個名滿中華的才子文人。

這樣的他吸引了不少為其着迷的粉絲,張元和,就是其中之一。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顧傳玠

她曾在上海光華大學讀書之時,就聯合許多小姐妹給偶像寫了一封文绉绉的書信,開頭的““叨在同好,兼有文誼”隐匿了多少少女情思。

她雖比不得顧傳玠在昆曲行業中的佼佼地位,但是從小熱愛昆曲的張元師從名角尤彩雲,也稱得上是其中翹首。

二人并非一見鐘情,也并非日久生情。

1931年,顧傳玠脫下戲裝着學服,與張家大哥小妹之人私交甚笃,自然也常常見到張元和。

年代守舊,戰火蔓延,盡管彼時人人皆知張大小姐喜愛昆曲小生顧傳玠,也從未想到二人會結為夫妻。

畢竟門戶之隔如天塹銀河,哪是一段鵲橋可輕易連接配接的。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中心戰場餓殍遍野,外圍之地也人心惶惶,盡管家中不缺黃白,張元和還是與家中長輩四處躲避,分散而逃。

當元和再度有消息,來自于交給二妹允和的一封回信:

“我現在是去四川還是到上海一時決定不了,上海有一個人對我很好,我也對他好,但這件事是不大可能的事。”

這個人是誰?這件事又是什麼事?

允和已成婚數年,對而立之年還未成婚的大姐,情感經驗隻多不少,于是,個性成熟爽朗的二妹直接回信:

“是不是‘一介之玉’?元和,嫁他!”

1939年4月21日,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在上海舉行了一場稱不上盛大,但是十分隆重的婚禮。

到場的親屬不多,原因是戰火的蔓延過于迅速,阻斷了親人走訪的道路,令人意外的是,淩海霞,倒是趕赴了婚禮現場。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顧傳玠與張元和修複照片

再順遂的人生也會有悲劇穿插其中,婚後,随着丈夫四處漂泊的張元和不幸流産了兩次,第三次才生下了一個女兒,名“顧钰”。

身子骨本就瘦弱的元和産後幾乎照顧不了女兒的飲食起居,于是淩海霞自告奮勇,稱可以幫她帶一段時間的孩子,等元和養好身體再完璧歸趙。

十分信賴這位姐姐閨蜜的張元和怎會多想,甚至還主動勸說丈夫及家人,把女兒顧钰交給了淩海霞看顧。

若元和想到這會造成她與女兒長達31年的分别,想必無論如何也不會做此決定的。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淩海霞抱走了孩子之後,便再未還過顧家,即便氣急敗壞的顧傳玠夫婦輪流上門讨要,換來的也不過是她搬家失蹤的無奈結果。

她将“顧钰”改名為“淩宏”,并教導孩子要叫她“爹爹”,這究竟是怎樣一種感情,常人真是難以了解。

日後,張元和與丈夫顧傳玠又孕育了子女,但是那個無緣的女兒終究還是成為了他們心中難掩的遺憾。

抗戰勝利之後,顧傳玠鐵了心要前往台灣,至于原因,就連元和都不知其中緣由,隻知道他遠走之心倉促迫切,甚至對妻子直言:

“就算你不和我一起,我也一定要走的。”

二人是以還鬧了不愉快,但是最終,他們還是舉家奔赴了台灣。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左張元和 與家人合照

顧傳玠再未登上過昆劇舞台,隻會偶爾在朋友親人面前小小展示一下。

夫妻二人對昆曲愛的深沉,二人的結合與其說是愛情衍生的婚姻,倒不如說是愛好延伸出的知己之情。

就連小妹充和都說:

“除了昆曲,他和元和沒有什麼共同點。”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張元和與顧傳玠

或許顧傳玠也明白自己與元和的身份乃天壤之别,走下舞台的他做過許多大手筆的創業。

股票、煙草、投資、經商,隻是,他在此道實在沒有什麼天分可言,隻能說可維持曾經的生活水準,也未逆襲成為大富大貴的商賈之家。

至于他為何鐵了心退出光芒耀眼的戲曲舞台,其實他早就給了人們答案。

1938年,《畫星》報上,他直言:

“在個人興趣上,昆曲始終是我的嗜好,并且我也自信,演戲會比從事其他職業來的勝任愉快。

“但我的世界觀,卻不允許我把個人嗜好永遠當做職業。”

“為了做一個平凡的現代的國民,我不得不跳出那狹隘的籠子。”

張元和:不顧閨蜜反對嫁給戲子,生下女兒被搶走,31年才回她身邊

顧傳玠戲曲扮相

1965年1月,顧傳玠去世,張元和離開台灣,去往美國定居。

終其一生,元和都在為了昆曲的傳播努力。

1986年,她還特意回國參加湯顯祖的紀念活動,已經快耄耋之年的張元和甚至穿上了厚重的戲服,與妹充和再度演繹了一曲《牡丹亭》。

她那位改名為“淩宏”的女兒也在31年後,回到了她的身邊,與淩海霞的一段往事,終究成為了甲闆上的泡沫,幾近無蹤無迹。

2003年,張元和在美國病逝,終年96歲。

往事如風,一切都會被時間溫柔且強勢的抹去。

值得一說的是,張家四姐妹,平均年齡是95歲,真真演繹了什麼叫:

“人生過的是心情,生活活的是心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