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提及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有着太多太多謎團無法破解,這個唯一一個不設史官的政權也引發了後世學者的強烈興趣。劉備為什麼要攻打東吳?諸葛亮北伐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劉禅并非昏君,那為何還要重新宦官黃皓?這一系列的問題,最終都随着蜀漢的消亡而隐匿在曆史長河之中。

▲線裝本《三國志》
至于蜀漢官員而言,他們在曆史上的痕迹也遠不如曹魏官員。有的人明明身居要職,曾為蜀漢立下不可磨滅的貢獻,可史書之中卻記載寥寥。比如劉備最信任的保镖陳到,他是神秘部隊“白毦兵”的統領,可在史書上卻隻有零星的幾條線索。又如蜀漢名将廖化,他文武雙全膽識過人,卻不過隻有百來字的小傳。不過相對來說,大多數蜀漢重臣和将領還是有自己的傳記,雖然是合傳,但其餘傳主基本和他們是平級,彼此沒有從屬關系。
▲三國時期文臣劇照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在《三國志》中,就有這麼一個悲催的蜀漢重臣,壓根沒有單獨的傳記,也沒有與他人一起的合傳,其生平記載居然僅見于《三國志·諸葛亮傳》後附帶的小傳。此人便是蜀漢文臣董厥。董厥,字龔襲,義陽郡平氏縣(今河南桐柏縣)人,是鎮北将軍魏延的同鄉。董厥早年任丞相府令史,後遷任丞相主薄。年輕時期的董厥,相當于是諸葛亮的頭号秘書,負責幫他整理一些繁雜的政務。
▲蜀漢丞相諸葛亮劇照
根據史料記載,董厥應該是個頗有才能之人,諸葛亮曾評價其“董令史,良士也。吾每與之言,思慎宜適。”有了諸葛亮的這番定性,董厥在仕途之路上自然也是一路順風。據史料記載,“亮卒後,稍遷至尚書仆射,代陳祗為尚書令,遷大将軍,平台事,而義陽樊建代焉。”可以看到,董厥作為諸葛亮一系的官員,一路走來可謂是順風順水,做到了尚書令的高位。
▲蜀漢後主劉禅劇照
蜀漢末期,董厥與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共同把持朝政。“景耀四年,(諸葛瞻)為行都護衛将軍,與輔國大将軍南鄉侯董厥并平尚書事。”可以看到,董厥此時為輔國大将軍,他在蜀漢的地位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在蜀漢滅亡以後,董厥又跟随劉禅投降鄧艾,成為一員晉臣,自從消失在曆史當中。那麼問題來了,董厥作為蜀漢後期的重臣,為什麼在史書中,卻沒有單獨傳記呢?
▲諸葛瞻劇照
其實這也很好了解,子淵在文章開頭就提到蜀國不設史官,這就是最重要的一點原因。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可能原因。首先,董厥長期為諸葛亮臣屬,獨立執政時期太短。從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董厥開始執政算起,到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劉禅率衆降晉,其間不過兩年光景。治理國家是一件長遠之事,可惜董厥并沒有機會來證明自己的才幹。加上他身上鮮明的從屬關系,這便是董厥傳記附于諸葛亮傳之後的原因所在。
▲後主劉禅及宦官黃皓劇照
另一方面,董厥沒有盡到臣子的本分。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自瞻、厥、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鹹共将護,無能匡矯,然建特不與皓和好往來。”在陳壽看來,董厥在其位而不謀其政,面對黃皓弄權沒有及時制止,這豈不是失去了臣子本分?從這一點來說,董厥的遭遇雖難免讓人為之唏噓,不過從史書中傳遞出的警示意味,也應當為後人注意。
參考文獻: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