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此人本是蜀汉重臣,史书却不为其单独立传,原因说来有些唏嘘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提及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有着太多太多谜团无法破解,这个唯一一个不设史官的政权也引发了后世学者的强烈兴趣。刘备为什么要攻打东吴?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刘禅并非昏君,那为何还要重新宦官黄皓?这一系列的问题,最终都随着蜀汉的消亡而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

此人本是蜀汉重臣,史书却不为其单独立传,原因说来有些唏嘘

▲线装本《三国志》

至于蜀汉官员而言,他们在历史上的痕迹也远不如曹魏官员。有的人明明身居要职,曾为蜀汉立下不可磨灭的贡献,可史书之中却记载寥寥。比如刘备最信任的保镖陈到,他是神秘部队“白毦兵”的统领,可在史书上却只有零星的几条线索。又如蜀汉名将廖化,他文武双全胆识过人,却不过只有百来字的小传。不过相对来说,大多数蜀汉重臣和将领还是有自己的传记,虽然是合传,但其余传主基本和他们是平级,彼此没有从属关系。

此人本是蜀汉重臣,史书却不为其单独立传,原因说来有些唏嘘

▲三国时期文臣剧照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在《三国志》中,就有这么一个悲催的蜀汉重臣,压根没有单独的传记,也没有与他人一起的合传,其生平记载居然仅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带的小传。此人便是蜀汉文臣董厥。董厥,字龚袭,义阳郡平氏县(今河南桐柏县)人,是镇北将军魏延的同乡。董厥早年任丞相府令史,后迁任丞相主薄。年轻时期的董厥,相当于是诸葛亮的头号秘书,负责帮他整理一些繁杂的政务。

此人本是蜀汉重臣,史书却不为其单独立传,原因说来有些唏嘘

▲蜀汉丞相诸葛亮剧照

根据史料记载,董厥应该是个颇有才能之人,诸葛亮曾评价其“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適。”有了诸葛亮的这番定性,董厥在仕途之路上自然也是一路顺风。据史料记载,“亮卒后,稍迁至尚书仆射,代陈祗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平台事,而义阳樊建代焉。”可以看到,董厥作为诸葛亮一系的官员,一路走来可谓是顺风顺水,做到了尚书令的高位。

此人本是蜀汉重臣,史书却不为其单独立传,原因说来有些唏嘘

▲蜀汉后主刘禅剧照

蜀汉末期,董厥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共同把持朝政。“景耀四年,(诸葛瞻)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可以看到,董厥此时为辅国大将军,他在蜀汉的地位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在蜀汉灭亡以后,董厥又跟随刘禅投降邓艾,成为一员晋臣,自从消失在历史当中。那么问题来了,董厥作为蜀汉后期的重臣,为什么在史书中,却没有单独传记呢?

此人本是蜀汉重臣,史书却不为其单独立传,原因说来有些唏嘘

▲诸葛瞻剧照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子渊在文章开头就提到蜀国不设史官,这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可能原因。首先,董厥长期为诸葛亮臣属,独立执政时期太短。从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董厥开始执政算起,到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刘禅率众降晋,其间不过两年光景。治理国家是一件长远之事,可惜董厥并没有机会来证明自己的才干。加上他身上鲜明的从属关系,这便是董厥传记附于诸葛亮传之后的原因所在。

此人本是蜀汉重臣,史书却不为其单独立传,原因说来有些唏嘘

▲后主刘禅及宦官黄皓剧照

另一方面,董厥没有尽到臣子的本分。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在陈寿看来,董厥在其位而不谋其政,面对黄皓弄权没有及时制止,这岂不是失去了臣子本分?从这一点来说,董厥的遭遇虽难免让人为之唏嘘,不过从史书中传递出的警示意味,也应当为后人注意。

参考文献:

《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