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與趙姨娘這對母女,着實讓人唏噓。
明明是血濃于水,但她們的關系并不融洽,不見得多麼親密。因為是妾,趙姨娘的身份是尴尬的,她所生下的孩子,都隻能認王夫人做母親,稱她為“姨娘”,她最多隻能算得上半個主子。
因為趙姨娘的關系,她的一雙兒女都被拖累。庶出的身份,在古代就是天生的短闆,處處矮人一截。男兒猶可拼搏事業,令情形改觀,而女兒家縱是優秀,也難以施展,無論是在娘家,還是将來議親,到了婆家,都不免被輕視。
而趙姨娘本身也是倒三不着兩的,不僅處理不好人際關系,屢屢成了衆人的笑話,也不懂得教育子女,更令他們倍加難堪。跟在趙姨娘身邊的賈環,成了上不了高台的小凍貓子,心理陰暗,自私扭曲,一口一個“都欺負我不是太太養的。”好在探春從小在王夫人身邊長大,又經常承歡于賈母膝下,出落成了一個美貌與智慧兼具的好姑娘,自帶耀眼的光芒。
當然,王夫人肯撫養探春,也是為了家族利益,畢竟女兒家都是要長大嫁人的,不會對嫡子造成任何威脅。庶女嫁得好,一樣可以為家族增添光輝,有幫扶的作用。沒有被趙姨娘親自撫養,對于探春來說,既是不幸,又是幸運的事。小小的孩子,過早離開生母,怎不讓人心疼?可是如果跟着趙姨娘,探春還指不定會被帶成什麼樣子呢!
沒有長久親密的接觸,這對母女自然也不夠親熱。探春從小受到精英式的培養,長成了大家閨秀,她自然是站在與趙姨娘對立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她為人理性,也是很認可封建的禮法和秩序的。而趙姨娘代表着她擺脫不了的原生家庭,她做得再好,她再優秀,總有人會在背後議論,如同說賈環一樣,她畢竟是妾室所生。

就連王熙鳳也替她惋惜,可惜她沒有托生在太太肚子裡。這是探春倍感無力的地方,表面上她不看重,可她的心底,卻是很敏感的,庶出是她的遺憾。偏偏親娘又是那個樣子,誰都可以踩一腳,誰都可以笑一笑,這讓玫瑰小姐情何以堪?
探春也不是個無情的人,隻要趙姨娘不太過分,大家面子上過得去,也不至于令探春受到牽連,她也會對趙姨娘和顔悅色。可少根筋的趙姨娘每每生事,而一有了麻煩,都得探春來解決,或是别人看探春的情面,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算了。趙姨娘但凡省心些,探春肯定也願意和她更親近。可趙姨娘沒那個覺悟和習慣,她的日常就是生事,生事,否則就活不下去似的。
趙姨娘為何敢隔三岔五地生事?倒也不是蠢到無可救藥了,其實她也是相當精明。她知道,自己的小打小鬧,上頭也根本不睬,既然如此,那就作吧,說不定真就争到一些東西了。為什麼不追究她?也是看在她生育了一對兒女的功勞上,賈環是她後半生的依靠,而探春更是她眼前的倚仗,探春越是優秀,她就越敢跳得高,探春覺得丢人,她卻還嫌不夠呢!
趙姨娘敢造次,有一點說白了就是,我的女兒很優秀。她恨不得拿個大喇叭,廣而告之。探春雖是十幾歲的少女,但才貌雙全,聰慧靈敏,人見人愛。怪不得探春氣道:“誰不知道我是姨娘養的,非要過兩三個月尋出由頭來,徹底來翻騰一陣,怕人不知道,故意表白表白!”沒辦法,趙姨娘就是仗着有這麼一個出息伶俐的女兒啊。
女兒很優秀,做母親的應當很高興。趙姨娘心裡應該也是高興的,但這高興裡,更多夾雜着酸溜溜的滋味。這女兒再好,和自己不夠親啊,也顧不上自己啊。是以她口無遮攔地說:“不要隻顧着讨太太的好,也拉扯拉扯我們。”她覺得探春不能眼睛隻看上面,應該多看看她這個生母,給自己更多的實惠和好處。否則,這女兒有什麼用呢?
真正關心子女,必然處處為對方着想,不會令其為難,傷心。而趙姨娘根本沒有那樣的考量,探春出衆,她這個生母就想撈些好處。全然不想着探春的身份和立場,總是給探春制造難題,也是在給自己找難堪。
說穿了,探春是出類拔萃,但這幹你趙姨娘什麼事?除了生出探春,趙姨娘對探春的成長,還有什麼幫助嗎?沒有,不僅沒有,反而總是拖累着。再說,探春也是很不容易的啊,她能有今時今日的一切,并不是憑空得來的,生為庶女,她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得到别人的青眼,那些不為人知的負荷,她隻能默默承受。趙姨娘不心疼她倒也罷了,可不該總是給她添堵啊。
趙姨娘也有自己可憐和不易的地方,親兄弟死了,才給二十兩銀子,連襲人都比不上,這算哪門子的事?她的憤怒,倒也不是全然無理。但照章辦事,總不能為她而改了規矩吧?何況裁斷的還是親生女兒,她應該了解。
趙姨娘想不到探春暫管家務,本就是一堆難處,她隻想到自己的難處和委屈。于是,她沖進了議事廳,衆目睽睽之下,給探春難堪,非要探春加二十兩銀子,并且言語刺激探春。探春也怒了,當衆和親娘開撕,表示一個子也不會加,甚至說出我的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檢點,哪裡又跑出一個舅舅來?
這話說得很嚴重了,不認舅舅,也就是不認趙姨娘。探春之是以如此憤怒,也是怪趙姨娘口不擇言啊。她處處以親情挾持探春,怒罵中夾帶着道德綁架。說探春攀高枝,忘本,讓探春下不了台。李纨讓探春也按襲人的例子給趙姨娘,被探春拒絕了。
看似是探春無情,但探春心底的苦有誰知道?她好不容易得了個管家的機會,想好好幹一番,親娘卻來砸場子,讓她分外痛心。更何況,她素來剛直,不肯濫用職權。若她開了先例,以後怎樣服衆?若她當衆偏袒趙姨娘,又如何面對王夫人?她這樣做,也是對自己和趙姨娘最好的保護啊。
古語道:母慈子孝。母若不慈,做子女的不問是非曲直地孝順,那就是愚孝,自身也立不起來。從趙姨娘的角度來看,她是寒心的,生的女兒不認自己,和自己不親,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自己說什麼她也不聽。可若她自己放尊重些,又何至于此呢!哪怕對方是親生女兒,也不可以肆意而為啊。她不被探春反駁才怪呢。
趙姨娘在探春面前,無疑有一種挫敗感。甚至連賈環都說,你不怕三姐姐,你就去!趙姨娘再怎樣鬧,她還是有些忌憚探春的。探春不會由着她鬧,甚至還會批評,教導她一番,這哪裡是一對母女,分明該調過來才對啊。
母女二人,有雲泥之别,探春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高看,而趙姨娘卻被衆人嘲笑,連小丫環小戲子都看她不上。趙姨娘和探春的反差如此之大,她想借着探春的光,卻不知衆人,包括探春自己,都視她為累贅。别人在議論探春時,總忘不了加一句,可惜不是太太養的。而探春自己,雖不能割斷和趙姨娘的關系,卻也對這個母親屢屢費神,抓狂。
這是趙姨娘的悲哀吧。原以為,做了妾室,生下一兒半女,自己的日子就舒坦了,卻想不到,還是過成了一地雞毛,兒子女兒都嫌棄自己。她也不甘心,總得上竄下跳,總得讓别人看見,她在這裡,隻要活着,就會折騰不休。
探春也擺脫不了趙姨娘啊,她在意着庶出的身份,她縱然不認可趙姨娘,但那始終是親娘,生活裡總得來往着,總得相處着。就算有時被氣得沒法,也還是得替她收拾爛攤子,一次又一次,看她手舞足蹈不肯罷休。她和趙姨娘之間,有最深的血緣,卻也有最難跨越的鴻溝。
趙姨娘氣憤探春的無情,而探春也無奈于趙姨娘的無腦和作妖。趙姨娘上不着天,下不着地,順便拉着探春往下墜。這樣的親情,也還是親情,卻早已畸形,也讓人感到悲哀。
直到探春遠嫁時,趙姨娘才幡然醒悟,女兒再也回不來了。不管探春優不優秀,都和她徹底無關了。她大哭不已,這是她第二次失去自己的女兒吧。第一次,是探春被抱去王夫人身邊時,而這一次,是真正的見不到了。她有太多的悔恨,更有萬千的擔憂,卻都化作了滿臉的淚水。探春也情緒激動,抱着趙姨娘大喊一聲,“娘!”所有的隔閡在這一瞬間煙消雲散,隻剩下純粹的親情。
可惜,這一幕,來得晚了。從此以後,她們之間,隻有思念,連吵鬧都不會再有機會。趙姨娘再惹事,不會再有人替她收拾爛攤子,也不會有人苦口婆心地勸導她。而嫁到異國他鄉的探春,也許在往後艱難的生涯裡,會漸漸懂得生母的無奈吧,畢竟,她也隻是一個側妃,不是正妻。當她們互相諒解後,隻會讓人感到更加悲涼。
作者:阿五,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