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育學家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可見父母與子女之間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不過,也有很多家長遇到這樣的疑問:“我們家都沒有這種問題,怎麼隻有孩子是這樣呢?”“夫妻都是單眼皮,孩子雙眼皮,不會是跟别人生的吧?”
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涉及到多方面領域,想要深究起來恐怕三天三夜都講不完,這裡就簡單講解一下為什麼孩子能夠出現一些父母甚至整個家族都沒有的特點或疾病。
遺傳并非絕對
孩子像父母是因為遺傳,想必大家對此都有所了解。但是孩子并非父母的克隆體,與父母之間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異。
遺傳物質的載體是染色體,它由DNA和蛋白質共同組成。人類基因組由23對染色體組成,在繁殖生育的過程中孩子父母雙方分别提供23條染色體,由此形成孩子的基因組。
簡單地說,基因就像是生命的藍圖,小小的受精卵能夠成長為人,發育出生命必須的組織與器官都有賴于基因的“指導”。一個人的性别、瞳色、身高、膚色等等方面都與基因息息相關。

新生命的起點是精子和卵子結合形成的受精卵,從受精卵形成到胚胎發育的過程中,乃至出生後人的整個一生當中,基因都有産生突變的可能。基因突變是很常見的現象,在胎兒期的寶寶身上就可以存在一些基因突變,并且能夠導緻孩子出現一些與家族成員不同的特點或者患上某些疾病。
基因突變未必都是壞事,正是有了變異,才有了多種多樣的人。生活中如果留意觀察,我們也常常能遇到一些孩子與親生父母興趣愛好不同、外表特征不同、擅長事物不同的案例。
顯性基因與隐形基因
在前面提到父母分别給孩子提供了23條染色體,上面攜帶着各自的基因。當這些染色體相遇時,哪一方的表現更加明顯呢?這就涉及到隐形基因與顯性基因的問題。
用通俗的方式來講,顯性基因更強,當它和隐形基因同時存在的時候,顯性基因起到決定性作用。如果父母雙方都同時攜帶着隐形基因和顯性基因,那麼他們表現出來的是隐形基因決定的性狀,但父母傳給孩子的可能恰好都是隐形基因,于是孩子的表現就與父母不同。
這方面的知識想必很多人在中學階段也有所了解。不過教科書和這裡都隻是以最簡化的方式講出了基因的作用,實際上基因表達的形式極為複雜,并非簡單的非此即彼。
非遺傳因素問題
影響個人的因素大緻可以歸結為遺傳和環境兩方面,也就是說一個人除了受到遺傳基因影響,也會受到環境的塑造。有一些疾病或者特點主要與個人所處的環境有關系,與基因無關或者關系不密切,比如說父母過于溺愛孩子,那麼孩子就很難形成正确的三觀和為人處世模式;父母不吸煙,子女吸煙,那麼後者患肺癌的風險明顯增加。
個體差異普遍存在,即使是在親子之間也同樣如此,是以為人父母也需要理性看待自己和孩子之間的不同之處。
(圖檔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