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鈴音琴心,點選“關注”,讀情感故事,品人間百味。

卷首語
很難想象,一個母親會在自己的女兒面前,頻頻裝死。
趙希平滿腦袋是血,躺在躺椅上,一動不動。直到女兒賀頓佯裝打電話要跟“男友”分手,她才連忙“醒來”,阻止。
網友們尚且疑惑:賀頓看到媽媽滿臉是血怎麼會這麼冷靜?
原來,我們看到趙希平第一次裝死,在賀頓那裡,已經是第三次了。
說實話,第一次看到趙希平時,我跟網友們的想法一樣:“這媽肯定有心理問題”。如今,追完《女心理師》這部劇,令我最難忘的,不是劇中跌宕起伏的咨詢案例,也不是賀頓和錢開逸甜蜜的愛情,而是趙希平那偉大的母愛。
為什麼說趙希平的母愛特别偉大?
如果說俊俊的死對賀頓來說是一輩子的自責和内疚,那麼俊俊的死對趙希平來說更是毀滅性的。
兩個孩子同時溺水,她隻救回了女兒,親眼看着兒子被大水沖走,從此陰陽兩隔,剜心之痛。
随之而來的是,一個原本美滿的四口之家,支離破碎。
更痛苦的是,這痛,趙希平不能說,也不敢說。
因為,女兒失明了,丈夫崩潰了。
13歲的賀頓經常會問:是不是媽媽不應該救我,應該救弟弟?是不是媽媽救了弟弟,爸爸就不會離開我們了?
幾十年後,趙希平在俊俊的墓碑前依舊潸然淚下:
“(俊俊)你走了以後,媽媽無數次地想,如果媽媽能替你被大水沖走,把你留下來,那該是多好……不是媽媽怕死,不是的,媽媽真的很想見你。你知道媽媽不光是你的媽媽,媽媽還是頓頓姐姐的媽媽,那個時候姐姐也很小啊,姐姐也在成長裡邊需要媽媽呀……媽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爸爸因為你的離去,爸爸、姐姐崩潰了……于是媽媽就選擇了留下來。”
俊俊走了,最痛的是趙希平。
但是,她不敢表現出痛苦,她要肩負起做媽媽的責任,讓女兒好好地活下去。
有的時候,選擇活着比面對死亡,需要更大的勇氣。
為什麼趙希平屢次裝死?
賀頓長大後,趙希平成了獨居老人。
我們很自然的想到:趙希平裝死是為了得到女兒的關注。
可是,趙希平不是的。
賀頓要搬回家住,趙希平不讓,她開玩笑說:“跟我一個老太太住,你找不着對象。”
趙希平懷疑自己得了腦瘤不久于人世時,她做的第一件事是心理咨詢。
她不是覺得自己有心理問題,而是替女兒賀頓做心理咨詢,因為她想在有生之年,找到治療賀頓心病的方法。
當年,俊俊死後,賀頓曾失明了半年。如今,賀頓依然常常噩夢,害怕封閉、黑暗的空間。
趙希平裝死,确實是過度關注死亡,但她不是怕死,她害怕的是跟自己最愛的人分開。
寫在最後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深以為然。
然而,在趙希平母女身上,我更想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愛治愈。
如果當年,趙希平和丈夫一樣,将失去兒子的痛苦、怨恨,一味地發洩在女兒身上,那麼,賀頓會是那個“生不如死”的孩子。
趙希平做得不僅僅是在水裡拉住了賀頓,更重要的是,她用愛澆灌了賀頓的一生。
如今,賀頓是“治病救人”的心理咨詢師。
是她的母親,成就了她的一生。
今日話題:你怎麼看趙希平“屢次裝死”?歡迎留言讨論。
-END-
作者:鈴音琴心;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好好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