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男交蔣百裡,女交林徽因,方不負此生:蔣百裡究竟是誰?

男交蔣百裡,女交林徽因,方不負此生:蔣百裡究竟是誰?

蔣百裡戎裝照

舊時流傳這樣一句話:“男交蔣百裡,女交林徽因,方不負此生也。”

林徽因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那麼,蔣百裡是何許人?

先說說他的關系譜。

男交蔣百裡,女交林徽因,方不負此生:蔣百裡究竟是誰?

圖注:1937年,蔣百裡(右三)在德國與女兒蔣英(右二)、蔣和(左四)等合影

他的三女兒是蔣英,沒錯,就是飛彈之父的夫人,是以,他是飛彈之父的嶽父。

他的原配夫人查品珍(後來離婚)是金大俠的姑姑,是以,蔣百裡是金大俠的姑父。

蔣百裡,别名蔣方震,名字出自《周易·震卦》“震驚百裡”,就他生平的成就,的确人如其名。

他出生在浙江海甯,祖父蔣光煦(号沐公)是著名的藏書家、刻書家,他自小天資聰穎,有過目不忘之能,16歲便考中秀才,那年恰好是戊戌年(1898年),一起考中秀才的還有梁啟超的弟子蔡锷。

兩人後來還一同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可謂志同道合,一見如故,遂結成生死之交。

留學期間,由蔡锷介紹,蔣百裡結識梁啟超并拜他為師,梁啟超對蔣百裡的才能十分欣賞。

1905年,他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科第十三期畢業班畢業,畢業考核時,在所有日本畢業生面前把代表第一名的日本天皇佩劍帶走,好友蔡锷位居第二。

這段留學經曆,也為他以後成為一位軍事戰略家、兵學大家奠定了基礎。

男交蔣百裡,女交林徽因,方不負此生:蔣百裡究竟是誰?

1906年夏,蔣百裡(右一)與友人在日本合影,蔣百裡時任近衛軍第一聯隊見習排長

留學期間,蔣百裡當選學生大會幹事,創辦雜志《浙江潮》,當時行銷國内,還得到了魯迅的支援。

蔣百裡先後以飛生、餘一等筆名,在《浙江潮》上發表了《國魂篇》、《民族主義論》等長篇論文連載。

1906年,蔣百裡留學德國,回國後,先後任浙江都督府總參議和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

有趣的是,他還給袁大頭當過顧問。

那時的蔣百裡一直飄忽不定,恰如當時的中國。

或許是對局勢的失望,或許是自己報國無門,又或許處于無奈……在擔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期間,他竟然選擇自殺。

那天,天剛灰亮,蔣百裡召集全校兩千餘名師生緊急訓話。他身着黃呢軍服,腰挂長柄佩刀,足蹬锃亮馬靴,站在尚武堂石階上一臉沉痛:“初到該校,我曾宣誓,我要你們做的事,你們必須辦到;你們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須辦到。你們辦不到,我要責罰你們;我辦不到,我也要責罰我自己。現在看來,我未能盡責……你們要鼓起勇氣擔當中國未來的大任!”。随後,蔣百裡掏出手槍,瞄準自己胸部偏左的地方猛開一槍……

所幸,身邊的勤務兵發現後上前奪槍,子彈出膛後打偏,沒有傷到心髒,隻是擦傷了肺的表面。

蔣百裡以一死謝天下的緣由至今仍是個謎。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自帶主角光環的蔣百裡,自殺不僅沒有傷及性命,反而邂逅了一段美好的愛情。

男交蔣百裡,女交林徽因,方不負此生:蔣百裡究竟是誰?

蔣百裡全家福,左一為妻子蔣佐梅

養病期間,一直照顧蔣百裡的是一位日本護士佐藤屋子。佐藤屋子賢淑、美麗,時日長久,蔣百裡開始心動。

蔣百裡病好後,佐藤屋子也回國了,可蔣百裡發現自己已經愛上了這個女子。

于是,蔣百裡就給她寫信,向她求婚,一封不夠兩封、三封、四封,寫了很多美好的情書,終于打動了佐藤屋子的心,佐藤屋子随即來到中國,成為了蔣百裡的第二任妻子,後來改名蔣佐梅。蔣百裡迎娶日本妻子的故事在當時傳為佳話。

後來,蔣百裡先後擔任吳佩孚高等顧問等職。期間,他赴日考察時,發現了日本的狼子野心,認為中日之戰不可避免,拟定多種計劃.呼籲備戰,可惜沒被采納。後赴歐美考察,回國後倡議發展空軍,這便是中國最早關于空軍建構的思想,來自陸軍出身的蔣百裡。

雖說他的學生大多成為了典兵大将,但他自己從未親自指揮過一次戰役,一直充當進階幕僚,颠沛于諸侯。

終于,他開始著書立說。

男交蔣百裡,女交林徽因,方不負此生:蔣百裡究竟是誰?

《國防論》

蔣百裡先後長途跋涉10餘個省,結合他對日本的分析研究,1937年初,蔣百裡最重要的軍事論著集《國防論》出版。該書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國防理論著作,也是專業的對日作戰的戰略指導依據。

書中,蔣百裡斷言中日之間全面戰争不可避免,在書的扉頁上他寫道:“萬語千言,隻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

關于對日戰略,他提出三個觀點:第一,用空間換時間,等待局勢扭轉;第二,不畏鲸吞,隻怕蠶食,全面抗戰;第三,開戰上海,利用地理條件減弱日軍攻勢,阻日軍到第二防線(湖南)形成對峙,形成長期戰場。

或許是因為蔣百裡為抗戰事态發展心力交瘁。1938年,蔣百裡因心髒麻痹症而逝世,享年56歲。

而後來戰争發展,恰恰按照他的預料進行,反映了他對兩國實力與戰略态勢的準确把握,他也是以被後世譽為國軍第一将領。

他死後,名流宿彥紛紛送上挽聯、挽詩。而幾年之後,他更是以國哀之禮風光大葬。縱觀民國,能夠得此殊榮者,唯其一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