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男交蒋百里,女交林徽因,方不负此生:蒋百里究竟是谁?

男交蒋百里,女交林徽因,方不负此生:蒋百里究竟是谁?

蒋百里戎装照

旧时流传这样一句话:“男交蒋百里,女交林徽因,方不负此生也。”

林徽因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那么,蒋百里是何许人?

先说说他的关系谱。

男交蒋百里,女交林徽因,方不负此生:蒋百里究竟是谁?

图注:1937年,蒋百里(右三)在德国与女儿蒋英(右二)、蒋和(左四)等合影

他的三女儿是蒋英,没错,就是导弹之父的夫人,所以,他是导弹之父的岳父。

他的原配夫人查品珍(后来离婚)是金大侠的姑姑,所以,蒋百里是金大侠的姑父。

蒋百里,别名蒋方震,名字出自《周易·震卦》“震惊百里”,就他生平的成就,的确人如其名。

他出生在浙江海宁,祖父蒋光煦(号沐公)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他自小天资聪颖,有过目不忘之能,16岁便考中秀才,那年恰好是戊戌年(1898年),一起考中秀才的还有梁启超的弟子蔡锷。

两人后来还一同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可谓志同道合,一见如故,遂结成生死之交。

留学期间,由蔡锷介绍,蒋百里结识梁启超并拜他为师,梁启超对蒋百里的才能十分欣赏。

1905年,他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科第十三期毕业班毕业,毕业考核时,在所有日本毕业生面前把代表第一名的日本天皇佩剑带走,好友蔡锷位居第二。

这段留学经历,也为他以后成为一位军事战略家、兵学大家奠定了基础。

男交蒋百里,女交林徽因,方不负此生:蒋百里究竟是谁?

1906年夏,蒋百里(右一)与友人在日本合影,蒋百里时任近卫军第一联队见习排长

留学期间,蒋百里当选学生大会干事,创办杂志《浙江潮》,当时行销国内,还得到了鲁迅的支持。

蒋百里先后以飞生、余一等笔名,在《浙江潮》上发表了《国魂篇》、《民族主义论》等长篇论文连载。

1906年,蒋百里留学德国,回国后,先后任浙江都督府总参议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有趣的是,他还给袁大头当过顾问。

那时的蒋百里一直飘忽不定,恰如当时的中国。

或许是对局势的失望,或许是自己报国无门,又或许处于无奈……在担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期间,他竟然选择自杀。

那天,天刚灰亮,蒋百里召集全校两千余名师生紧急训话。他身着黄呢军服,腰挂长柄佩刀,足蹬锃亮马靴,站在尚武堂石阶上一脸沉痛:“初到该校,我曾宣誓,我要你们做的事,你们必须办到;你们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须办到。你们办不到,我要责罚你们;我办不到,我也要责罚我自己。现在看来,我未能尽责……你们要鼓起勇气担当中国未来的大任!”。随后,蒋百里掏出手枪,瞄准自己胸部偏左的地方猛开一枪……

所幸,身边的勤务兵发现后上前夺枪,子弹出膛后打偏,没有伤到心脏,只是擦伤了肺的表面。

蒋百里以一死谢天下的缘由至今仍是个谜。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自带主角光环的蒋百里,自杀不仅没有伤及性命,反而邂逅了一段美好的爱情。

男交蒋百里,女交林徽因,方不负此生:蒋百里究竟是谁?

蒋百里全家福,左一为妻子蒋佐梅

养病期间,一直照顾蒋百里的是一位日本护士佐藤屋子。佐藤屋子贤淑、美丽,时日长久,蒋百里开始心动。

蒋百里病好后,佐藤屋子也回国了,可蒋百里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个女子。

于是,蒋百里就给她写信,向她求婚,一封不够两封、三封、四封,写了很多美好的情书,终于打动了佐藤屋子的心,佐藤屋子随即来到中国,成为了蒋百里的第二任妻子,后来改名蒋佐梅。蒋百里迎娶日本妻子的故事在当时传为佳话。

后来,蒋百里先后担任吴佩孚高等顾问等职。期间,他赴日考察时,发现了日本的狼子野心,认为中日之战不可避免,拟定多种计划.呼吁备战,可惜没被采纳。后赴欧美考察,回国后倡议发展空军,这便是中国最早关于空军构建的思想,来自陆军出身的蒋百里。

虽说他的学生大多成为了典兵大将,但他自己从未亲自指挥过一次战役,一直充当高级幕僚,颠沛于诸侯。

终于,他开始著书立说。

男交蒋百里,女交林徽因,方不负此生:蒋百里究竟是谁?

《国防论》

蒋百里先后长途跋涉10余个省,结合他对日本的分析研究,1937年初,蒋百里最重要的军事论著集《国防论》出版。该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国防理论著作,也是专业的对日作战的战略指导依据。

书中,蒋百里断言中日之间全面战争不可避免,在书的扉页上他写道:“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关于对日战略,他提出三个观点:第一,用空间换时间,等待局势扭转;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防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

或许是因为蒋百里为抗战事态发展心力交瘁。1938年,蒋百里因心脏麻痹症而逝世,享年56岁。

而后来战争发展,恰恰按照他的预料进行,反映了他对两国实力与战略态势的准确把握,他也因此被后世誉为国军第一将领。

他死后,名流宿彦纷纷送上挽联、挽诗。而几年之后,他更是以国哀之礼风光大葬。纵观民国,能够得此殊荣者,唯其一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