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北人常說“别拿豆包不當幹糧”,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愛

作者王天祥授權本平台發表

東北人常說“别拿豆包不當幹糧”,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愛

金黃油亮的東北黏豆包。

(作者簡介:王天祥,山東青島人,進階記者、作家,出版長篇小說、旅遊文學、報告文學、曆史文化、旅遊文化、詩詞賞析、企業管理、市場分析、成功學、人才學等各種專著42部,撰寫電視劇200多集,創作曆史、文化、風光、紀實等專題電視片數十部,在各類報刊發表文章數百篇,發表網絡文章千餘篇。)

大清朝之後的東北出故事,而且大多故事都與大清皇家有關,因為白山黑水曾是大清朝皇家的滿洲祖源之地。是以時時事事處處莫不與大清皇家文化有關。

這不,東北人的口頭禅“别拿豆包不當幹糧”,傳說就與大清皇家有扯不斷的關系。尤其是康熙多次東巡,其中兩次策馬東北松花江畔的吉林市,而且發生了“康熙最喜歡吃東北黏豆包”的民間故事,這故事有鼻子有眼,不由得你不信。

東北人常說“别拿豆包不當幹糧”,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愛

★康熙東巡吉林駐跸搜登站,第一次品嘗到吉林黏豆包

傳說,1682年春農曆三月二十四日,康熙皇帝率領嫔妃王子、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禦林軍等7萬人馬,浩浩蕩蕩到達東巡吉林的最後一站——今吉林市船營區搜登站。當時,此處周圍一片原始森林。搜登站僅是清朝自盛京(沈陽)至甯古塔驿路上的一個驿站。當日,康熙圍獵搜登站,射獲了長期霸占搜登站天然溫泉的猛虎,大有成就感。夜晚駐跸搜登站黃幄大帳中時,就想慶賀一下當日圍獵的勝利。恰好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在搜登站準備的皇帝晚膳,全部是吉林當地的山珍野味。菜肴有紅焖哈什螞(林蛙)、小雞炖蘑菇、清蒸鳌花魚、油炸樹雞(飛龍。但此名犯皇帝忌諱,隻好叫樹雞),還有各式應時的山菜野蔬。主食四碟八樣。康熙舉目一看,其中一樣樣子特殊的食物引起了他的興趣,但卻不知是何種食物。

東北人常說“别拿豆包不當幹糧”,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愛

康熙手執防毒的銀箸(筷子)一指那盤食物問道:此是何物?吉林打牲烏拉總管急忙回奏:聖上,這是吉林烏拉特産“金光瑪瑙玉珠黏團兒”,天下獨一份兒。康熙這天心情不錯,笑罵道:你們這是吹牛不上稅呀!但仔細一端詳,這東西果然平生罕見,顆顆都是熟杏子大,油汪汪的,泛着金黃色的蠟光。用筷子一戳,黏黏的。金色的皮兒被戳破之後,露出了紫紅色的餡兒,一股甜甜的香味兒立刻鑽進了康熙的鼻孔。康熙情不自禁地贊道,好香。名兒好,氣味也好。不知是什麼糧食制作而成?吉林打牲烏拉總管急忙奏報:聖上,這是用吉林烏拉出産的糜子磨出的大黃米,經過三天浸泡,再用石磨拉成水沫子,控幹水分,再在裡面包上紅色的紅豆豆沙,就做成了。俗名就叫大黃米紅豆餡的黏豆包。這種黏豆包制作費事,但蒸熟後外邊金黃發亮,如玉石雕琢的大珠子,裡面的豆餡又紅豔奪目,是以奴才給它起了個“金光瑪瑙玉珠黏團兒”的名字,也好讓聖上聽着高興。康熙邊吃邊說:不錯,不錯。這金玉瑪瑙團兒确實好吃,就是名字太啰嗦,不如就叫它“黃米黏豆包”吧。從此,“金光瑪瑙玉珠黏團兒”的名字隻是進了皇家内務府的禦膳檔案,但“黃米黏豆包”的土名卻在吉林越叫越響了。

東北人常說“别拿豆包不當幹糧”,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愛

金黃油亮的東北黏豆包,看着就饞人。此圖版權歸于網絡

★龍堋捕魚時,康熙晚膳不見黏豆包,差點吓掉了吉林将軍巴海的魂兒

康熙此次東巡吉林,封禅長白山、檢閱水師營、視察東北防務、檢查賦稅徭役、暗地裡還要部署反擊沙俄侵略的“雅克薩之戰”,抽空兒又順流而下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駐地大烏拉虞村巡查,并前往松花江上的龍堋,親自下江捕捉鲟鳇魚。傳說,他每頓飯都要品嘗吉林打牲烏拉總管創造的“金光瑪瑙玉珠黏團兒”。說僅僅有一次在龍堋打魚開膳時沒看到這黏團兒,康熙就氣惱地問侍奉左右的吉林将軍巴海:巴海,朕到了你吉林這一畝三分地上,怎麼吃頓什麼“金光瑪瑙團兒”這麼難呀?啊!皇帝一怒,血濺五步!吉林将軍巴海一聽,冷汗唰地一聲吓出來了。他平日隻管護衛皇帝,從未參與皇帝飲食,這“金光什麼團兒”還是第一次聽說,正戰戰兢兢地不知如何回奏時,幸虧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親自端着一盤“金光瑪瑙玉珠黏團兒”上來了,口中喊着:啟禀皇上,您喜歡吃的“黃米黏豆包”來喽!

東北人常說“别拿豆包不當幹糧”,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愛

看了就想吃的東北黏豆包。

康熙聞之大喜,問道:大膽奴才,為何才來?總管道:萬歲爺,吉林烏拉人說,“好飯皇上不怕晚,越晚皇上越喜歡”。您看,聖上正着急時,忽然見了這“金光瑪瑙玉珠黏團兒”不就龍顔大悅了嘛!康熙說,算你奴才會說話,好歹救了巴海的命。巴海,朕賞你一個黏豆包,赦你無罪!不過朕告訴你,回到吉林府,朕要頓頓吃這黃米黏豆包。巴海急忙跪下大喊:巴海遵旨,絕不會誤了聖上的黃米黏豆包。并高舉雙手接過了康熙禦賜的那個黏豆包。但他沒舍得吃,而是掏出手帕包好,揣進甲胄裡。康熙看了奇怪,問道:巴海,為何不吃?難道還在記恨朕嗎?巴海吓得再次冒汗,急忙說道:聖上所賜,巴海豈敢獨食?巴海想把這聖上所賜的黃米黏豆包帶回将軍府,供奉在台案之上,告誡臣屬将佐黎民百姓:這是聖上所賜的“黃米黏豆包”,是吉林百姓的食中之寶,千萬别拿這豆包不當幹糧!

從此,這“别拿豆包不當幹糧”的話,就在吉林流傳了下來。

東北人常說“别拿豆包不當幹糧”,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愛

東北人包黏豆包。此圖版權歸于網絡

★“别拿豆包不當幹糧”如今已成内涵深厚的東北俗語

上邊的民間傳說,是當年吉林将軍巴海對康熙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的感慨,也是對康熙皇帝所賜的那個黏豆包的“見豆包如見皇帝”的一種侍駕般的感恩和尊重。

在民間,“别拿豆包不當幹糧”,本意是指豆包也是幹糧,而且是滿族人最尖端的幹糧。可是滿族人有氣呀!你們這些闖關東的關裡人,隻認大米饅頭苞米馇子是幹糧,總是把老關東的黏豆包當做奢侈品、副食品。這不對,很不對,知道嗎?豆包才是老東北最正經的幹糧。不信,問問老滿族的狩獵人、捕魚人,那個敢說不?

東北人常說“别拿豆包不當幹糧”,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愛

東北黏豆包。此圖版權歸于網絡

因為黏豆包是糜子磨出的大黃米所做,粘性大,味道香甜,加之做餡的紅小豆和芸豆不但味道香甜,而且有補血養氣祛濕除毒的保健功效,吃到肚子裡抗餓,不容易消化,是以才是栉風沐雨、頂風冒雪地在山林中狩獵,在江河中捕魚的滿族人最珍重的食品。你們漢族人不拿我們滿族人發明的黏豆包當幹糧,這不是豈有此理嗎?哼!

當然,這句“别拿豆包不當幹糧”的俗話流傳至今,又有了它的言外之意——諷刺那些不聽黨的話,陽奉陰違、作威作福的農村幹部。這種人,常常狐假虎威地說:别把我說的事兒不當回事兒,啊!更别把咱村官不當回事兒,啊!告訴你們,咱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省××縣××鄉××村的基層上司。咱代表的是國家的一級政府。知道嗎?哼!

是以,掃黑除惡前,有些村幹部是很嚣張的。說白了就是,“别把村官不當幹部”,村官不高興,問題很嚴重——吼一嗓子跺跺腳,這一畝三分地就得地動山搖。

可惜,這些人隻是厲害了那麼一小陣子就煙消雲散了。但老百姓中“别把豆包不當幹糧”的話依舊流傳,那是在開心地諷刺這些完蛋了的村官呢!

在東北,其實,無論滿族人還是闖關東者,自從踏上了白山黑水這片神奇的土地,他們早就把黏豆包當做了冰天雪地中的最好的幹糧。

東北人常說“别拿豆包不當幹糧”,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愛

糯糯的東北黏豆包。

每當農曆大雪節氣到來後,東北的山野村屯中,家家開始忙着碾黃米,泡黏米,拉水沫子,糊豆餡,包豆包。村裡的姑娘媳婦天天輪着班兒今天包東家,明天包西家,然後包自家。再然後就是幾乎家家戶戶天天吃那又糯又香的黏豆包。

東北的莊戶人,現在不僅把黏豆包自己吃、送城裡的親友,還開始了線上線下的網絡銷售。有的丫頭媳婦還專門開了手機網絡直播。不信,你看打開網絡點選“東北粘豆包”,肯定沒有八百個網上營銷品牌,也得有一千個!是的。鄉下的丫頭小子媳婦婆婆就這麼說——這網上賣的黏豆包老鼻子啦,沒有八百,也有一千!

東北人常說“别拿豆包不當幹糧”,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愛

(作者簡介:王天祥,籍貫山東青島,進階記者、作家,在東北林海雪原生活了50多年,出版長篇小說等各種專著42部,撰寫電視劇200多集,創作曆史、文化、風光、紀實等專題電視片數十部,在各類報刊發表文章數百篇,發表網絡文章千餘篇。)

滿族文化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