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东北人常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爱

作者王天祥授权本平台发表

东北人常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爱

金黄油亮的东北黏豆包。

(作者简介:王天祥,山东青岛人,高级记者、作家,出版长篇小说、旅游文学、报告文学、历史文化、旅游文化、诗词赏析、企业管理、市场分析、成功学、人才学等各种专著42部,撰写电视剧200多集,创作历史、文化、风光、纪实等专题电视片数十部,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发表网络文章千余篇。)

大清朝之后的东北出故事,而且大多故事都与大清皇家有关,因为白山黑水曾是大清朝皇家的满洲祖源之地。所以时时事事处处莫不与大清皇家文化有关。

这不,东北人的口头禅“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传说就与大清皇家有扯不断的关系。尤其是康熙多次东巡,其中两次策马东北松花江畔的吉林市,而且发生了“康熙最喜欢吃东北黏豆包”的民间故事,这故事有鼻子有眼,不由得你不信。

东北人常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爱

★康熙东巡吉林驻跸搜登站,第一次品尝到吉林黏豆包

传说,1682年春农历三月二十四日,康熙皇帝率领嫔妃王子、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御林军等7万人马,浩浩荡荡到达东巡吉林的最后一站——今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当时,此处周围一片原始森林。搜登站仅是清朝自盛京(沈阳)至宁古塔驿路上的一个驿站。当日,康熙围猎搜登站,射获了长期霸占搜登站天然温泉的猛虎,大有成就感。夜晚驻跸搜登站黄幄大帐中时,就想庆贺一下当日围猎的胜利。恰好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在搜登站准备的皇帝晚膳,全部是吉林当地的山珍野味。菜肴有红焖哈什蚂(林蛙)、小鸡炖蘑菇、清蒸鳌花鱼、油炸树鸡(飞龙。但此名犯皇帝忌讳,只好叫树鸡),还有各式应时的山菜野蔬。主食四碟八样。康熙举目一看,其中一样样子特殊的食物引起了他的兴趣,但却不知是何种食物。

东北人常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爱

康熙手执防毒的银箸(筷子)一指那盘食物问道:此是何物?吉林打牲乌拉总管急忙回奏:圣上,这是吉林乌拉特产“金光玛瑙玉珠黏团儿”,天下独一份儿。康熙这天心情不错,笑骂道:你们这是吹牛不上税呀!但仔细一端详,这东西果然平生罕见,颗颗都是熟杏子大,油汪汪的,泛着金黄色的蜡光。用筷子一戳,黏黏的。金色的皮儿被戳破之后,露出了紫红色的馅儿,一股甜甜的香味儿立刻钻进了康熙的鼻孔。康熙情不自禁地赞道,好香。名儿好,气味也好。不知是什么粮食制作而成?吉林打牲乌拉总管急忙奏报:圣上,这是用吉林乌拉出产的糜子磨出的大黄米,经过三天浸泡,再用石磨拉成水沫子,控干水分,再在里面包上红色的红豆豆沙,就做成了。俗名就叫大黄米红豆馅的黏豆包。这种黏豆包制作费事,但蒸熟后外边金黄发亮,如玉石雕琢的大珠子,里面的豆馅又红艳夺目,所以奴才给它起了个“金光玛瑙玉珠黏团儿”的名字,也好让圣上听着高兴。康熙边吃边说:不错,不错。这金玉玛瑙团儿确实好吃,就是名字太啰嗦,不如就叫它“黄米黏豆包”吧。从此,“金光玛瑙玉珠黏团儿”的名字只是进了皇家内务府的御膳档案,但“黄米黏豆包”的土名却在吉林越叫越响了。

东北人常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爱

金黄油亮的东北黏豆包,看着就馋人。此图版权归于网络

★龙堋捕鱼时,康熙晚膳不见黏豆包,差点吓掉了吉林将军巴海的魂儿

康熙此次东巡吉林,封禅长白山、检阅水师营、视察东北防务、检查赋税徭役、暗地里还要部署反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抽空儿又顺流而下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驻地大乌拉虞村巡查,并前往松花江上的龙堋,亲自下江捕捉鲟鳇鱼。传说,他每顿饭都要品尝吉林打牲乌拉总管创造的“金光玛瑙玉珠黏团儿”。说仅仅有一次在龙堋打鱼开膳时没看到这黏团儿,康熙就气恼地问侍奉左右的吉林将军巴海:巴海,朕到了你吉林这一亩三分地上,怎么吃顿什么“金光玛瑙团儿”这么难呀?啊!皇帝一怒,血溅五步!吉林将军巴海一听,冷汗唰地一声吓出来了。他平日只管护卫皇帝,从未参与皇帝饮食,这“金光什么团儿”还是第一次听说,正战战兢兢地不知如何回奏时,幸亏吉林打牲乌拉总管亲自端着一盘“金光玛瑙玉珠黏团儿”上来了,口中喊着:启禀皇上,您喜欢吃的“黄米黏豆包”来喽!

东北人常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爱

看了就想吃的东北黏豆包。

康熙闻之大喜,问道:大胆奴才,为何才来?总管道:万岁爷,吉林乌拉人说,“好饭皇上不怕晚,越晚皇上越喜欢”。您看,圣上正着急时,忽然见了这“金光玛瑙玉珠黏团儿”不就龙颜大悦了嘛!康熙说,算你奴才会说话,好歹救了巴海的命。巴海,朕赏你一个黏豆包,赦你无罪!不过朕告诉你,回到吉林府,朕要顿顿吃这黄米黏豆包。巴海急忙跪下大喊:巴海遵旨,绝不会误了圣上的黄米黏豆包。并高举双手接过了康熙御赐的那个黏豆包。但他没舍得吃,而是掏出手帕包好,揣进甲胄里。康熙看了奇怪,问道:巴海,为何不吃?难道还在记恨朕吗?巴海吓得再次冒汗,急忙说道:圣上所赐,巴海岂敢独食?巴海想把这圣上所赐的黄米黏豆包带回将军府,供奉在台案之上,告诫臣属将佐黎民百姓:这是圣上所赐的“黄米黏豆包”,是吉林百姓的食中之宝,千万别拿这豆包不当干粮!

从此,这“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的话,就在吉林流传了下来。

东北人常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爱

东北人包黏豆包。此图版权归于网络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如今已成内涵深厚的东北俗语

上边的民间传说,是当年吉林将军巴海对康熙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的感慨,也是对康熙皇帝所赐的那个黏豆包的“见豆包如见皇帝”的一种侍驾般的感恩和尊重。

在民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本意是指豆包也是干粮,而且是满族人最尖端的干粮。可是满族人有气呀!你们这些闯关东的关里人,只认大米馒头苞米馇子是干粮,总是把老关东的黏豆包当做奢侈品、副食品。这不对,很不对,知道吗?豆包才是老东北最正经的干粮。不信,问问老满族的狩猎人、捕鱼人,那个敢说不?

东北人常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爱

东北黏豆包。此图版权归于网络

因为黏豆包是糜子磨出的大黄米所做,粘性大,味道香甜,加之做馅的红小豆和芸豆不但味道香甜,而且有补血养气祛湿除毒的保健功效,吃到肚子里抗饿,不容易消化,所以才是栉风沐雨、顶风冒雪地在山林中狩猎,在江河中捕鱼的满族人最珍重的食品。你们汉族人不拿我们满族人发明的黏豆包当干粮,这不是岂有此理吗?哼!

当然,这句“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的俗话流传至今,又有了它的言外之意——讽刺那些不听党的话,阳奉阴违、作威作福的农村干部。这种人,常常狐假虎威地说:别把我说的事儿不当回事儿,啊!更别把咱村官不当回事儿,啊!告诉你们,咱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省××县××乡××村的基层领导。咱代表的是国家的一级政府。知道吗?哼!

所以,扫黑除恶前,有些村干部是很嚣张的。说白了就是,“别把村官不当干部”,村官不高兴,问题很严重——吼一嗓子跺跺脚,这一亩三分地就得地动山摇。

可惜,这些人只是厉害了那么一小阵子就烟消云散了。但老百姓中“别把豆包不当干粮”的话依旧流传,那是在开心地讽刺这些完蛋了的村官呢!

在东北,其实,无论满族人还是闯关东者,自从踏上了白山黑水这片神奇的土地,他们早就把黏豆包当做了冰天雪地中的最好的干粮。

东北人常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爱

糯糯的东北黏豆包。

每当农历大雪节气到来后,东北的山野村屯中,家家开始忙着碾黄米,泡黏米,拉水沫子,糊豆馅,包豆包。村里的姑娘媳妇天天轮着班儿今天包东家,明天包西家,然后包自家。再然后就是几乎家家户户天天吃那又糯又香的黏豆包。

东北的庄户人,现在不仅把黏豆包自己吃、送城里的亲友,还开始了线上线下的网络销售。有的丫头媳妇还专门开了手机网络直播。不信,你看打开网络点击“东北粘豆包”,肯定没有八百个网上营销品牌,也得有一千个!是的。乡下的丫头小子媳妇婆婆就这么说——这网上卖的黏豆包老鼻子啦,没有八百,也有一千!

东北人常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黏豆包可是康熙的最爱

(作者简介:王天祥,籍贯山东青岛,高级记者、作家,在东北林海雪原生活了50多年,出版长篇小说等各种专著42部,撰写电视剧200多集,创作历史、文化、风光、纪实等专题电视片数十部,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发表网络文章千余篇。)

满族文化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