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媽,我不買”,7歲孩子一句話戳痛無數家長

幾個媽媽帶着孩子一起逛街,看到孩子有喜歡的小物品,媽媽們爽快地買給孩子。一圈逛下來,孩子們手裡拿着不少東西,都是平時喜歡,而媽媽不舍得買的。幾個媽媽和孩子都笑着說:“這次大家開心了,一次就買個痛快。”

其中一個細心的孩子卻指着旁邊的男孩子說:“他一件東西都沒有買。”被指着的男孩子一臉尴尬地說:“媽媽,我不買,東西太貴了。”

男孩子的媽媽說:“男孩子就應該有男孩子的樣,特别是你們幾個男孩子的媽媽,沒聽說過“窮養兒富養女”嗎?”

剩下的幾個媽媽陪着笑臉說:“對對對,确實是你家的男孩子懂事,知道心疼媽媽花錢。”

“媽媽,我不買”,7歲孩子一句話戳痛無數家長

說真的,這個才7歲的男孩子非常懂事,不僅僅是這次的表現,他在平時也是如此的。

在我的印象中,女兒經常提到這個男孩子,說他的鉛筆經常用得快了,手指握不住了,也舍不得丢,每次看到女兒的新文具,會借過去翻來覆去地看。

“媽媽,我不買”,7歲孩子一句話戳痛無數家長

我的心裡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想法,因為我小時候同樣有這樣的家庭情況。我直到上國小六年級,才擁有了記憶中第一件新衣服,這裡考試年級第一名,家裡獎勵我的。

按道理來說,我的家庭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之家,但也說不上窮,衣服還是能買得起的。

我一直不了解,為什麼不肯給我買新衣服,老是撿别人的舊衣服來穿。一個女孩子,肯定會有愛美之心,看到别的孩子穿得漂漂亮亮,我一度懷疑自己不是媽媽親生的。

長大一點,懂事之後才知道,這一切都是媽媽的原因,她信奉“錢是節省下來的,能不買的東西就不買”。

“媽媽,我不買”,7歲孩子一句話戳痛無數家長

不過,最後我也釋然了,媽媽這樣做,跟她的成長經曆有關系,她是小時候窮怕了。一味地窮養孩子,從我自身的經曆來看,是不可取的。這會讓孩子産生自卑的心理,也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過度的節省則會讓孩子變得順從父母,看到喜歡的東西不敢要,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敢争取,總是在壓抑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會養成一個“心窮”的孩子。

“媽媽,我不買”,7歲孩子一句話戳痛無數家長

“心窮”的人,長大後往往出現兩個極端。

1、小時候得不到的欲望,在長大之後,會得到極端的放大

我是其中一個心窮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我會很渴望能穿到新的衣服、新的鞋子。到我長大之後,我經常會有一種沒衣服穿,沒鞋子穿的恐懼感。我買衣服,一次就買同款的三件以上;買鞋子,一次就買同款的三對以上。

我的女兒,她的鞋子是極多的,一周7天,每天是輪着換來穿不重樣。老公經常就這一點說我,不要給女兒買太多鞋子了,有些還沒穿過就不合适了。

“媽媽,我不買”,7歲孩子一句話戳痛無數家長

2.買東西猶豫不決,隻買便宜不買合适的

雖然我長大後沒有這樣的行為,不過身邊卻有這樣的例子,我前排的同僚就是這樣的人。他從來不會買貴的東西,買一件物品會考慮很久。

舉一個例子,比如同僚想換一部手機,根據我對他的觀察,他從上網選款,比較價格,前前後後用了大概2個月的時間,總算看好了一部他覺得成本效益最高的手機。

“媽媽,我不買”,7歲孩子一句話戳痛無數家長

放入購物車中,計劃到兩個月後的網上促銷節日買。按照許多人的做法,到了促銷節當天,直接從購物車結算就可以了。朋友的做法讓我看不懂,他一上班就把之前對比過的手機打開看,一路對比下來,他又開始猶豫不決了。

在下班前,他總算買了下來,不過是另外一款,他覺得成本效益更高的手機。

同僚的操作,讓我們幾位同僚直呼看不懂,花那麼多的時間去對比,最後卻買了其他的手機。是以,父母們千萬别把孩子養成了心窮的人。

“媽媽,我不買”,7歲孩子一句話戳痛無數家長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提倡給孩子灌輸穿名牌,大手大腳花錢的育兒理念,但是在能力範圍内,還是要給孩子一定的物質滿足。

在我看來,所謂的“窮養”,并不是讓孩子處于物質匮乏、貧窮的生活狀态,而是通過父母的教育和引導,禁止孩子們養成脫離家庭實際經濟能力的消費觀念;而富養,也不是讓孩子們過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而是培養出孩子們自信,自尊的信念,正所謂能上能下。

“媽媽,我不買”,7歲孩子一句話戳痛無數家長

寫在最後:父母就是土壤,孩子就是植株。有恰到好處營養成分的土壤,才能滋養出心靈和精神充沛的孩子,過度貧瘠的土壤,培養出不健康的植物,過度肥沃的土壤,培養出枝葉茂盛卻不結果的植物。(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必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