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代軍台:康雍乾三朝的清代郵傳工作,是如何建立并進行管理的?

郵傳通訊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也是國家機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周恩來總理就曾之處“郵傳萬裡,國脈所系”,可見,郵傳是保證國家運轉之根本。

古代中國的政治運轉同樣依托郵傳系統,清朝建立以來,統一中原,其郵傳通訊體系繼承明制,康雍乾三朝的大一統軍事活動,使其領土面積達到頂峰,加強了對喀爾喀蒙古和新疆兩地的統治。其領土範圍最終于乾隆朝達到極盛,面對明代未曾直接統治的新領土,清朝統治者對這些疆域的統治同樣是從建立郵傳通訊體系着手。

清代軍台:康雍乾三朝的清代郵傳工作,是如何建立并進行管理的?

一、清代軍台的含義

清代軍台的安設,伴随着康雍乾三朝用兵準噶爾的整個過程。從康雍乾三朝實錄以及三朝所修平定準噶爾戰事的《方略》可以看出,清人在辦理軍務的過程中,文書往來多用台站二字指代驿傳系統。

清初,在不同政權或部與部之間安設這種“台”,它們具有驿傳機構的意義,習慣上将蒙古地區的驿傳機構稱作台站,而這些台站主要為國防軍事服務,有時被稱作軍台或軍站。

從清代文獻來看,軍台也并不僅指驿傳機構,它有時也有轉運糧台的含義,由此可見,軍台一詞在清代實則有多重含義,其原因在于軍台一詞的含義與台站機構有關聯性,所謂軍台是指用于軍事活動中的台站機構。

換句話來講,此處軍台實際是對清代台站的一個限定,它專指設定在軍事活動期内,用于軍務的台站機構,清代台站機構意義廣闊,是以軍台可以指代的機構也是多種多樣。

清代“軍台”一詞來源于清初台站機構,台站機構起初是滿人安設在“國中”的一種防禦工事,後來運用在戰争和駐防等方面,具有哨探守衛的功能。

滿人的台站實則是模仿明代九邊墩台,後金時期,滿人的台站在建造上和運作上與明代墩台還有些許相同之處,并且在本質上它們都是聯絡相守的駐防點,清入關後,中原地區不曾使用墩台駐防,順治末年統一各方勢力後,曾下令在險要之地安設墩台,此時台站已經許久不見明文記載。

清代軍台:康雍乾三朝的清代郵傳工作,是如何建立并進行管理的?

康熙皇帝嗣位,清朝曆經平三藩、定台灣等戰事,數十年的戰争令康熙帝尤為重視軍報運轉和軍情偵探,随後,清朝與準噶爾開始了曆經康雍乾三朝的清準戰争,康熙帝在籌辦軍行和糧運事務時,利用台站安設駐防點進行人員和糧草的轉運,并将其推進喀爾喀境内地區,不久即利用它們傳遞軍報。

雍乾兩朝繼續利用台站機構的安設,辦理軍事事務,這些用于軍務的台站是“軍台”概念産生的直接原因。在辦理軍務過程中,一些臨時設定的軍用台站時設時裁,而外蒙古和新疆兩地軍台自戰争開始以來,被反複多次使用,且随着清朝軍隊的常駐,這些軍台最終被保留下來,成為兩地正規驿傳機構。

由此可見,軍台的廣義概念應該是指用兵時期設定的軍用台站,這種台站機構廣泛設定在各個地區;而狹義軍台則是指康雍乾三朝在新開辟的疆土上設定的軍台驿傳機構,也即清人所認為的西北兩地軍台機構。

清代軍台:康雍乾三朝的清代郵傳工作,是如何建立并進行管理的?

二、康雍乾三朝軍台機構安設

(一)喀爾喀境内地區軍台機構的安設

喀爾喀境内地區的軍台機構,一般被稱作阿爾泰軍台,這些交通路線縱橫喀爾喀地區,其設定曆經康雍乾三朝,是清朝同準噶爾的戰争中逐漸安設起來的。

直至乾隆十九年,喀爾喀境内地區軍台安設最終定形,乾隆以後,喀爾喀境内的軍台機構也時有調整,但仍是以乾隆二十年軍台路線為基準。

喀爾喀境内地區軍台路線的安設在此期間有如下幾點特征。

首先,從安設方向來看,三朝對當地驿傳軍台機構的安設是自東至西,逐漸向阿爾代山區靠近,最終以直抵科布多将軍駐地之驿傳機構的建立為止,完成了喀爾喀境内軍台路線的鋪設。

其次,喀爾喀境内軍台的安撤出現反複的原因在于清準之間的勢力變化,從喀爾喀境内軍台的安設變化可以看出,軍台設定受統治關系建立程度的直接影響。

清代軍台:康雍乾三朝的清代郵傳工作,是如何建立并進行管理的?

(二)新疆地區

新疆地區的軍台機構,與外蒙古一樣,在安設過程中主要是随軍隊的進駐逐漸發展的。清軍入駐新疆基本以天山山脈為主,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兩和卓兵敗西逃,南疆的軍台機構才得以穩定。

兩地軍台安設也有不同之處,那就是,相比較喀爾喀境内地區軍台安設的曲折過程,新疆軍台安設主要成于乾隆朝平定阿睦爾撒納和大小和卓叛亂之際,其安設時間實則短于外蒙古地區軍台,這樣的差距則源于新疆和喀爾喀境内生活方式的不同。

清代軍台:康雍乾三朝的清代郵傳工作,是如何建立并進行管理的?

(三)兩地軍台形成原因

從新疆喀爾喀境内兩地軍台機構安設過程來看,清朝在新辟疆土上建立驿傳交通網絡是極其不易的,同時也可以看到清代極為重視對兩地軍台機構的安設和調整工作,畢竟驿傳是國防的一部分,而從這些設定曆史來看,決定軍台路線,為軍台安設奠定基礎的其實有以下三個因素。

一是軍行程站和糧運台站對軍台的影響。從政治運轉的角度看,古代社會的驿傳體系十分重要,但根據史料記載,清代在新疆、外蒙古兩地安設的軍台機構其實在最初并不是出于建立通訊郵傳的需要,康熙朝用兵準噶爾時,軍用台站的安設是為軍行、糧運做準備的。

西路驿傳體系随着軍隊的北行,已經從張家口逐漸建立,按照常理來推測,費揚古一線的驿傳體系是在軍行過程中建立的,這個驿傳體系也是康熙朝阿爾泰軍台機構安設的雛形。

清代軍台:康雍乾三朝的清代郵傳工作,是如何建立并進行管理的?

二是前線哨防機構對軍台的影響。前線哨防機構是行軍過程中于險要之地設定的一種哨探敵情的軍事機構,這種機構經常安設在邊疆地區,在三朝平準戰争時,也可以從史料中看到,這種機構安設的頻繁。

不過,根據史料可以發現,哨防機構在很多時候可以轉換成軍台驿傳機構。随着清軍勢力的前擴,早先作為前線哨防的機構也會依次轉變為驿傳機構。

在新疆和外蒙古兩地設定軍台機構是一個艱難的任務,在從未建立驿傳機構之地,創設交通網絡,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也需要時間。

西北軍台機構的設定曆經三朝,也說明其安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初期行軍糧運過程中對路線的探讨和安置的程站,就為軍台安設打下基礎,同時前線設定的哨防機構随着軍營的前移也依次轉變為軍台路線,這些早期的探索行為為後來軍台安設及調整都奠定了基礎。

清代軍台:康雍乾三朝的清代郵傳工作,是如何建立并進行管理的?

三、軍台組織方式與管理

清代軍台始于康熙年間用兵喀爾喀境内,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有的制度規定,與同樣是軍行設定的塘站和内地驿站在人員、規定、組織和環境上都不盡相同,最終形成了軍台特有的制度體系。

乾隆以後,新疆地區的軍台機構終于在南北兩疆全面建設完成,清人所說的軍台,曆經康雍、乾三朝最終完成。一個事物的有效運轉,需要多方面的管理和維護,這一聯通喀爾喀境内五千裡的軍台機構,之是以能合理有效的運轉,除了依仗軍台機構安設路線的實時調整,還有對坐台人員實施統一管理,對運輸工具及時增補以及對軍台實時監督。

自康熙以來,為有效管理喀爾喀境内沿線的軍台機構,朝廷對軍台上的官員、夫役以及傳遞、運輸工具進行調整,朝廷不斷進行人員、工具上的調整,并且派遣大臣實時調查,乾隆朝的軍台管理,即是對康雍兩朝某些方面的繼承,又是因地制宜、因時而設的創新。

自乾隆以後,清朝對軍台的管理已經形成一種較為完備的制度,從坐台人員的任期到軍台驿馬的奏銷,關于軍台的方方面面有既成的辦理條例和方法。

軍台之是以能将千裡之外的消息傳遞給皇帝,是因為沿線駐台人員在發揮他們的功用,他們根據身份和職任的不同,肩負起管理軍台,實作軍台功能的任務。

清代軍台:康雍乾三朝的清代郵傳工作,是如何建立并進行管理的?

根據嘉慶朝《中樞政考》來看,辦理西北兩路軍台事物的人員種類衆多,按照權力大小,可以将其劃分為三個等級。

首先是處在最底層負責大部分驿務的駐台驿夫,他們屬于被管理者,通過服從上級的具體指令傳郵通訊,這些人數量最多,大部分驿夫是生活在附近的居民,他們在特殊時期被安設在軍台傳遞文報,在戰事結束後,由于軍台機構未裁撤,是以有很多平民百姓終身系于軍台驿務;

而直接管理這些驿夫的階層分為兩層,首先是基層駐驿官員,他們是由中央選派到軍台,并且保證這一層管驿官能夠基本普及整個軍台機構,他們按期坐台,任期内主要負責辦理等級往來運轉文書、管理底層驿夫;

而管理這部分基層坐台官的人員則是地方管台官,清代軍台通常按照裡程和軍事駐地劃分成塊狀區域。乾隆皇帝指令每地設大臣一至二人不等侍衛數名,這些大臣同時也兼理台務,他們管轄的軍台數量雖然多少不等,但權責統一,即負責監督沿線軍台夫役遲誤文報。

軍報訊息之是以能傳遞至千裡之外,主要靠軍台機構的三層人員各司其職,這樣的人員安排是經過三朝皇帝共同實踐的結果,康熙帝将平三藩時設定的軍報通訊經驗用在喀爾喀境内戰事中,雍正乾隆兩位皇帝繼承父輩的管理方式,辦理軍台事務,得以有效辦理軍務,管理邊疆。

清代軍台:康雍乾三朝的清代郵傳工作,是如何建立并進行管理的?

結語

軍台的産生其實源于康雍乾時期軍事通訊建設的需要,之是以要用“軍台”二字命名,與清代台站這一機構又密切關系。

從軍台安設的過程來看,軍台的延展與調整都與三朝在西北兩地的軍事活動密切相關。從軍台事務的管理來看,清代軍台既與邊疆治理有關,又是驿傳制度中的一部分,統治者更是将其視作國防事務中的一部分,是以對軍台的了解同時也能讓我們對清代時期國防事業産生一定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