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著名的詩,“一樹梨花壓海棠”。很多人都相信,這句詩是蘇東坡用來取笑“詞人張先”八十歲納妾,一直津津樂道。
其實,這是一個以訛傳訛的謠傳。張先确實在85歲的時候納妾,蘇東坡也确實寫詩調侃過張先。
但蘇東坡寫的詩,根本不是什麼梨花海棠的低級文字,而是更加進階,更加文雅,更加有文人氣息的詩句。
蘇東坡調侃張先,真正的詩是《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錦裡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蒼。詩人老去莺莺在,公子歸來燕燕忙。柱下相君猶有齒,江南刺史已無腸。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後堂。”

前兩句要連起來看,意思是說,張先人老心不老,兩鬓蒼蒼還要納妾。
錦裡先生,出自杜甫的詩句:“錦裡先生烏角巾,園收芋粟不全貧。”此處則是用來指代張先。
蘇東坡為什麼要用錦裡先生來指代張先呢?
個人猜測,估計是因為杜甫“錦裡先生烏角巾”這一句詩,“錦裡先生”後面跟的是“烏角巾”,讓人直接想到了“烏黑”的頭發。
而事實上的張先,是滿頭白發,和“烏黑”完全不搭邊。
是以,蘇東坡才會說“自笑狂”,才會說“莫欺九尺鬓眉蒼”。
為什麼狂呢?就是因為張先把自己的“白發”或者說“鬓眉蒼”不當一回事,還是把“白”當成“烏”,這樣的張先簡直就是“烏角巾”錦裡先生的翻版。
這樣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蘇東坡把張先比喻成“錦裡先生”。
其實我個人覺得這種解釋還是有點牽強,如果大家有更好的了解和解釋,歡迎留言。
詩的前兩句用張先自己來調侃張先,而後面六句則是用曆史上姓張的名人典故來調侃張先。
換句話說,這首詩的妙處,在于用了各種姓張的來調侃張先,用典恰到好處,令人拍案叫絕。
“詩人老去莺莺在”,用《會真記》張生與崔莺莺的愛情故事,調侃張先“人老心不老”,還是那麼多情。
“公子歸來燕燕忙”用的是漢代漢成帝(張公子)和趙飛燕的典故,用意在調侃張先對美女小妾的癡迷。
漢代曾經有童謠說:“燕燕尾涎涎,張公子,時相見。”而漢成帝曾經和張放一起微服出遊,和美女趙飛燕打得火熱。
漢成帝冒稱自己也姓張,是以稱用張公子來代替漢成帝。
此句有人認為用的是唐代張愔(或張建封)與關盼盼的典故,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不過我個人更偏向趙飛燕的典故,因為燕子樓與燕燕還是有差别的。
在蘇東坡自己的詞裡,所謂“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關盼盼與燕子的關系,也并不是等同的關系。燕子顯然是關盼盼的觀察者和祭奠者,無法與關盼盼等同起來。
“柱下相君猶有齒”,用的是西漢丞相張蒼的典故。張蒼老了後,嘴裡沒有牙齒,靠着喝奶維持生命。
這句詩調侃張先“人老心不老”,和張蒼一比,還是小年輕,十分有活力。
“江南刺史已無腸”,化用的是劉禹錫的詩句:“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但是聯系整首詩,蘇東坡一直用張姓名人的典故,不可能單單這一句典故和張無關。
前兩句的錦裡先生,借用杜甫詩句,其實與此句化用劉禹錫詩句的手法如出一轍,出處都是清晰無誤的。
但這兩處都是“詩典”,而不是“事典”;是詩句的借鑒,而不是人物故事的借鑒。
蘇東坡寫這首詩的時候,肯定有一個主旨,那就是必須要用姓張的來調侃張先,不太可能會半途而廢。
就像我前面說的,“錦裡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蒼”是直接用張先自己來調侃張先,事實上已經存在了“張”字,并沒有違背這個規律。
是以這句“江南刺史已無腸”一定會和新張的有關,這樣才不會破壞整首詩的結構和氣脈。
我想來想去,終于想到了一個人。
“江南刺史已無腸”,雖然化用劉禹錫的詩句,但是用的是唐代詩人“張又新”的典故!
張又新此人,才華過人,一生風流。他不但是唐代的狀元,而且是少有的“連中三元”,号稱“張三頭”。
張又新春風得意,得意忘形,曾經說:“不欲仕宦,惟得美妻,平生足矣。”
可惜,張又新被朋友楊虔州忽悠,娶了一個“有德無色”的妻子,也就是個醜老婆。
張又新後悔莫及,寫詩感歎:“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謂從來色最深。今日滿欄開似雪,一生辜負看花心。”典故見《本事詩》。
同樣是在《本事詩》中,還有一個張又新從李紳手裡獲贈美女的故事。
張又新在擔任廣陵從事的時候,曾經和一個美麗的歌女相愛。
時隔二十多年,張又新在李紳的宴會上,遇見了這個歌女,忍不住寫詩一首:“雲雨分飛二十年,當時求夢不曾眠。今來頭白重相見,還上襄王玳瑁筵。”
李紳知道後,就讓歌女晚上去張又新的房間裡,讓張又新得以重圓舊夢。
值得注意的是,《本事詩》在記錄了張又新與歌女重續前緣和“一生辜負看花心”的故事之後,馬上就是劉禹錫寫“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的故事。
換句話說,假如蘇東坡是在《本事詩》裡看到劉禹錫的“斷盡江南刺史腸”,那麼蘇東坡絕對沒有理由不知道“上一條”張又新的故事。
而且,《本事詩》還記載了張又新的狼狽之态:“李相紳鎮淮南,張郎中又新罷江南郡,素與李構隙,事在别錄。時于荊溪遇風,漂沒二子,悲蹙之中,複懼李之仇己,投長箋自首謝。”
簡而言之,此時狼狽落魄的張又新,非常符合“江南刺史已無腸”的描述。
而正是在這種狼狽的“無腸”情況下,張又新卻還是不忘風流,還是和歌女上演了巫山情緣,難分難舍,不愧是風流詩人。
是以,我認為蘇東坡的“江南刺史已無腸”,真正用的是張又新的典故。
一方面符合全部典故與“張”有關的寫作手法,另一方面,張又新的風流足以調侃張先的風流。
蘇東坡的意思是說:“你張先已經是八十的老頭了,腸都斷了,還想着風流這檔事,真是為老不尊啊!”
網上有人說,江南刺史已無腸的意思用的是劉禹錫的典故,說張先八十納妾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這樣的了解,既不符合常理,也沒有明白蘇東坡這首詩整體的技法。
還剩最後兩句:“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後堂。”
還是老樣子,這兩句還是和姓張的有關。
典故出自漢代的丞相張禹。張禹被封為安昌侯,而彭宣則是張禹的弟子。
彭宣為人恭順,去張禹家的時候,張禹總是和他談論經義,招待的飯菜也非常簡樸。
張禹還有另外一個弟子戴崇。戴崇去張禹家的時候,張禹總是把戴崇帶入後堂飲酒,還讓美女相陪。
彭宣從來沒有到過張禹的後堂遊樂,和戴崇的待遇完全是不一樣的。
蘇東坡寫這兩句詩,把張先比成張禹,用調侃的語氣說:“老張啊,你一生風流,這麼大年紀還和美女打得火熱,真是羨煞了我這個正經人彭宣啊。你不能光顧着自己風流,讓我幹望着啊,什麼時候也給我介紹一個美女呢?”
蘇東坡把自己比喻成“正經人彭宣”,和風流的張先有意區分開來,顯然是在調侃張先八十五納妾的事情。
而民間傳言的所謂“梨花海棠”,是這樣的:“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我們仔細對比這首詩和蘇東坡的原詩,就會有一種天差地别的感受。
在内容上,兩首詩都沒有什麼深意,其實沒有什麼差別,都是對張先人老心不老、為老不尊的調侃。
但是,在詩歌技巧上,蘇東坡真正的詩顯然進階多了,顯然不是“打油詩”的風格。
從文字内容、寫作難度和精巧程度看,顯然蘇東坡的詩輕松勝出。
但是在流行度上,蘇東坡的詩顯然沒有“梨花壓海棠”流行。
畢竟,老百姓也不需要懂那麼多典故,還是覺得“梨花壓海棠”生動又形象。
換個角度而言,在老百姓眼裡,其實“梨花壓海棠”是更勝一籌的。
反而蘇東坡的詩顯得又臭又長,純粹是文人的趣味,不夠有生命力,也不夠有真正的生活趣味。
隻不過,蘇東坡名氣大,大家都喜歡附會名人,是以就把“梨花壓海棠”安在了蘇東坡的身上。
至于“梨花壓海棠”的真正來曆,大概是民間的自然演化。
據說,古代有某個63歲的老頭娶了個16歲的繼室,有人嘲笑說:“二八佳人七九郎,婚姻何故不相當。紅绡帳裡求歡處,一朵梨花壓海棠。”
随着這首詩的流傳,後來才有了“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的版本,再後來又把這首詩安在蘇東坡的頭上。
雖然這句“梨花壓海棠”流傳甚廣,讓人津津樂道,但是對蘇東坡自己來說,估計還是“敬謝不敏”吧,畢竟這也不是他的創作。
大家還知道哪些有趣的詩詞呢?歡迎留言哦。喜歡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關注我,多多點贊和分享我的文章,這對我非常重要。我是真遊泳的貓,再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