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人津津乐道的梨花压海棠,作者不是苏东坡,苏东坡的诗高级多了

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著名的诗,“一树梨花压海棠”。很多人都相信,这句诗是苏东坡用来取笑“词人张先”八十岁纳妾,一直津津乐道。

其实,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谣传。张先确实在85岁的时候纳妾,苏东坡也确实写诗调侃过张先。

但苏东坡写的诗,根本不是什么梨花海棠的低级文字,而是更加高级,更加文雅,更加有文人气息的诗句。

苏东坡调侃张先,真正的诗是《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让人津津乐道的梨花压海棠,作者不是苏东坡,苏东坡的诗高级多了

前两句要连起来看,意思是说,张先人老心不老,两鬓苍苍还要纳妾。

锦里先生,出自杜甫的诗句:“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此处则是用来指代张先。

苏东坡为什么要用锦里先生来指代张先呢?

个人猜测,估计是因为杜甫“锦里先生乌角巾”这一句诗,“锦里先生”后面跟的是“乌角巾”,让人直接想到了“乌黑”的头发。

而事实上的张先,是满头白发,和“乌黑”完全不搭边。

所以,苏东坡才会说“自笑狂”,才会说“莫欺九尺鬓眉苍”。

为什么狂呢?就是因为张先把自己的“白发”或者说“鬓眉苍”不当一回事,还是把“白”当成“乌”,这样的张先简直就是“乌角巾”锦里先生的翻版。

这样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苏东坡把张先比喻成“锦里先生”。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种解释还是有点牵强,如果大家有更好的理解和解释,欢迎留言。

让人津津乐道的梨花压海棠,作者不是苏东坡,苏东坡的诗高级多了

诗的前两句用张先自己来调侃张先,而后面六句则是用历史上姓张的名人典故来调侃张先。

换句话说,这首诗的妙处,在于用了各种姓张的来调侃张先,用典恰到好处,令人拍案叫绝。

“诗人老去莺莺在”,用《会真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调侃张先“人老心不老”,还是那么多情。

让人津津乐道的梨花压海棠,作者不是苏东坡,苏东坡的诗高级多了

“公子归来燕燕忙”用的是汉代汉成帝(张公子)和赵飞燕的典故,用意在调侃张先对美女小妾的痴迷。

汉代曾经有童谣说:“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而汉成帝曾经和张放一起微服出游,和美女赵飞燕打得火热。

汉成帝冒称自己也姓张,所以称用张公子来代替汉成帝。

让人津津乐道的梨花压海棠,作者不是苏东坡,苏东坡的诗高级多了

此句有人认为用的是唐代张愔(或张建封)与关盼盼的典故,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不过我个人更偏向赵飞燕的典故,因为燕子楼与燕燕还是有差别的。

在苏东坡自己的词里,所谓“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关盼盼与燕子的关系,也并不是等同的关系。燕子显然是关盼盼的观察者和祭奠者,无法与关盼盼等同起来。

“柱下相君犹有齿”,用的是西汉丞相张苍的典故。张苍老了后,嘴里没有牙齿,靠着喝奶维持生命。

这句诗调侃张先“人老心不老”,和张苍一比,还是小年轻,十分有活力。

“江南刺史已无肠”,化用的是刘禹锡的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但是联系整首诗,苏东坡一直用张姓名人的典故,不可能单单这一句典故和张无关。

前两句的锦里先生,借用杜甫诗句,其实与此句化用刘禹锡诗句的手法如出一辙,出处都是清晰无误的。

但这两处都是“诗典”,而不是“事典”;是诗句的借鉴,而不是人物故事的借鉴。

苏东坡写这首诗的时候,肯定有一个主旨,那就是必须要用姓张的来调侃张先,不太可能会半途而废。

就像我前面说的,“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是直接用张先自己来调侃张先,事实上已经存在了“张”字,并没有违背这个规律。

所以这句“江南刺史已无肠”一定会和新张的有关,这样才不会破坏整首诗的结构和气脉。

我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人。

“江南刺史已无肠”,虽然化用刘禹锡的诗句,但是用的是唐代诗人“张又新”的典故!

张又新此人,才华过人,一生风流。他不但是唐代的状元,而且是少有的“连中三元”,号称“张三头”。

张又新春风得意,得意忘形,曾经说:“不欲仕宦,惟得美妻,平生足矣。”

可惜,张又新被朋友杨虔州忽悠,娶了一个“有德无色”的妻子,也就是个丑老婆。

张又新后悔莫及,写诗感叹:“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典故见《本事诗》。

同样是在《本事诗》中,还有一个张又新从李绅手里获赠美女的故事。

张又新在担任广陵从事的时候,曾经和一个美丽的歌女相爱。

让人津津乐道的梨花压海棠,作者不是苏东坡,苏东坡的诗高级多了

时隔二十多年,张又新在李绅的宴会上,遇见了这个歌女,忍不住写诗一首:“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今来头白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

李绅知道后,就让歌女晚上去张又新的房间里,让张又新得以重圆旧梦。

值得注意的是,《本事诗》在记录了张又新与歌女重续前缘和“一生辜负看花心”的故事之后,马上就是刘禹锡写“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的故事。

换句话说,假如苏东坡是在《本事诗》里看到刘禹锡的“断尽江南刺史肠”,那么苏东坡绝对没有理由不知道“上一条”张又新的故事。

而且,《本事诗》还记载了张又新的狼狈之态:“李相绅镇淮南,张郎中又新罢江南郡,素与李构隙,事在别录。时于荆溪遇风,漂没二子,悲蹙之中,复惧李之仇己,投长笺自首谢。”

简而言之,此时狼狈落魄的张又新,非常符合“江南刺史已无肠”的描述。

而正是在这种狼狈的“无肠”情况下,张又新却还是不忘风流,还是和歌女上演了巫山情缘,难分难舍,不愧是风流诗人。

所以,我认为苏东坡的“江南刺史已无肠”,真正用的是张又新的典故。

一方面符合全部典故与“张”有关的写作手法,另一方面,张又新的风流足以调侃张先的风流。

苏东坡的意思是说:“你张先已经是八十的老头了,肠都断了,还想着风流这档事,真是为老不尊啊!”

网上有人说,江南刺史已无肠的意思用的是刘禹锡的典故,说张先八十纳妾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这样的理解,既不符合常理,也没有明白苏东坡这首诗整体的技法。

让人津津乐道的梨花压海棠,作者不是苏东坡,苏东坡的诗高级多了

还剩最后两句:“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还是老样子,这两句还是和姓张的有关。

典故出自汉代的丞相张禹。张禹被封为安昌侯,而彭宣则是张禹的弟子。

彭宣为人恭顺,去张禹家的时候,张禹总是和他谈论经义,招待的饭菜也非常简朴。

张禹还有另外一个弟子戴崇。戴崇去张禹家的时候,张禹总是把戴崇带入后堂饮酒,还让美女相陪。

彭宣从来没有到过张禹的后堂游乐,和戴崇的待遇完全是不一样的。

苏东坡写这两句诗,把张先比成张禹,用调侃的语气说:“老张啊,你一生风流,这么大年纪还和美女打得火热,真是羡煞了我这个正经人彭宣啊。你不能光顾着自己风流,让我干望着啊,什么时候也给我介绍一个美女呢?”

让人津津乐道的梨花压海棠,作者不是苏东坡,苏东坡的诗高级多了

苏东坡把自己比喻成“正经人彭宣”,和风流的张先有意区分开来,显然是在调侃张先八十五纳妾的事情。

而民间传言的所谓“梨花海棠”,是这样的:“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让人津津乐道的梨花压海棠,作者不是苏东坡,苏东坡的诗高级多了

我们仔细对比这首诗和苏东坡的原诗,就会有一种天差地别的感受。

在内容上,两首诗都没有什么深意,其实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对张先人老心不老、为老不尊的调侃。

但是,在诗歌技巧上,苏东坡真正的诗显然高级多了,显然不是“打油诗”的风格。

从文字内容、写作难度和精巧程度看,显然苏东坡的诗轻松胜出。

但是在流行度上,苏东坡的诗显然没有“梨花压海棠”流行。

毕竟,老百姓也不需要懂那么多典故,还是觉得“梨花压海棠”生动又形象。

换个角度而言,在老百姓眼里,其实“梨花压海棠”是更胜一筹的。

反而苏东坡的诗显得又臭又长,纯粹是文人的趣味,不够有生命力,也不够有真正的生活趣味。

让人津津乐道的梨花压海棠,作者不是苏东坡,苏东坡的诗高级多了

只不过,苏东坡名气大,大家都喜欢附会名人,所以就把“梨花压海棠”安在了苏东坡的身上。

至于“梨花压海棠”的真正来历,大概是民间的自然演化。

让人津津乐道的梨花压海棠,作者不是苏东坡,苏东坡的诗高级多了

据说,古代有某个63岁的老头娶了个16岁的继室,有人嘲笑说:“二八佳人七九郎,婚姻何故不相当。红绡帐里求欢处,一朵梨花压海棠。”

随着这首诗的流传,后来才有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版本,再后来又把这首诗安在苏东坡的头上。

虽然这句“梨花压海棠”流传甚广,让人津津乐道,但是对苏东坡自己来说,估计还是“敬谢不敏”吧,毕竟这也不是他的创作。

大家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词呢?欢迎留言哦。喜欢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我,多多点赞和分享我的文章,这对我非常重要。我是真游泳的猫,再次感谢大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