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0多年前,那個冒死為新四軍送去1萬兩黃金的青年,後來怎麼樣了!

影視劇中,很多地下黨,共産黨間諜活躍在敵人後方,通過各種手段和管道獲得消息,便于我方取得勝利,他們每天過着提心吊膽,小心翼翼的生活,對親人朋友隐瞞身份,甚至關鍵時刻犧牲自己保全他人。

有時候筆者曾想,那些每天所表現出來都不是真正自己本來樣子的人物,真的存在麼?真的有人甘于奉獻自己的一切,每天都忍受着不知明日陽光幾何的絕望般的生活麼?答案是肯定的,那些為抗戰做着大貢獻,卻不能留下姓名的人,真的存在。70多年前,有一位冒死給新四軍送去1萬兩黃金的青年,我們來看一下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70多年前,那個冒死為新四軍送去1萬兩黃金的青年,後來怎麼樣了!

亂世而不求明哲保身

如題所說的這位青年,便是葉文津,1916年出生在廣東東莞,可以說中國革新衰敗又遭侵略動蕩的歲月伴随着葉文津的成長,從出生到成人,沒有感受到祖國的繁榮昌盛,卻見證了國家的日益衰敗,有志青年怎忍于此,見祖國受外敵侵害,如不有所作為,愛國之心何堪?

從小就勤奮好學的葉文津考入北京輔仁大學,在那裡他認識很多學識淵博同學、志同道合的同志。一群懷揣火熱之心的年輕人相聚在大學校園,順其自然的碰撞出了熾熱而堅毅的愛國之情。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國人的冷漠和愚昧,旁觀一般的心态,才是國家淪喪的重要原因,要驚醒這頭沉睡的巨獅,需要更加開闊的眼界和學識,也應該更加了解敵人的想法和文化。大學畢業後,葉文津決定遠赴日本學習。

70多年前,那個冒死為新四軍送去1萬兩黃金的青年,後來怎麼樣了!

國家的領土靠手握鋼槍的戰士守護,而國家的強大和抗戰的勝利,還需要更多群眾的精神振奮和積極投身于戰鬥。日本留學期間,他通過通過姚潛修介紹,與夏衍秘密會面,這次見面改變了葉文津一生的命運,他開始參與共産黨組織的活動,夏衍則是他的上級上司。

1937年抗戰爆發,他在上海組織了“留日學生救亡會”,為國人加油打氣,用文字抨擊日本的種種罪行。

1938年4月,他接受黨組織的委派,深入敵後遊擊區采訪,曆時一年半,他遊走在各個區域的遊擊戰點,整理過後在報上發表《華北五省敵後縱走記》的長篇連載紀實通訊。宣傳遊擊戰中很多抗日英雄事迹,為振奮抗日熱情起到很大積極鼓勵作用。

70多年前,那個冒死為新四軍送去1萬兩黃金的青年,後來怎麼樣了!

隐姓埋名,潛敵後方

前幾年電視熱播的諜戰劇《潛伏》,裡面睿智寂靜的地下工作者讓人印象深刻,間諜這個詞聽之并無褒義,卻是戰亂時期偉大的角色。他們不能用自己真正的名字,不能表露自己真正的情緒,不能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能死去都不能光明正大受人祭拜,甚至永遠頂着漢奸賣國的罪名而無法正名。

葉文津在中國抗戰關鍵時刻,接受了這樣的任務。1941年9月,他重返上海,化名葉德銘,利用記者,主編等特殊身份,開展地下工作,配合其他黨内同志掩護和營救共産黨工作者。

報紙作為當時主流的宣傳媒體,各方人士都尤為重視報紙上文章刊登的精神輿論導向,化名葉德銘期間以記者和主編身份,多次宣揚共産黨抗戰救國的愛國思想。

70多年前,那個冒死為新四軍送去1萬兩黃金的青年,後來怎麼樣了!

後通過報社的特殊地位,向駐上海的日本領事館借來五千元,表面上與日方虛與委蛇,實際上得來的錢财早已提供給共産黨軍隊。

遊走在各界人士間的葉德銘,有着驚人的情商和交際能力,他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可以是見地獨到的新聞記者,可以是浪迹聲樂場的架勢十足的公子哥,也可以是與汪僞政府頗合得來的識時務的“同道中人”。他的突出表現被汪僞政府所看重,将他調到了上海公用局事務科,在那裡他同樣混得風聲水起,很好的掩飾了自己的身份。

赤膽忠心,蒙冤入獄二十載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葉德銘将這句話發揮的淋漓盡緻,他與日本人合作走私軍火,表面上為日本人賺得财富,實際槍支都被送到共産黨的軍隊。通過這種“暗度陳倉”的方法,統計下來給我黨共輸送了二十多根金條,五十多噸物資。

70多年前,那個冒死為新四軍送去1萬兩黃金的青年,後來怎麼樣了!

抗戰勝利後更是通過自己的人脈和手段,給共産黨運送了幾卡車的彈藥。日本海軍撤退時将日本軍需庫的全部物資都留給了葉德銘,軍需庫中有四百多支槍械,超過三十萬噸的糧食,炸藥更是多達五百多箱。按照換算,這些軍需物資的價值超過一萬兩黃金。

擔驚受怕的日子終于過去,全國解放,獨立自由的美好生活即将到來,可是葉德銘卻并沒有享受到勝利帶來的幸福生活。

新中國成立不久,葉文津出任香港裕華行總經理,多年的商政經驗,使他能夠充分地利用商人資金,為内地運輸引進大批緊缺物資。可惜好景不長,1955年,他由于地下工作時被上級牽連,被定為内奸,入獄長達20年。

70多年前,那個冒死為新四軍送去1萬兩黃金的青年,後來怎麼樣了!

1980年2月葉文津終于沉冤得雪,出獄後任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廣東省政協副秘書長等職務,好景不長,葉先生于同年6月便病逝。

中國解放奮鬥半生的英雄,如此結局最後的境遇,不禁令我們扼腕歎息。曆史的演變沒有對錯,一生的境遇也是有悲有喜,我們彌補不了二十年的自由歲月,卻可以銘記他為國家奮鬥的一筆筆一幕幕。

小結:

淹沒在曆史長河裡的故事太多太多,時代如何變遷,傳承的愛國之情感永不會磨滅,葉文津在最無望的時候也不言放棄,堅毅地表露着無論何種境遇,我都一心向着祖國的偉大情懷。有堅定愛國之心的人都格外的強大,他們的毅力可以影響一代人,可以改變自己人生的抉擇,就如當年他奮不顧身的投身于抗戰事業,以我力護國家之完整,雖微而不放棄!

70多年前,冒死給新四軍送去1萬兩黃金的葉文津,一生為國,一心向黨,雖已離世,最後結局令人感歎的同時,也必将永憶其愛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