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32年蔣介石一個重要決定,成為四行倉庫八百勇士悲壯的根源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天擇創辦,歡迎關注~

戰神粟裕的背後(63)

上一節我們講了中日兩國的軍隊在上海交戰,蔣介石忙于應付日本的侵略,是以暫緩了對紅軍的圍剿,這是第三次反圍剿和第四次反圍剿相隔時間較長的原因。

1932年蔣介石一個重要決定,成為四行倉庫八百勇士悲壯的根源

前面我們講過,由于蔣介石實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針,是以對日本采取忍讓和妥協的态度,這也為幾年後的日本全面侵華埋下了隐患,這一決策也改變了中國革命的走向。是以這一節我們把一二八淞滬抗戰的事情講一講,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國際背景以及國民黨的内部沖突。

日軍進攻上海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策應在北方搞滿洲獨立的戰略,這就決定了上海方向不是日軍的主攻方向。然而上海對國民黨來說,從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按理說,蔣介石必須要在上海進行堅決的抵抗。

從經濟上看,上海是财富的聚集地,也是蔣介石經濟的主要來源。在1931年抗戰爆發前,上海的人口有300多萬,上海的工業實力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及綜合性經濟中心。代表經濟發展水準的重要名額是地價,我們來看看當時上海的地價。

20世紀30年代初期,上海土地每畝均價為22062元,而緊次之的廈門就驟降為每畝12000元,當時北方最大城市北平地價僅為可憐的790元,首都南京的地價也隻有3600元。目前北京的地價和上海持平有時還稍高點,誰能想到當時上海的地價是北平(北京)的30多倍,當時上海也把其他城市遠遠地甩在後邊,一家獨大,不像現在的“北上廣深”格局。

1932年蔣介石一個重要決定,成為四行倉庫八百勇士悲壯的根源

當時上海是中國的外貿中心,中國關稅收入的一半來自上海,支撐了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是以從經濟上看,上海不能丢。

從政治上看,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而上海距離南京非常近,更為重要的是,上海是國外資本的聚集地,當時英國在華投資的80%、法國在華投資的90%、美國在華投資的60%都在上海。

與這些利益相關的是列強都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使館、商會等機構。這也是列強對日本進攻上海的反應要遠比日本侵占東北的反應大得多的原因,這些列強把控的國聯在1932年2月26日發出呼籲,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讓日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由此可見上海的政治影響力。

從軍事上看,作為長江的入海口,上海是長江進入中國内的關鍵門戶,如果上海一旦失守,那麼長江區域必将門戶大開,國民黨的首都南京也将不保。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國民黨内分成兩派,一派以蔣介石為首,力主妥協與退讓,其理由是和日本對抗必敗,持有這種看法的還有汪精衛、何應欽等人。

1932年蔣介石一個重要決定,成為四行倉庫八百勇士悲壯的根源

另一派是主戰派,這一派又以國民黨上海駐軍第19路軍的将領為主,主要有蔣光鼐、蔡廷锴、陳銘樞等人。

第19路軍的前身是國民黨軍第4軍第10師和第11軍,其中第10師曾參加了南昌起義,後脫離南昌起義隊伍。1931年11月,第19路軍調防京滬地區,全軍官兵3.3萬餘人。中日兩軍的對戰正是在國民黨内主戰派和主和派的對決下進行的。當時國民黨雖然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但是蔣介石對各地方實力派的制約能力并不強,這是地方實力派能夠主戰并施以行動的前提條件。

1932年1月28日,日方發出最後通牒,限定第19路軍即日起撤出上海閘北,防區由日軍進駐,這遭到了第19路軍的堅決拒絕,戰事随即爆發。一方面第19路軍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另一方面第19路又不聽從蔣介石的話要求堅決抵抗,這使得第19路軍的供給遠遠不足。

第19路軍雖不是蔣的嫡系,但其抗日血性卻很強,在召開的緊急會議上,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锴和淞滬警備司令戴戟分别發表了講話,其核心要義:“死力抵抗”、“一決死戰”。

1932年蔣介石一個重要決定,成為四行倉庫八百勇士悲壯的根源

戰役開始前,中央政府共拖欠19路軍8個月600餘萬的軍饷。1月底的上海,天降大雪,第19路軍幾乎沒有棉衣,将士身着單衣,短褲露膝,在冰天雪地裡作戰。他們不僅沒有衣着,而且武器裝備也不足,尤其戰役開始後,明顯感覺到手榴彈供應不上,中央政府始終不予以回應,隻好發動上海群眾趕制土制手榴彈。同時19路軍的炮火力量也比日軍低了數個檔次,導緻日軍轟炸肆無忌憚。

在第19路軍和日軍浴血奮戰的時候,蔣介石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戰争開始後南京中央政府屢次發電,要求19路軍不得抵抗,撤到二線陣地。雖然19路軍開始沒有後退并且取得了一定戰役成果,但是在一封接一封的電報下,蔣光鼐和蔡廷锴隻好下達了停止進攻的指令。

二是國民政府宣布将首都遷至中原的洛陽。對于一個國家來講,遷都是非常之事,如果沒有大災大難,除非準備長期作戰,難以解釋何以遷都。

三是令陸軍第87師(師長張治中)、第88師(師長俞濟時)、以及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總隊長唐光霁)合編成第5軍,令張治中為軍長,緊急增援上海。

1932年蔣介石一個重要決定,成為四行倉庫八百勇士悲壯的根源

蔣介石的政策是邊打邊談,是以其舉措看上去互相沖突。當然打是被逼的,談才是蔣介石的根本目的。

當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後,日本成功地吸引了世界的注意力。1932年3月1日,僞滿洲國成立,日本的目的達到了,而蔣介石又不願意打,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雙方于1932年3月24日正式開始會談,5月5日中日簽訂了《上海停戰協定》。一二八淞滬抗戰僅持續1個多月,但是從這場戰役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問題:

一是日軍當時的戰鬥力遠沒有蔣介石認為的那麼厲害。當時日軍的參戰兵力大約10萬人,中方第19路軍和第5路軍,總共投入的兵力不足6萬人,而國民黨軍的總兵力有200多萬。中方傷亡人數是15173人,日方傷亡人數是3091人,也有的資料統計是3184人。中國軍隊的傷亡人數大約是日軍的5倍左右,但這是在中方兵力不足、将帥不和、補給不足的情況下的戰績。如果中方意志堅決,指揮得當,日軍很難獲得成功,這一點對比抗美援朝就可以看出。

二是國民黨軍将帥不和大大削弱了國民黨軍的戰鬥力。淞滬抗戰始終伴随着主戰派和主和派的鬥争,如果把第19路軍比作嶽飛的嶽家軍,蔣介石就好比宋高宗趙構,不斷下指令令其撤軍,這種高層主和、基層主戰的态勢使部隊得不到補給,作戰時畏手畏腳,這是失敗的重要原因。《孫子·謀攻》說:

1932年蔣介石一個重要決定,成為四行倉庫八百勇士悲壯的根源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識衆寡之用者勝;

上下同欲者勝;

以虞待不虞者勝;

将能而君不禦者勝。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國民黨軍則是上下不同欲、将能而君禦,這乃是兵家大忌。

三是中日雙方簽署的《上海停戰協定》,留下巨大的隐患,成為1937年淞滬會戰中國軍隊失利的重要原因。這份協定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根據該協定,日本軍隊可以留駐上海,是以,日軍得以在上海地區大量修建軍事設施,密密麻麻的軍事工事在後來的“八一三”淞滬會戰中給中國軍隊帶來極大的損失。

1932年蔣介石一個重要決定,成為四行倉庫八百勇士悲壯的根源

而且日軍公開地在上海建立了情報網絡,上海猶如日本在中華大地上的一雙眼睛,時刻窺視,這是導緻後來全面抗戰時中國軍隊一瀉千裡的重要原因。這也才有了800将士血戰四行倉庫的悲壯故事。

是以專家說:1932年蔣介石的一個重要決定,成為四行倉庫八百勇士悲壯的根源。這個結論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但是也說明了《上海停戰協定》的隐患太大了。

後來英勇抗戰的第19路軍被調離了上海,先後駐紮在南京、鎮江、常州一線,後又被調往福建投入圍剿。1932年5月21日,《上海停戰協定》的墨迹未幹,蔣介石親自兼任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準備對紅軍根據地發動第4次圍剿,這就是中央紅軍第4次反圍剿的大背景。

1932年蔣介石一個重要決定,成為四行倉庫八百勇士悲壯的根源

(天擇雜談原創:本文在史實的基礎上采用了一些文學手法,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粟裕生平事迹》、《粟裕傳》、《戰神粟裕》、《名将粟裕珍聞錄》等。

天擇是作者的筆名,曾在國防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對曆史和哲學頗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