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32年蒋介石一个重要决定,成为四行仓库八百勇士悲壮的根源

天择杂谈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天择创办,欢迎关注~

战神粟裕的背后(63)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日两国的军队在上海交战,蒋介石忙于应付日本的侵略,所以暂缓了对红军的围剿,这是第三次反围剿和第四次反围剿相隔时间较长的原因。

1932年蒋介石一个重要决定,成为四行仓库八百勇士悲壮的根源

前面我们讲过,由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所以对日本采取忍让和妥协的态度,这也为几年后的日本全面侵华埋下了隐患,这一决策也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走向。所以这一节我们把一二八淞沪抗战的事情讲一讲,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国际背景以及国民党的内部矛盾。

日军进攻上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策应在北方搞满洲独立的战略,这就决定了上海方向不是日军的主攻方向。然而上海对国民党来说,从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按理说,蒋介石必须要在上海进行坚决的抵抗。

从经济上看,上海是财富的聚集地,也是蒋介石经济的主要来源。在1931年抗战爆发前,上海的人口有300多万,上海的工业实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及综合性经济中心。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地价,我们来看看当时上海的地价。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上海土地每亩均价为22062元,而紧次之的厦门就骤降为每亩12000元,当时北方最大城市北平地价仅为可怜的790元,首都南京的地价也只有3600元。目前北京的地价和上海持平有时还稍高点,谁能想到当时上海的地价是北平(北京)的30多倍,当时上海也把其他城市远远地甩在后边,一家独大,不像现在的“北上广深”格局。

1932年蒋介石一个重要决定,成为四行仓库八百勇士悲壮的根源

当时上海是中国的外贸中心,中国关税收入的一半来自上海,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所以从经济上看,上海不能丢。

从政治上看,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上海距离南京非常近,更为重要的是,上海是国外资本的聚集地,当时英国在华投资的80%、法国在华投资的90%、美国在华投资的60%都在上海。

与这些利益相关的是列强都在上海设立了租界、使馆、商会等机构。这也是列强对日本进攻上海的反应要远比日本侵占东北的反应大得多的原因,这些列强把控的国联在1932年2月26日发出呼吁,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让日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由此可见上海的政治影响力。

从军事上看,作为长江的入海口,上海是长江进入中国内的关键门户,如果上海一旦失守,那么长江区域必将门户大开,国民党的首都南京也将不保。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国民党内分成两派,一派以蒋介石为首,力主妥协与退让,其理由是和日本对抗必败,持有这种看法的还有汪精卫、何应钦等人。

1932年蒋介石一个重要决定,成为四行仓库八百勇士悲壮的根源

另一派是主战派,这一派又以国民党上海驻军第19路军的将领为主,主要有蒋光鼐、蔡廷锴、陈铭枢等人。

第19路军的前身是国民党军第4军第10师和第11军,其中第10师曾参加了南昌起义,后脱离南昌起义队伍。1931年11月,第19路军调防京沪地区,全军官兵3.3万余人。中日两军的对战正是在国民党内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对决下进行的。当时国民党虽然完成了名义上的统一,但是蒋介石对各地方实力派的制约能力并不强,这是地方实力派能够主战并施以行动的前提条件。

1932年1月28日,日方发出最后通牒,限定第19路军即日起撤出上海闸北,防区由日军进驻,这遭到了第19路军的坚决拒绝,战事随即爆发。一方面第19路军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另一方面第19路又不听从蒋介石的话要求坚决抵抗,这使得第19路军的供给远远不足。

第19路军虽不是蒋的嫡系,但其抗日血性却很强,在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和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分别发表了讲话,其核心要义:“死力抵抗”、“一决死战”。

1932年蒋介石一个重要决定,成为四行仓库八百勇士悲壮的根源

战役开始前,中央政府共拖欠19路军8个月600余万的军饷。1月底的上海,天降大雪,第19路军几乎没有棉衣,将士身着单衣,短裤露膝,在冰天雪地里作战。他们不仅没有衣着,而且武器装备也不足,尤其战役开始后,明显感觉到手榴弹供应不上,中央政府始终不予以回应,只好发动上海民众赶制土制手榴弹。同时19路军的炮火力量也比日军低了数个档次,导致日军轰炸肆无忌惮。

在第19路军和日军浴血奋战的时候,蒋介石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战争开始后南京中央政府屡次发电,要求19路军不得抵抗,撤到二线阵地。虽然19路军开始没有后退并且取得了一定战役成果,但是在一封接一封的电报下,蒋光鼐和蔡廷锴只好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

二是国民政府宣布将首都迁至中原的洛阳。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迁都是非常之事,如果没有大灾大难,除非准备长期作战,难以解释何以迁都。

三是令陆军第87师(师长张治中)、第88师(师长俞济时)、以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总队长唐光霁)合编成第5军,令张治中为军长,紧急增援上海。

1932年蒋介石一个重要决定,成为四行仓库八百勇士悲壮的根源

蒋介石的策略是边打边谈,所以其举措看上去互相矛盾。当然打是被逼的,谈才是蒋介石的根本目的。

当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日本成功地吸引了世界的注意力。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日本的目的达到了,而蒋介石又不愿意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于1932年3月24日正式开始会谈,5月5日中日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一二八淞沪抗战仅持续1个多月,但是从这场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问题:

一是日军当时的战斗力远没有蒋介石认为的那么厉害。当时日军的参战兵力大约10万人,中方第19路军和第5路军,总共投入的兵力不足6万人,而国民党军的总兵力有200多万。中方伤亡人数是15173人,日方伤亡人数是3091人,也有的资料统计是3184人。中国军队的伤亡人数大约是日军的5倍左右,但这是在中方兵力不足、将帅不和、补给不足的情况下的战绩。如果中方意志坚决,指挥得当,日军很难获得成功,这一点对比抗美援朝就可以看出。

二是国民党军将帅不和大大削弱了国民党军的战斗力。淞沪抗战始终伴随着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如果把第19路军比作岳飞的岳家军,蒋介石就好比宋高宗赵构,不断下命令令其撤军,这种高层主和、基层主战的态势使部队得不到补给,作战时畏手畏脚,这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孙子·谋攻》说:

1932年蒋介石一个重要决定,成为四行仓库八百勇士悲壮的根源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

上下同欲者胜;

以虞待不虞者胜;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国民党军则是上下不同欲、将能而君御,这乃是兵家大忌。

三是中日双方签署的《上海停战协定》,留下巨大的隐患,成为1937年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失利的重要原因。这份协定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根据该协定,日本军队可以留驻上海,因此,日军得以在上海地区大量修建军事设施,密密麻麻的军事工事在后来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中给中国军队带来极大的损失。

1932年蒋介石一个重要决定,成为四行仓库八百勇士悲壮的根源

而且日军公开地在上海建立了情报网络,上海犹如日本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双眼睛,时刻窥视,这是导致后来全面抗战时中国军队一泻千里的重要原因。这也才有了800将士血战四行仓库的悲壮故事。

所以专家说:1932年蒋介石的一个重要决定,成为四行仓库八百勇士悲壮的根源。这个结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但是也说明了《上海停战协定》的隐患太大了。

后来英勇抗战的第19路军被调离了上海,先后驻扎在南京、镇江、常州一线,后又被调往福建投入围剿。1932年5月21日,《上海停战协定》的墨迹未干,蒋介石亲自兼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准备对红军根据地发动第4次围剿,这就是中央红军第4次反围剿的大背景。

1932年蒋介石一个重要决定,成为四行仓库八百勇士悲壮的根源

(天择杂谈原创:本文在史实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手法,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粟裕生平事迹》、《粟裕传》、《战神粟裕》、《名将粟裕珍闻录》等。

天择是作者的笔名,曾在国防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历史和哲学颇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