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樂陵小棗串起我和《解放日報》記者的緣分

不算故事(7)

文/朱殿封

2021年12月17日

樂陵小棗串起我和《解放日報》記者的緣分

這張名片和存放名片的本子是上海《解放日報》記者徐家麒寄給我的。我們兩人至今沒有見過面,前些年隻是有通信往來。我們的“相識”是由我給《解放日報》一篇稿開始的。

樂陵小棗串起我和《解放日報》記者的緣分

我家鄉樂陵市盛産金絲小棗,從小對金絲小棗情有獨鐘。記得上國小一二年級的時候,有一篇國文就是寫樂陵無核小棗的:“樂陵小棗沒有核,又好吃來又好賣,把它運(賣)到外國去,換回機器外彙來。”後來從事新聞工作,在樂陵期間每年多次采寫有關樂陵小棗産業發展的新聞。離開樂陵後,幾十年來也是一有機會就寫樂陵小棗,還拉上同仁來寫樂陵小棗。平時接朋訪友捎帶禮品,也是首先想到贈送樂陵小棗。

1991年秋末的一天,我在家裡又和父親說起樂陵小棗。父親說,咱樂陵的金絲小棗北方人不大稀罕,南方人很稀罕,特别是上海一帶,送禮你若送給他金絲小棗,他稀罕的了不得。人家南方人吃飯會吃,講究營養,知道小棗是好東西。父親還特别說,過去咱們老家的人去上海看望親朋好友帶小棗,一家就送二三斤,他們特珍惜,若是送多了就不值錢了。

樂陵小棗串起我和《解放日報》記者的緣分

父親的話引起我的聯想,我想到既然上海人喜歡金絲小棗,他們也自然願意了解小棗的營養價值藥用價值和吃法等知識,我可以寫篇側重知識性的小棗介紹文章,投給《解放日報》試試。對宣傳推銷樂陵金絲小棗和吃棗的南方人都有好處。于是,我寫了一篇《樂陵金絲棗兒甜》的知識性新聞稿,寄給《解放日報》。《解放日報》我沒有認識的人,就按圖索骥寄了出去,我們記者站沒有訂《解放日報》,擔心刊發了不知道,我寄稿時附帶了幾句話,如果此稿刊用,請編輯寄份報紙。

樂陵小棗串起我和《解放日報》記者的緣分

運氣不錯。12月3日,《解放日報》在第三版刊發了此稿,給寄來報紙。編發這篇稿的徐家麒編輯随寄報紙寫了一封短信。那一年,與此稿刊登日期差不多時間,上海舉辦一個什麼商品展銷會,樂陵小棗參展,這篇稿無意間作了配合,起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作用,展銷期間小棗銷路大好,參展商回來紛紛言說“今年小棗在展會上銷路出乎意料”。當然,樂陵方面并不知道我投稿之事,更不會認為與此有關。此稿起沒起作用,起了多大作用,上海人大概知道。

我聽到這個資訊回報很高興,從心裡感謝徐編輯編發此稿,給他寄去十斤樂陵金絲小棗緻謝。徐編輯收到後給我來信,随信寄來他的名片和這個存放名片的本子。我翻看名片,名片背面是英文介紹,應該是為聯系老外提供便利。當時我想,上海就是上海呀,作為開放前沿城市,人們的開放意識、思想解放程度,從一張名片上都能展現出來。

樂陵小棗串起我和《解放日報》記者的緣分

徐編輯告訴我,他被派駐浦東新區記者站了,在那裡遇到了德州在新區設立的一個公司負責人,與其說起我,該負責人說他曾在地委辦公樓上班。商品經濟大潮在沖擊着每一個人,從事新聞工作的人收入被甩到後面,許多人動心了。徐編輯對此感歎,問我是否有打算。其實,我反複掂量過自己,我是個既不适宜從政也不适宜經商的人,是個一條道走到黑的人,經商從政就死了那份心吧,還是心無旁骛地爬格子掙飯吃吧。

壹點号 春燕楊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