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要在周培公去世後為其守夜?

《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因為周培公的去世,不僅取消了晚朝,并且向群臣宣布他要為周培公守夜。

周培公,是康熙能夠平定“三藩之亂”的最大功臣。

憑借着一封康熙皇帝老師伍次友的推薦信,本是一介布衣的周培公為康熙所重用,特别是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的前後,周培公展現了過人的膽識與卓越的才略:在群臣議事的過程中,僅僅憑借沒有燈芯的蠟燭就判斷出宮中太監要謀反;在情勢極為艱難的環境下,又僅僅憑借着三千家奴軍隊就剿滅了察哈爾的叛軍;随後轉戰西北,剿撫并用拿下了王輔臣父子;而之後又揮師南下,在與吳三桂本部的軍隊較量中,也是頻頻取勝。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要在周培公去世後為其守夜?

但是,盡管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之亂”中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他終究是個漢臣,也是以為康熙皇帝和朝中滿洲權臣的警惕,在即将取得“平三藩”勝利的前夕,被康熙從前線召回,進而調到了東北出任盛京提督。

十年之後,康熙親臨盛京,可是此時的周培公已經在久病纏身,卧床不起,再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并向康熙獻上了自己傾注十年心血所繪的《大清皇輿全圖》後,也離開了人世。而知道了周培公的去世後,康熙皇帝随即宣布取消晚朝,并且向群臣宣布他要親自為周培公守夜。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要在周培公去世後為其守夜?

康熙皇帝為周培公守夜,是一種忏悔,也是對于周培公的深深歉意,更是對周培公深深的敬意。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逝者守靈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孝莊和蘇麻喇姑去世後,康熙常坐于這兩位對他影響深遠的女人的靈位前一邊嗑瓜子,一邊守靈;還有一次就是在周培公去世之後,康熙在周培公所繪的《皇輿全圖》前常坐,為周培公守夜。如果康熙為孝莊和蘇麻喇姑的守陵是為了感恩與懷念外,他為周培公的守夜則更多的是忏悔,以及對于周培公的歉意。

周培公是平定“三藩之亂”最大功臣,康熙在臨近最終勝利的時候将周培公召回,并且将周培公調任做了盛京提督。盡管提督是朝廷的封疆大吏,盛京更是滿清的故都,讓周培公去做盛京提督明面上是莫大的榮譽,但是實際上就是把周培公調離了權力的中心,同時,也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平息輿論。但是周培公是南方人,對天寒地凍的東北本就非常的不适應,加上心中多少會有些的郁悶,年紀輕輕就把性命交代在了任上。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要在周培公去世後為其守夜?

即便是心中有着再多的委屈,有着再多的不快,但是周培公沒有請功,沒有提出離開,而是繼續專心緻志的為國家效力,在康熙到來的時候,為了平台他舉薦了姚啟聖,為了讓康熙洞悉天下,制作并獻上了《皇輿全圖》,這都說明,盡管實際上是被康熙“放逐”到了東北,但是周培公的心依然系着康熙,系着整個大清王朝。

當康熙看到周培公的《皇輿全圖》的時候,也最終明白了周培公的用意,看到了周培公對于他和朝廷的忠心,而此時的他更加明白的是自己的行為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對于自己對待周培公的方式和态度,是深深的懊悔與基督的歉意,而心中滿是自責的康熙,對于周培公也是更加的肅然起敬。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要在周培公去世後為其守夜?

康熙為周培公守夜,并且是傳旨讓所有在外候召的大臣知道他為周培公守夜,這是在向朝臣肯定周培公的功績,同時也是在向朝臣、在向天下檢讨自己的錯誤。

當得知周培公去世的消息時,康熙當即宣布取消了晚朝,并且讓李德全告訴所有候召的官員,他要為周培公守夜。

康熙之是以把這個消息告訴群臣,目的有兩個,第一,表明自己對于周培公的重視,這是對于周培公功績的肯定;第二,便是他在告訴朝臣,自己愧對于周培公,希望通過這樣方式來作為彌補,同時更是在向天下檢讨自己的錯誤,這個錯誤就是從自己開始就沒有真正的做到滿漢一統,公平對待,這才有了周培公的悲劇結局。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要在周培公去世後為其守夜?

周培公為平定“三藩之亂”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僅僅是因為他是漢臣,就遭到了康熙和朝中權臣的猜忌,如果說索額圖和明珠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排擠周培公的話,而自己才是真正的愧對于周培公之人,而康熙每天都在倡導着滿漢平等,就連自己都沒有做到。周培公可以不顧一切的忠心報國,而康熙卻以滿漢有别未有差別對待,這本身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和笑話。

也正是因為如此,康熙将為周培公守夜的守夜的消息告訴了群臣,實際上,這就是康熙對于朝臣的檢讨,是對于天下人的道歉,也是在自己内心深處檢討自己沒有能夠正确對待周培公以及像周培公一樣忠心可鑒的漢臣,同時也是告誡自己這樣的錯誤而導緻的像周培公這樣的悲劇,不能再次發生了。

是以在這之後,康熙對待漢臣乃至對待所有朝臣的态度都發生了變化,特别是對待姚啟聖、李光地、施琅以及陳廷敬、張廷玉等,都與之前是截然不同的,而這也算是周培公的另一項功勞吧。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要在周培公去世後為其守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