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亮劍》騎兵連被包圍後,最後自殺式進攻日軍騎兵的片段很是熱血沸騰。在熱血沸騰後,我們要問了,這個日軍最後為啥不開槍呢?這是劇情需要?其實劇情需要肯定是要有的,畢竟《亮劍》本來就是小說人物改編的。在真實情況下,日軍還真可能不開槍。我們先看看二戰時期,熱兵器對騎兵的傷害有多大?

1941年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日軍第三和第六兩個精銳師團對于騎兵就運用的十分娴熟。當時日軍騎兵在鄉間山道趁夜襲擊我國軍陣地。當時正在睡夢中的預備第10師和190師就感受了一把日軍的夜戰。這一戰光是預備第10師就損失了300多人。這裡要說明一下,國軍士兵大多缺乏營養,是以很多是有夜盲症。在日軍的夜襲下,國軍在紀律組織以及生理方面都有着極大的劣勢。相比之下,就不得不佩服我軍的組織紀律。因為我黨上司的部隊在營養方面相比大部分國軍都是要差的,而我軍最擅長的就是夜襲。
看起來騎兵好像很強大?實際上這隻是特殊情況下,大部分時候騎兵隻是案闆上的魚肉。就連日軍騎兵也不敢在白天對國軍精銳發動沖鋒,而更多的是下馬作戰。而且日軍的騎兵師團或者旅團都會配備坦克,追求的是機動性并非沖擊力。因為熱兵器的射速、射程遠遠大過冷兵器時代,交叉火力可以将騎兵徹底阻擋在射程之外。那最後騎兵連為啥還會與日軍進行白刃戰?這就是客觀的需要,而日軍所謂的“武士道”也允許這種行為。
當時孫德勝的騎兵連并不是一開始就跟日軍騎兵進行白刃戰,而是經過激烈的戰鬥,騎兵的子彈已經打光,必須進行白刃戰。而此時兩軍的距離并不是很遠,追擊上騎兵連的也是日軍騎兵,并非攜帶重武器的步兵。日軍派配給騎兵的槍支是縮短版的“三八大蓋”即三八式騎槍。現在兩軍的感覺就好像明朝時拿着三眼铳(不考慮射程)的關甯鐵騎對上八旗騎兵。
日軍騎槍的射速并不快,如果射擊的話,一輪射擊下來騎兵連就沖到面前了。而日軍騎兵可沒有配備關甯鐵騎這種既可以射擊又可以當武器的槍。是以,相比于開槍,白刃戰也許更劃算。
還有一點就是日軍存在“武士道”精神。這裡的“武士道”肯定不是後期補充的那些軍紀敗壞的預備役日軍,而是深受軍國主義教育的日軍。
日軍“武士道”精神讓他們特别喜歡白刃戰。是以日軍并不注重火力,更多的注重訓練。這也就導緻了日軍在面對蘇軍或者美軍時候被摁在地闆上摩擦。還有,騎兵連此時人數不多,而日軍是一個騎兵聯隊,這樣懸殊的差距,日軍本來就是穩操勝券。這樣的白刃戰其實在電視劇的背景下非常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