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7年9月,《民國日報》上刊登了一則文章,引起了衆多議論:“各同志對于中正家事,多有來書質疑者。因未及遍複,特奉告如下:民國十年,原配毛氏與中正正式離婚。其他二氏,本無婚約,現已與中正脫離關系。”
本是一則家書,但它與衆不同,因為這篇家書的作者是蔣介石,一個手握重權的人,為什麼要将家事公之于衆?這其中,和宋美齡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1926年6月,作為孫中山的夥伴,蔣介石參與了一次聚會,就是在這次聚會上,他遇到了宋美齡,那個讓他感歎其是“平生未有之愛情”的女人。
蔣介石第一次見到宋美齡的内心想法,我們無從得知,或許是一見鐘情,或許是公權力的誘惑,種種原因,讓他在第一次見面那個月的月底,就請求孫中山将宋美齡介紹給自己。然而,他的求婚卻并不順利。
孫中山回家将這個想法轉告給了自己的太太,而宋慶齡的回答卻讓人失望,她甯願讓小妹死掉,也不願意讓她嫁給蔣介石。事後蔣介石雖多次催問,但得到的答複卻從來都是“等一等”。第一次求婚,就這麼失敗了。
到了1927年,蔣介石已經頗有實力,在當時的國民黨内可以稱得上是頭号人物,并且手握兵權,然而與此同時,還有一個頗具競争力的人與他相争――汪精衛,他是具有老資格的人,在黨内人脈也廣。一黨兩派,在這場競争中,宋慶齡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她不僅僅是孫中山的遺孀,還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兼婦女部長,一向不看好蔣介石的她,站在了汪精衛這邊,指責蔣介石背叛革命。
扭轉局勢的是宋家大小姐宋霭齡。作為宋家的長女,她要考慮的因素更多,宋家日後的發展需要權力的支援,在種種權衡下,宋霭齡最終選擇了蔣介石,同意小妹與蔣介石交往,蔣介石的求婚又重新有了希望。
在蔣宋達成共識後,宋霭齡開始做起了自己家人的工作,首先就是其母親倪老太太,在那個時代,有文化的人看不起軍人出身,認為軍人社會地位低下,而且蔣介石不是基督教徒,是以在老太太的眼中,這就是一樁門不當戶不對的婚事。
蔣介石還是沒有放棄,他換下軍裝,帶着禮物去拜訪已經遷居到日本的倪老太太。值得一提的是,宋美齡本人對蔣介石也頗有好感,她不想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主婦,希望能夠像姐姐一樣有社會影響力,而蔣介石的身份,也恰恰能夠滿足她的要求。當時,新聞界已經把兩人準備結婚的事鬧得沸沸揚揚,最終,老太太不得不同意了這門親事。
在蔣介石的身上,還有一個現實問題,他現在還是已婚的身份,雖與第二位太太姚冶誠早已分手,但是另外兩位則沒有辦離婚手續,與原配毛福梅因為離婚問題鬧的很僵,但最終兩人還是達成了協定,“離婚不離家”。
而第三位太太陳潔如,對蔣介石來說有些不同,蔣在陳潔如13歲時就對其展開追求,兩年後兩人結婚,當時的蔣介石并沒有權力,但陳潔如義無反顧的嫁給了他,風風雨雨一路相伴,或許如果宋美齡沒有出現,他們二人不會離婚。陳潔如雖然氣憤,但事已至此也無法挽回,最終同意去留學。到了這裡,蔣介石與宋美齡之間的種種阻礙都被清除了。
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終于和上海名門宋家三小姐結為秦晉之好。他沉浸在一場春風得意的盛典中,一個時代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