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曆史中,出過許許多多的文臣武将,然而要想在這悠久的曆史長河中留下屬于自己的姓名,那便不隻是光光用嘴說就可以的。
而根據現存的曆史史書記載當中,越是處于社會動蕩時期,戰争頻繁的時候,因為需要與敵國作戰,自然而然對人才的需求會比平時增加許多。也正因為如此在東漢末年時期誕生了許多的名将,在這時候所誕生的馬谡就是一位可惜的将才。
在三國曆史中有一場著名且關鍵的戰役:
街亭之戰,它本是諸葛亮精心準備的北伐戰争中的第一場戰役,自然而然意義十分重大。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諸葛亮将這次戰役交給了尚未擁有實戰經驗的馬谡,最終因為馬谡的過分自信而毀于一旦。這場密謀許久的計劃也因為第一次戰役失敗而告終。
但假若放在當時,作為蜀國軍師的諸葛亮明知道這場戰役對于蜀國的命運十分地重要,而在他手下還有身經百戰的趙雲,為什麼沒有讓他去反而把如此的重任交給了一個從未經曆實戰隻會紙上談兵的馬谡呢?或許我們可以從接下來的幾個方面找到原因。
馬谡天生有才
在名著所記載的内容當中,馬谡在軍隊打仗或是平時都經常跟随在諸葛亮的身邊,在軍隊内也作為參軍這樣一員大将。諸葛亮經常與他進行關于軍隊和國家大事的讨論,而且一聊便是從早上聊到晚上,好似從來沒有感覺到疲憊一般。他與諸葛亮之間就好像是老師與自己十分滿意的學生之間互相談心一樣。

而之是以馬谡能夠被封如此之高的官職,不僅僅因為他在知識方面十分有才能,更因為在諸葛亮與馬谡兩人進行的第一次談話讨論當中,作為後輩的馬谡恰巧說中了當時諸葛亮的心中所想。
當時正值三國末期,諸葛亮決定南征由孟獲主導的南蠻勢力,而在當時與諸葛亮的讨論中,在聽了馬谡對這件事情的具體分析和了解之後,諸葛亮十分的吃驚,因為馬谡的想法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經過這次讨論之後,諸葛亮更覺得他是個可造之才,于是立馬把他封為了參軍。
當時蜀國人才缺少
在進行第一次北伐之時,蜀國已經損失了許多員大将,連當時蜀國最有名的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五虎上将也相繼戰死,隻剩下最後的趙雲也已經步入中年。
而當時的蜀國面臨的重大問題就是老一輩的将領相繼離去,而年輕一輩的将領十分地缺乏。這也是諸葛亮在蜀國開國國君劉備駕崩之後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也正因為如此,本就獲得諸葛亮重視的馬谡自然而然會被當做未來的頂梁柱來培養。
在當時的蜀國,比較出名的自然而然是五虎上将中僅剩的趙雲,加之從曹魏方投靠過來的姜維等等。這些将領放在現在都是十分有名的,而作為當時的諸葛亮自然而然也會考慮到這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在當時已經是蜀國末期了,趙雲已是中年,即便是常勝将軍的常山趙子龍體能等等方面也會大不如前,而作為軍師的諸葛亮自然而然不希望把本就僅剩的五虎上将葬送在這次戰役裡,假若出現問題那便是緻命的。
另一方面就是姜維,同上文所說的那樣,姜維是從曹魏那邊投靠過來的,而這次的戰争也是和魏國之間發生的,即便是諸葛亮也無法打包票說姜維投靠蜀國之後就一定全心全意效忠蜀國面對舊主沒有半點的叛變之心。也正因為沒有辦法完全信任姜維,自然而然就不會讓姜維去主導這次的戰役。
諸葛亮自己也想培養馬谡
在當時的蜀國,關羽剛剛丢失了荊州,而本人也戰死,這對蜀國的戰鬥力來說可以說是巨大的損失。當時如同上文所說的一樣,人才十分匮乏,而新一代的年輕将領都在逐漸成長,恰巧這時候需要一個人去鎮守街亭。于是經過了思考之後,諸葛亮決定派馬谡來主導這次街亭之戰,一方面是相信以馬谡的才能能夠勝任這次任務,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過這次戰役勝利之後能夠将功勞歸于馬谡,讓馬谡成為之後的領袖。
但事實證明的是,沒有經驗究竟是沒有經驗,而且在當時的街亭之戰中,馬谡面對的是魏國身經百戰的大将軍張郃,一個從未經曆過實戰的人面對一個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将軍,結果可想而知。而到了當今對街亭的考察中,街亭并不是曆史上所記載中所說的那樣易守難攻。
可以說即便是擁有多大的才能也需要不斷通過實戰去積累經驗,這樣才能夠在真正面對事情是處理的遊刃有餘。而紙上談兵終究是紙上談兵,隻有将知識運用在現實中才可以逐漸提高自己。
隻能說對于此事諸葛亮有點心急了,而假若給一點時間給馬谡而不是像這樣子的話,相信假以時日他也能夠承擔起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