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出过许许多多的文臣武将,然而要想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姓名,那便不只是光光用嘴说就可以的。
而根据现存的历史史书记载当中,越是处于社会动荡时期,战争频繁的时候,因为需要与敌国作战,自然而然对人才的需求会比平时增加许多。也正因为如此在东汉末年时期诞生了许多的名将,在这时候所诞生的马谡就是一位可惜的将才。
在三国历史中有一场著名且关键的战役:
街亭之战,它本是诸葛亮精心准备的北伐战争中的第一场战役,自然而然意义十分重大。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将这次战役交给了尚未拥有实战经验的马谡,最终因为马谡的过分自信而毁于一旦。这场密谋许久的计划也因为第一次战役失败而告终。
但假若放在当时,作为蜀国军师的诸葛亮明知道这场战役对于蜀国的命运十分地重要,而在他手下还有身经百战的赵云,为什么没有让他去反而把如此的重任交给了一个从未经历实战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呢?或许我们可以从接下来的几个方面找到原因。
马谡天生有才
在名著所记载的内容当中,马谡在军队打仗或是平时都经常跟随在诸葛亮的身边,在军队内也作为参军这样一员大将。诸葛亮经常与他进行关于军队和国家大事的讨论,而且一聊便是从早上聊到晚上,好似从来没有感觉到疲惫一般。他与诸葛亮之间就好像是老师与自己十分满意的学生之间互相谈心一样。

而之所以马谡能够被封如此之高的官职,不仅仅因为他在知识方面十分有才能,更因为在诸葛亮与马谡两人进行的第一次谈话讨论当中,作为后辈的马谡恰巧说中了当时诸葛亮的心中所想。
当时正值三国末期,诸葛亮决定南征由孟获主导的南蛮势力,而在当时与诸葛亮的讨论中,在听了马谡对这件事情的具体分析和理解之后,诸葛亮十分的吃惊,因为马谡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经过这次讨论之后,诸葛亮更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才,于是立马把他封为了参军。
当时蜀国人才缺少
在进行第一次北伐之时,蜀国已经损失了许多员大将,连当时蜀国最有名的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五虎上将也相继战死,只剩下最后的赵云也已经步入中年。
而当时的蜀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老一辈的将领相继离去,而年轻一辈的将领十分地缺乏。这也是诸葛亮在蜀国开国国君刘备驾崩之后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本就获得诸葛亮重视的马谡自然而然会被当做未来的顶梁柱来培养。
在当时的蜀国,比较出名的自然而然是五虎上将中仅剩的赵云,加之从曹魏方投靠过来的姜维等等。这些将领放在现在都是十分有名的,而作为当时的诸葛亮自然而然也会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在当时已经是蜀国末期了,赵云已是中年,即便是常胜将军的常山赵子龙体能等等方面也会大不如前,而作为军师的诸葛亮自然而然不希望把本就仅剩的五虎上将葬送在这次战役里,假若出现问题那便是致命的。
另一方面就是姜维,同上文所说的那样,姜维是从曹魏那边投靠过来的,而这次的战争也是和魏国之间发生的,即便是诸葛亮也无法打包票说姜维投靠蜀国之后就一定全心全意效忠蜀国面对旧主没有半点的叛变之心。也正因为没有办法完全信任姜维,自然而然就不会让姜维去主导这次的战役。
诸葛亮自己也想培养马谡
在当时的蜀国,关羽刚刚丢失了荆州,而本人也战死,这对蜀国的战斗力来说可以说是巨大的损失。当时如同上文所说的一样,人才十分匮乏,而新一代的年轻将领都在逐渐成长,恰巧这时候需要一个人去镇守街亭。于是经过了思考之后,诸葛亮决定派马谡来主导这次街亭之战,一方面是相信以马谡的才能能够胜任这次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这次战役胜利之后能够将功劳归于马谡,让马谡成为之后的领袖。
但事实证明的是,没有经验究竟是没有经验,而且在当时的街亭之战中,马谡面对的是魏国身经百战的大将军张郃,一个从未经历过实战的人面对一个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将军,结果可想而知。而到了当今对街亭的考察中,街亭并不是历史上所记载中所说的那样易守难攻。
可以说即便是拥有多大的才能也需要不断通过实战去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够在真正面对事情是处理的游刃有余。而纸上谈兵终究是纸上谈兵,只有将知识运用在现实中才可以逐渐提高自己。
只能说对于此事诸葛亮有点心急了,而假若给一点时间给马谡而不是像这样子的话,相信假以时日他也能够承担起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