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不在蒙古修城牆的真實原因

在清朝的時候,外蒙古和和蒙古雖然有差別,但是都是中國重要組成部分,同屬于中國邊疆地區,蒙古地區在曆史上也曾經建造了若幹個城市,但是這些城市由于戰争等因素,一直沒有延續下來。

清朝時期不但沒有像明朝時期那樣,在蒙古邊境修建長城,甚至城市的城牆都沒有修建。

清朝是蒙古地區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現代蒙古地區城市基本上是清朝時期形成的格局。那麼清朝時期,為什麼不在蒙古這些城市當中修建城牆呢?

康熙不在蒙古修城牆的真實原因

城牆的作用

很多人認為,城牆是冷兵器時代最有效的防禦體系,到了熱兵器時期,這一軍事防禦體系很難發揮作用,明朝之是以修建高大的城牆,因為那個時期出現了紅夷大炮這種殺傷力巨大的熱兵器。

其實這種論點很難站住腳的,我們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在中國的熱兵器戰争,城牆依然是重要的關口,依然是互相争奪的關鍵點。

康熙不在蒙古修城牆的真實原因

比如著名的巴列夫防線,在蘇伊士運河東岸依然築起了長170千米,縱深7千米,以機槍、火炮、坦克等構成強大密集火力網。

巴列夫防線依然屬于城牆的防禦工事,顯然隻要戰争發生在陸地上,像城牆這樣的防禦體系依然有軍事價值。

康熙不在蒙古修城牆的真實原因

還有人認為清朝不在邊疆修長城,以及城牆是源于軍事自信,比如康熙的那首《蒙恬所築長城》:“萬裡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當時用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

認為清朝完全可以憑借軍事的強勢,對邊疆實行軍事的壓制。這些都是不考慮具體環境以及社會因素,單純從軍事角度來考慮問題。

那麼蒙古地區為什麼沒有修城牆呢?這要從蒙古地區城市形成說起。

康熙不在蒙古修城牆的真實原因

蒙古地區城市的興起

在遼金時代,在漠南地區建立部分州縣,蒙古帝國建立之後,中原的城市文明也逐漸滲透到蒙古地區,蒙古草原上也建立一些壯麗的城市,比如蒙古都城哈茨和林、元上都、元大都等,是蒙古人物質文明與公德心的标志。

但是到了元朝末年,這些城市都相繼遭到了破壞,元上都、阿倫木司等都掩埋在一片廢墟當中。

從明朝到清朝,蒙古地區幾乎沒有完全意義上的城市。

康熙不在蒙古修城牆的真實原因

内蒙古多數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東邊是大興安嶺,中西部是大青山和賀蘭山,烏拉山等遼闊的草原,境内還有呼倫湖,貝爾湖等,雖然有這麼多的湖泊,但是絕大部分都是貧瘠的礫石構成的。

内蒙古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天的時候氣溫低至零下40℃,而且冬天非常漫長,年平均氣溫都在1-10℃。顯然這種氣候條件是不适合農作物生長的。

人的生活離不開水,農作物生長也離不開水,而蒙古多數地區屬于幹旱丘陵,全年平均降水量在50-400毫米,這地區顯然不适合生活,以及農業的生産。

康熙不在蒙古修城牆的真實原因

經濟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基本動力,而在封建社會當中,農業是基本的經濟支柱。農業發展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條件。以遊牧為主的生活,居無定所,因而無法形成定居點,更無法形成城市。

蒙古地區主要以遊牧為主,人們都是随水草畜牧移居,并沒有城邦。長期手工業沒有發展,導緻商業相對也比較落後,蒙古地區商業也多是以物易物。

這種生産方式嚴重制約了城市的興起與發展,人是城市的主體,由于地理環境的限制,清代蒙古地區人口數量不多,而且非常分散。并且而且以遊牧為主的生産方式決定了大多數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以分散的蒙古包為主,這種分散居住方式,一直延續到民國,甚至新中國時期。

康熙不在蒙古修城牆的真實原因

蒙古是旗盟治所的關系,與内地州府的關系不同,内地州府會形成大小不等的城市,這些城市不僅僅是經濟中心,同時還是政治管理的中心。城市的形成與政治力量有着密切的關系,而蒙古地區的旗盟治所,很少形成城市。

清朝建立之後,用了100多年的時間,在蒙都地區建立旗盟為核心的政治模式,聯盟是行政組織與軍事組織,聯盟會設定一位盟長以及一名副盟長。

人選由理藩院在會盟的各劄薩克及其閑散王公内物色和提名,并呈報請旨。盟不是劄薩克之上的一級行政機構,是以并不設盟務衙門和相應的官吏,也不得随便幹涉各劄薩克旗的内部事務。

康熙不在蒙古修城牆的真實原因

雖然盟旗治所會形成一些管理機構,這些機構逐漸形成聚居點,但是一般都是占地面積很小,而且人口也比較少。是以無法支撐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城市的本質在于聚集,而旗盟治所缺乏聚集力和輻射力,是以形成不了城市,而蒙古地區所形成的政治中心,主要是來自于中央王朝的力量,而非地方。

在清朝将蒙古納入中華版圖之後,大批漢人持續不斷湧入蒙古,蒙古地區進入遊牧與農耕相間的發展階段由此改變了蒙古社會的經濟形态,生産方式以及生活習慣。

康熙不在蒙古修城牆的真實原因

蒙古城市的興起

長期以來,外蒙古地區處于分散狀态,離心力強,清朝統一之後,外蒙古不斷受到準噶爾分裂勢力的影響和威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在沙俄的慫恿下,進攻内蒙古烏朱穆秦地區,威脅北京。康熙為了確定邊疆的安定,三次親征,并且在今天的内蒙古克什克騰南,打敗噶爾丹,逼迫其退回漠北。

但是準噶爾部的威脅一直未徹底解決,一直是心腹之患,為此清朝被迫投入了大量的軍事力量和戰略物質來解決蒙古問題。在國家安全戰略的影響下,蒙古地區特别是外蒙古城市相繼興起。

康熙不在蒙古修城牆的真實原因

之後清廷在蒙古地區設定辦事大臣、将軍等重要機構,相繼推動庫倫、烏裡雅蘇台和科倫多等重要城市的形成。

外蒙古地區城市的興起與清朝國家安全戰略實施有着直接的關系。雖然這些城市在興起初期功能單一、規模不大,但在其後的發展過程中,有相當部分城市能夠随之不斷疊加新的功能,進而推動城市的更新與發展;也有部分以軍事功能為主的城市未能實作轉型,則因清朝國家安全戰略的轉移而出現衰落。

康熙不在蒙古修城牆的真實原因

外蒙古與内蒙古不僅僅自然地理差異比較大,而且内蒙古由于和内地農耕文明聯系較為緊密,因為在清朝時期,形成了很多聚居點,比如豐鎮、歸化等。

由于漠南地區軍事戰略地位下降,是以清朝時期,在内蒙古地區建立的軍事城鎮比較少。由于内蒙古地區和内地交通比較友善,内地向蒙古移民的情況也比較頻繁。

這些移民把内地較為先進的農耕文化帶入到蒙古地區,改變了内蒙古的經濟結構以及人口結構,進而為蒙古城市發展提供了準備條件。

康熙不在蒙古修城牆的真實原因

清代蒙古城市的規模

城市規模是衡量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名額,清代200多年統治期間,蒙古地區城市雖然有較大發展,但是相對于内地各區域城市,無論規模還是人口,都相差甚遠。

而且清朝時期,這些城市有很強的政治軍事目的,城市當中人口普遍比較少,而且軍事人員所占比例比較高。

比如當時最大城市庫倫,約有3萬人,多為喇嘛僧徒,商人5千餘人,駐防官兵2千餘人。

康熙不在蒙古修城牆的真實原因

蒙古地區除了少數的政治軍事重鎮之外,多數城市都是有市但是沒有城牆,特别是那些以買賣自發形成的城市,這些街道的入口通常是兩扇大門,或者幹脆立着兩根木柱子,木柱上面有的帶有遮擋,有的則空蕩蕩。

這些買賣的城市多以寺廟為中心,是以商業的街道隻能另外選擇建造。同時蒙古信奉喇嘛教,喇嘛教也不習慣把房屋建在街上,而是獨立成區。

康熙不在蒙古修城牆的真實原因

清代蒙古地區城市的興起與發展和清王朝安全政策和民族政策密切相關的,同時也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宗教色彩,寺廟是城市公共建築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由于宗教的原因,因而形成相對獨立的買賣城市,以及多核城市。

是以并不是清朝不願意在邊疆設立長城或者城牆,而是由于蒙古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以及城市形态,導緻無法像中原地區形成人口規模大的城市。而且這些城市的形成多為政治、宗教等原因,無法聚居成規模,修建城牆圈定。而且這些城市一旦失去了政治軍事作用,也将很快衰落下去。綜合以上因素,是清朝不在蒙古地區修建城牆的主要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