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和日本一共進行過6次大規模戰争,分别是白江口之戰、元日戰争、明朝抗倭之戰、萬曆北韓戰争、中日甲午戰争和抗日戰争。這6場戰争中,除了元日戰争和甲午戰争,其他四場戰争我們都取得了勝利。那麼在這四場戰争中,打日寇戰績最好的是哪支軍隊呢?不少人會有自己心目中的答案,但隻論戰損比的話,則非戚家軍莫屬。

明朝中後期,東南沿海一帶倭寇橫行,百姓深受其害。此時大明王朝的官軍早已失去了戰鬥力,遇到倭寇基本上都是一觸即潰。戚繼光在胡宗憲的支援下,在浙江義烏召集了一批礦工和窮苦農民,以此為基礎組建了戚家軍。戚家軍成立後和日寇大小百餘戰,無一敗績,戚繼光也憑借這支勁旅蕩平了為害上百年的東南沿海倭寇,并且敵我損失比極為懸殊。
1561年,戚家軍主力3000人出動參與對台州倭寇的戰鬥,此次倭寇出動的總兵力高達2萬人左右。然而戚家軍的首次大戰卻打出了讓人難以置信的戰績:陣亡3人,斬殺倭寇2000人以上,解救百姓5000人。在接下來的麗水、溫嶺之戰戚家軍斬首1478級,倭寇溺死上萬人;在整個浙江的抗倭戰鬥中戚家軍陣亡總數為69人,斬殺倭寇10000多人。
浙江倭患平定後,戚家軍揮師福建,接連攻下橫嶼、福清。在莆田一戰中,戚家軍因叛徒告密被日寇包圍,付出了參戰以來最大損失——傷亡79人,而倭寇上千主力被斬殺。被日寇包圍還能創造如此懸殊的戰損比,戚家軍的戰鬥力實在令人驚歎。在整個抗倭戰争中,戚家軍和倭寇的傷亡比為1:120,也就是說,消滅120個倭寇,戚家軍才陣亡1人,這幾乎就是一邊倒的屠殺。在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創造如此懸殊的敵我損失比,真是匪夷所思,也正因為如此,許多網友都說戚家軍是穿越者。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戚家軍這麼恐怖的戰鬥力呢?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點就是這支部隊是以對倭寇苦大仇深的義務礦工和貧苦農民組成的,沒有明軍中的積弊;第二點就是充分利用了鴛鴦陣的威力,陣中12人使用兵器不同,能遠能近,各自配合極為緊密,堪稱一個古代版的特種兵小隊,倭寇隻要被圍在陣中,基本就隻有死路一條。第三點就是戚家軍紀律嚴明,積極性高。戚家軍軍紀之嚴,冠絕當時,絕對是令行禁止。同時為了提高士兵的積極性,戚繼光仿效商鞅以斬敵首來計軍功,斬的敵首越多,賞銀就越多,升遷就越快。正因為如此,在戚家軍眼中,倭寇已經不再是倭寇了,而是一堆堆的賞銀和官位,打起仗來根本就不用動員,嗷嗷叫的就沖上去了。也正因為如此,戚家軍在百戰百勝的同時還創造了高達十餘萬級的斬首記錄,被時人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