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出師表》成為千古“至文”,曆來為忠良義上推崇和傳誦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準備征伐曹魏。因後主劉禅昏弱,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深懷内顧之憂,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後主以告誡和勸勉,希望後主認識到必須親賢遠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同時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對後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決心。

《出師表》成為千古“至文”,曆來為忠良義上推崇和傳誦

諸葛亮在全文第一部分談治國的大計,是為了消除出師的後顧之憂。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禅才20歲,又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壞人蠱惑,必将導緻國内政局不穩,對前方産生重大影響。正因為如此,諸葛亮在這個部分裡不僅向劉禅反複闡明開張聖聽、嚴明賞罰和親賢遠佞的道理,而且薦舉人才來管理“宮中之事”和“營中之事”。消除了這個後顧之憂,諸葛亮才能專力伐魏。第二部分是關于出師這一決策的說明。這種說明不同于奏議,不是反複陳說出師的利弊得失,而是陳情式的,就是陳述作者的心願。為此,諸葛亮曆叙身世,從“躬耕”說到“遂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臨崩寄大事說到自己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先帝”,極力表達自己“感激”和“憂歎”的心情;最後集中到一點,将出師伐魏視為“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這樣來說明出師的決策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于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

《出師表》成為千古“至文”,曆來為忠良義上推崇和傳誦

由于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國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為他的“報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貫穿。在文中,他滿懷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處13次),滿腔摯愛谏後主(7次提及陛下),他對劉彈的反複幼谏,諄諄叮咛,言辭懇切,語重心長。忠義之理,殷切之情,處處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現了他這位元老重臣對劉氏父子的忠肝義膽。

《出師表》成為千古“至文”,曆來為忠良義上推崇和傳誦

統觀全文,開篇論及形勢以警其(劉禅)心,繼之以進谏舉賢以正其治,轉而自述平生以動其情,結尾點明興漢之主旨以勵其志。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懇切之情。全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理至情濃,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進而成為千古“至文”,曆來為忠良義上推崇和傳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