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這叫什麼事兒啊!孩子好好的,怎麼就不會說話呢!”一位新手媽媽坐在沙發上眉頭緊皺,和閨蜜在抱怨着。仔細看的話,媽媽眼中似有點點淚滴,臉上寫滿了焦急。這位媽媽就是一年前的我。

在一年前,我從沒有想到過語言遲緩的孩子能恢複健康,能正常去上幼稚園,本來就悲觀的我們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能在有生之年把孩子照顧好就行了。然而短短的五個月時間,孩子從一個字都不會說到每天和我吵架拌嘴,期間到底經曆了啥?
在别的孩子都能叽裡咕噜說個沒完的年齡裡,我們家這位宇豪小少爺,還停留在“嗯嗯啊啊”的階段。一歲半體檢的時候,醫生說孩子身體很健康,因為男孩的語言發育本就比女孩要晚一些,是以建議等到兒子兩歲的時候再來複查。
醫生的話稍微安慰了我們,我倆也就繼續之前的育兒政策。可那一年正趕上我們的事業上升期,孩子的問題就被無限期擱置了。等到快三歲時,兒子的語言能力依舊差得很,我們才想起來大夫的囑托,趕忙請假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了。
檢查結果同上一次一樣,宇豪的身體還是很健康,可孩子語言能力、應人能和應物能的分數要比同齡人低上20%,是典型的語言發育遲緩。這下我們可慌了神,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大夫建議我們找個靠譜的語言機構去試試,孩子的問題大機率會得到解決。
回到家裡,我倆談了好長時間,決定改變育兒方式,以前因為工作太忙,成天不在家,都沒人和孩子說上幾句話。兒子的爺爺奶奶還保留着老一輩的育兒觀念,因為育兒觀念的差異,我和婆婆吵了好幾次架!
經過近兩周的實地考察,我最後決定帶孩子到咱們機構來上課。矯正師告訴我們說:“孩子不說話的原因,一大半都是因為語言刺激不足造成的,你們倆在平時要多和孩子溝通才行。”是以,我一邊上網查找語言訓練方法,一邊向老師請教了許多問題。
那麼,我平時是怎麼去引導孩子說話的呢?
首先,我會和兒子讨論他正在做的事情,這是讓他接觸大量語言的好方法。談論他正在做的事情,可以幫助他把抽象語言和具象事物的聯系建立起來,引導他去了解不同僚物的意義,增加他能掌握的詞彙數量和種類。
其次,重複說出某個詞,以集中他的注意力。在和孩子遊戲的過程中,我會在短時間内隻強調一個詞彙,比如他在疊積木的時候,我會不停地說“向上,向上,向上”,他就能明白不斷疊高積木的過程也可以叫“向上”。
第三,肢體語言不能少,也要有規律性。有一次,在和宇豪共讀時,書中講到主人公去别人家做客時要敲門,我這時就會三指内扣,食指和中指彎曲,用指節敲擊書本,并不停說“敲門”,這樣孩子就會明白這樣做就是敲門的意思。
第四,事事都給孩子選擇的機會。有時候,我會用兩隻手同時拿着兩種零食,并問兒子他想要哪個。一般情況下,孩子往往傾向于兩個都要,可我就會嘗試讓他用語言表達進行選擇,并且隻能選擇一個。美食在前,孩子的表達能力有時會吓你一跳的。
第五,不要立馬滿足他的要求。宇豪以前在和爺爺奶奶生活時,老人對孩子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兒子想要什麼,老人立馬就把東西塞到孩子手裡。等到我接手時,就改變了這種行為。當孩子有什麼需要時,我會先問他想要的是不是“那個東西”,把東西拿過來後也不會馬上就給他,而是繼續引導孩子說話,這樣才是一次完整的語言刺激。
我向有經驗的寶媽、鄰居和矯正師請教了很多,才總結出這麼一套語言刺激方法。孩子一邊去上矯正課,一邊在家接受我這套方法的“洗禮”。不出一個月,孩子的詞彙量就有了顯著的提升,發音狀态也比以前好了很多,小區裡的其他媽媽也發現了兒子的進步。
在兒子完全擺脫語言發育遲緩後,我就将這一套方法總結成冊,傳授給了即将當媽的妹妹和很多朋友。看着活蹦亂跳的孩子,我又欣慰又後怕,要是對孩子的幹預再晚一些的話,可能兒子這輩子就要保持癡癡傻傻的狀态了。
最後,我除了感謝廈門中心矯正師的辛苦工作外,還要提醒有語言發育遲緩孩子的家庭:幹預要趁早!我算是比較幸運的,遇到了這麼專業的老師,要是你們找不到專業語言機構的話,孩子不就耽誤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