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東南亞先後淪陷,印度為何卻能獨善其身?日本不敢打也不能打

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衆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法西斯勢力在亞洲—太平洋戰場上四處出擊,即使深陷中國戰場泥潭,日本軍部仍悍然發動“太平洋戰争”,并不斷從中國戰場抽調兵力趕赴太平洋區域。此時,由于英法兩國深陷歐洲戰場,無暇東顧,印度支那殖民地(即中南半島)很快就被日本占領,東南亞大部分國家也被日本洗劫一空。

二戰東南亞先後淪陷,印度為何卻能獨善其身?日本不敢打也不能打

▲二戰日軍劇照

然而日本法西斯并不滿足于此,為擷取更多殖民地與資源,拿下東南亞的日軍又進兵澳洲,希望奪取這塊富饒的大陸,以支撐其接下來的侵略戰争。守衛澳洲與所羅門群島的英美聯軍見日軍來勢洶洶,不得不被迫放棄一些區域,讓日本得以成功拿下所羅門群島。不過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日軍在占據東南亞大半之後,本可以大規模進攻印度,奪取這塊大英帝國最大的殖民地,為何日本軍部沒有這麼做呢?

二戰東南亞先後淪陷,印度為何卻能獨善其身?日本不敢打也不能打

▲二戰美軍劇照

事實上,日軍的戰略抉擇最終使得印度僥幸脫離戰争威脅,成為二戰時期為數不多的未被侵略的大國,以至于戰後國際法庭進行清算時,印度方面派出的法官甚至一度宣稱要釋放所有日本戰犯,要用本國的教義來感化這些邪惡分子。有人或許會說,日本不敢列印度是因為怕得罪英國。要知道,日本連英國殖民的緬甸與法國殖民的越南都敢打,甚至還敢直接轟炸珍珠港的美軍基地,沒有理由不向資源和人口豐富的印度伸手。那麼日本到底為何不攻列印度呢?在子淵看來,這其中主要有三點原因。

二戰東南亞先後淪陷,印度為何卻能獨善其身?日本不敢打也不能打

▲日軍“零式”戰機舊照

第一,日本此時已力不從心。1942年,日本大舉入侵東南亞并占領緬甸時,“太平洋戰争”已經爆發,美國對日宣戰,二戰全面更新。日本之是以會冒着得罪英美等西方大國的風險擴大戰争規模,是因為日本資源幾近枯竭,無力繼續擴大對華攻勢,為避免深陷中國戰場泥潭,日本這才從中國抽調大量兵力南下入侵東南亞、占領太平洋各島嶼,而要守住這些殖民地,自然也需要大量兵力。當時的印度,集中了英國在亞洲的主力部隊,其國土更是包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日本要想拿下印度全境,必然要出動規模龐大的軍隊,這對當時的日本來說不是一件易事。

二戰東南亞先後淪陷,印度為何卻能獨善其身?日本不敢打也不能打

▲“太平洋戰争”形勢圖

第二,日本此前在印度遭遇過失敗。事實上,日本法西斯勢力在明顯不利的戰争局勢下,依然對進攻印度抱有一絲幻想,是以也圍繞入侵印度進行過試探性攻擊,這就是“英帕爾戰役”。此戰之中,由于日軍士兵水土不服,無法忍受印度惡劣的氣候與環境,非戰鬥減員情況非常嚴重。鑒于當時的形勢,日軍隻能選擇撤退,印度雖然富饒,但對日本來說卻是可望而不可及。

二戰東南亞先後淪陷,印度為何卻能獨善其身?日本不敢打也不能打

▲二戰時期印度士兵舊照

第三,攻列印度并不是日本的當務之急。日本之是以會侵略東南亞與太平洋各島,主要還是想打通物資補給生命線,尋找到足夠的石油資源以支援戰争。當時,印度缺乏日本急需的戰略物資,付出巨大代價去占領印度,顯然有些得不償失,是以對日本而言,攻列印度并不具有急迫性,可以在戰争形勢好轉後再徐徐圖之。總的來說,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之下,使印度得以成為唯一未被二戰波及的大國。

參考資料:

《二戰史》《大東亞戰争全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