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這些名稱,我們一讀就錯,不信你來試試

文/令史

古代有些人名很容易讀錯,像金日磾, 萬俟卨等等,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原以為這已是古人最刁難我們的了,可還是沒想到,還有國名,地名,官職名等,讓人防不勝防。

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古代這些不按套路的名字。

古代這些名稱,我們一讀就錯,不信你來試試

1.國名

龜茲(qiū'cí),又稱丘慈、邱茲、丘茲,是中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漢朝時為西域北道諸國之一,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為古來西域出産鐵器之地。

高句麗(gōu lí),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中國東北地區和北韓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北韓遺民及三韓人。由于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韓、北韓,中國及南韓、北韓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

月氏(yuè zhī),亦稱肉知(rou zhi),為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一個民族名稱。早期以遊牧為生,住在北亞,并經常與匈奴發生沖突。這時,月支開始發展,慢慢具有國家的雛型。由于大月氏位處于絲綢之路,控制着東西貿易,使它慢慢變得強大。到後來被匈奴攻擊,一分為二:西遷至伊犁的,被稱為大月氏;南遷至今日中國甘肅及青海一帶的,被稱為小月氏。

吐谷(yù)渾,亦稱吐渾,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稱之為阿柴。是西晉至唐朝時期位于祁連山脈和黃河上遊谷地的一個古代國家。

吐蕃(tǔ bō),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

康居(qú),是在安息東北方、大月氏北方的西域古國。東界烏孫,西達奄蔡,南接大月氏,東南臨大宛,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王都卑阗城。北部是遊牧區,南部是農業區。南部城市較多,有五小王分治。自錫爾河下遊至吉爾吉斯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帶。

葷粥(xūn yù),是司馬遷在《史記·黃帝本紀》、《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的上古部族,晉灼等人稱葷粥是匈奴在上古的稱呼,韋昭認為葷粥是匈奴的别稱。

身毒(yuán dú),是華夏文明自先秦時期至隋唐時期之間對現代印度次大陸上之文明區域稱呼的音譯詞。其範圍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帶。

須句 (xū qū),亦作須胊,春秋 時古國名。在今 山東省 梁山縣小安山鎮東張莊村北 任、宿、須句、颛臾,風姓也。春秋時古國名。在今山東省東平縣東南。

古代這些名稱,我們一讀就錯,不信你來試試

2.地名

不其(fújī),初為山名,即今崂山,後又成為縣名、侯國名、社名、鄉名。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置不其縣。

天姥 (tiān mǔ),山名。在浙江省天台縣與新昌縣之間。

朱提(shū shí),昭通的古稱。"朱提"先為山名,繼為縣名,再為郡名,後為銀名(朱提銀),文獻所載始自西漢,并沿用至唐初,持續了近800年。

冤句(gōu),古縣名。一作 宛胊 或 宛句,故城在今 山東 菏澤市 西南。金 時因城為 黃河 所沖毀,縣廢。

費都(bì dū),春秋魯國地名,在今山東費縣東南。

吳惠(guì),東漢郡縣,由會稽郡分出。

平谷(yù),古縣名,今河北平谷縣(今讀古)。

3.官職名

阏氏(yān zhī),漢 代 匈奴 單于、諸王妻的統稱。

仆射 (pú yè),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諸官之長稱仆射。

賈正(gǔ zhèng),古官名。掌管城市商業。調節物價。

洗馬(xiǎn mǎ),古代官名,即太子洗馬。秦始置。漢時亦作"先馬"。秦漢時為太子的侍從官,出行時為前導,故名。

乘田 (shèng tián),官名。春秋時魯國設定,掌管畜牧的小吏。

臘人(xī),周代掌幹肉的官,見《周禮·天官》。

谷蠡王 (lù lí wáng),匈奴官名。冒頓單于設定,分左右,位在屠耆王之下,管理軍事和行政,由單于子弟擔任。

古代這些名稱,我們一讀就錯,不信你來試試

4.其他

史乘( shǐ shèng ),《孟子·離婁下》:"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 乘、梼杌、春秋,是周朝三國史籍的名稱。後用"史乘"稱一般史書。乘(shèng)。

仆區(ōu),春秋 楚 刑書名。《左傳·昭公七年》:"吾先君 文王 作《僕區》之法,曰'盜所隐器,與盜同罪'。是以封汝也。"杜預 注:"《僕區》,刑書名。

三能(sāntái),星名。《史記·天官書》:"魁下六星,兩兩相比者,名曰三能。"

南無 (nā mó),佛教用語,現為主要用于宗教用語,梵語namas音譯。梵語或印地語中為:贊美、贊頌的意思,宗教引申意義為:皈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