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當中,陰陽學說是古代先哲們總結出來的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而“天圓地方”是這種學說的一種具體的展現。祖先們用天圓地方來解讀天地的生成和運作。
而這在我國的古代建築當中也有具體的展現,比如天壇、地壇,再比如北京的四合院,都是遵循天圓地方的原則修建的。

而在我過的古代有一種玉器,它的形狀内圓外方,讓人聯想到這種形式的産生是否也和天圓地方的觀念有着某種奇妙的關聯呢?
這種内圓外方的筒形玉器叫做玉琮,産生于距今約51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的石峽文化中都曾出土大量的玉琮。而良渚文化地區的玉琮被認為是制作工藝最發達,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它的數量和制作精美程度,讓後來的曆朝曆代隻能望塵莫及。
良渚玉琮玉材主要是産于江浙一帶的扣閃石質玉石。這種玉的質地不純,以青色居多,部分為黃色,長期浸在泥土裡後成霧狀乳白色。
在良渚出土的玉琮中,除了少數為圓筒狀,大部分都成内圓外方形狀,切割十分規整。玉琮有長有短,短則一節,長的可達到15節。在幾乎每一個琮,身上都雕刻有獸面紋,紋飾以四角線為中心分成四組,随玉琮的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紋飾分組刻在琮身上。有的玉琮上不僅刻有主體的獸面紋,還用細英紋刻有神人圖形和雲雷紋。
傳說遠古的先民們在祭祀的時候,為了表達對神靈的敬畏,通常把好幾塊玉用繩子穿在一起來進行相關的祈禱活動。後來人們想與其将好幾塊玉用繩子連在一起,還不如做一塊大點的玉器将它分成幾節,這就是後來的玉琮。
1986年,在長江下遊一個叫反山的地方,考古人員在一座新發現的墓葬中發現了一件玉琮。這件玉琮呈黃白色,有規則的暗黃色瑕斑,紋飾繁複精緻,形狀為方柱體,内圓外方,通高8.8厘米,上下端為圓面,正中有對鑽圓孔,重達6.5公斤。
因其形質、重量和雕飾在衆多出土的玉琮中都堪稱精品,被稱為了玉琮王。在琮王的石面上有一組異常精美而又複雜的圖案。圖案的上半部分是一個人形頭戴一頂巨大的羽冠,下半部分是一個擁有尖牙利爪的怪獸。這種神秘的圖案被人們稱之為神人獸面紋。
在古時候祖先們認為萬物皆有靈性,而玉則是山川的精華,是上天給予人類的恩賜,可以溝通天地鬼神。是以玉經常被作為一種禮器,而玉琮作為一種祭祀的神物早在周禮中就有記載。
在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古遼河平原氣候幹旱,對原始先民來說,這無疑是緻命的危險。是以巫師便用令人難以想象的時間和精力制作出形如閃電的玉龍作為祈求雨水的法器。
而對于良渚部落巫師使用的玉琮專家也有着相同的解釋。這種外方内圓中間貫通的玉器在古人看來正是可以溝通天地的法器。
玉琮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内圓外方中間鑽有圓孔的形式,然而這種内圓外方的形式是怎麼産生的呢?會不會在遙遠的史前時代,先民們就已經有了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了呢?
有專家認為玉琮的外方内圓代表了天圓地方的觀念,是新石器時代人們對天地的樸素認識和了解。中間的圓孔表示人與天地間的溝通,玉琮是以可以成為貫通天地的一項手段或法器。
在新石器時代按天圓地方觀念所磨制的玉琮成為了巫師們祭祀神靈時使用的一種法器。在它表面雕刻的獸面或神人獸面的紋飾則是巫師們所要表現的神的形象。後來玉琮的功能從隻能作為一種祭祀用的法器演變為兼具裝飾禮儀或權力象征的器具。但玉琮的外方内圓的形制卻一直保留下來。
除了這種說法,學術界對玉琮内圓外方形式的産生還有多種推測,然而并沒有得到一個共識。琮是古玉中最難研究的項目之一,留下的文獻資料十分有限。再加上後代許多仿古玉琮的流傳,使得玉琮成為了古玉中難解的謎題。
中國人眼中的玉是集天地之靈氣,它源于自然的饋贈并成為了曆代的稀世珍寶。在良渚,先民舉起手中的玉器,向天神祈求保佑之時,華夏大地對于玉石的熱愛更升華為了對它的崇拜。數千年來,人們對玉的鐘情一直伴随着中華文明的步履,形成了中國獨特的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