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作者:文學報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随着第十一次全國文代會、第十次全國作代會于14日至17日召開,五年一度的文學界盛事如期來臨。從九代會以來,廣大作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了衆多反映時代呼聲、紮根現實生活、弘揚中國精神、激發文化自信的優秀作品。近日,本報公号以一組“文學五年”為關鍵詞的系列文章為大家分享了作家、評論家在鄉村振興、生态文明、文學新人、跨界創新等話題方面的闡述,打開了五年來活躍在文學界的重要現象與議題。

十代會的召開是站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的曆史節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刻。文學界面對的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是心懷“國之大者”,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格局,更是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貢獻文學的力量,衆多引領未來文學界發展的新議題、新思想将在此萌發生長。

為此,本報最新一期特刊邀請程小瑩、陳丹燕、孫惠芬、葛水準、韋伶、張慶國、張莉、李德南八位作家、評論家從不同角度講述文學與時代共振、講好中國故事、青年精神等話題,傳遞“文學,在這裡發聲”的遼闊聲域與前行力量。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孩子的綠人家園和

少女的幽秘花園

文 /

韋伶

人群之外還有我們更大的一個天地萬物之家,是這個家給了我們生命的核心和最基本的東西,而我自己也是這個家裡最微小又深不可測的一部分,是萬物之一。

我寫兒童和女孩,斷斷續續寫了差不多四十年。

世界很大,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尋找和表達的東西。我尋找樹和植物的故事、山和海的故事,我也曾經寫過人在夜裡霧裡的故事,寫過孩子在一條公路一座假山一些昆蟲和動物面前自言自語的故事、孩子和他自己的影子說話的故事……

這樣的偏好已經持續了好久。這在國内可能有點另類。中國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裡産生的文學大多數都是講人際關系的,講一個人怎麼與一群人相處等等人與人的故事,它們都是與社會學有關的文學。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綠人姐姐的綠色傳奇系列(5冊)

韋伶、班馬/著

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可我一直就更關心這個世界的另一些存在和現象。我覺得人群裡固然有我的家,有我這個現代人需要的許多友善和必須,但是人群之外還有我們更大的一個天地萬物之家,是這個家給了我們生命的核心和最基本的東西,而我自己也是這個家裡最微小又深不可測的一部分,是萬物之一,是以,窺探人群以外的萬物、窺探人群内我永遠沒有完全了解的自己,是一直誘惑我,促使我一次次抓起筆來去記下我的困惑我的一點點發現和驚喜的動力。

我能頑固地堅持寫到現在,主要可能是身體裡殘留着一點氣,孩子氣。我在孩子們那裡找得到共同關注的事物,我注定是一個寫孩子的人。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我認為孩子的童年世界是一個更動物化、更生理化、更微觀精細化或更宏觀宇宙化的世界。他們的世界中上演的不是政治、經濟、曆史這些成年社會的戲劇,而更多的是關于環境、親人、大地萬物與自己的身體和生命的互動和呼應。由于他們的個頭、視角和經驗都那麼與初生的小動物相近,他們的真實感覺和表述,更多地來自于身體、生理的感受和童年直覺、想象與假設,接近一個靈敏小動物的精靈狀态。

在孩子的心中,萬物有靈。孩子的可貴,在于他們能以我們早被人生磨碎的敏感、好奇、期待和愛心,去與大地上的精靈對話。這種對話,在他們看來并非幻想,而是真實可信的。是以亦真亦幻的講述方式,最接近孩子天然的說話方式,最接近兒童的語言——“童話”。

能夠用孩子的童話來講故事是很過瘾的。追随和捕捉孩子的精靈視角,讓自己還原到清澈深幽的生命感覺之中,這個經曆對我蠻誘惑。

而寫作少女以及帶着少女寫作,是又一件讓我沉迷了多年的工作。

我寫女孩,也帶着女孩一起寫作。有十幾年的時間,我和我的少女作家班女孩們在一起,想試着尋找中國女孩應該有的故事。

我把少女作家班的女孩叫做花的女孩和月亮女孩。我們提倡“以月亮的詩性和深情抵制低俗和浮躁,以花朵的精緻與生動對抗粗糙與複制”。向樹學習最鮮活、最柔韌、最頑強的生命狀态;向月亮找回最真實、最内在、最詩意的心靈家園。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韋伶森林“樹上生活”現場

這似乎有點主題先行,不過我們如果真的能用文學的方式培養中國的美麗女孩,是否能幫助她們找到自己在中國文化和人類文化中的角色定位?

而我自己有一個偏愛,就是喜歡把女孩當樹來寫。我寫過不少女孩與樹的故事。我覺得女孩與樹的生命角色有許多的連接配接和暗合。她們的身體同是孕育生命的載體,她們都有開花時期的特殊姿态,她們都善于在時間的長廊裡護理裝飾、壯大維持着鮮活的生命。

我發現女孩注重時間,男孩注重空間。女孩像樹,男孩像鳥。男孩銜着種子四處尋找播種的土壤,女孩則守候着種子生根發芽開花。

觀察和寫作一棵樹的時候,女孩的樣子總會與它重疊。最深刻的感受來自我自己的生命體驗。早在我二十來歲還是一個少女的一個夏夜,我做過的一場很難解釋的與樹通感的“涼夜之夢”,我聽到來自樹的一個遙遠的呼喊,它千裡迢迢氣息奄奄地抵達我,使我醒來後久久地沉入樹這個古老生命對我的暗示和呼叫中。

于是就寫了那篇《涼夜之夢》。這篇文章可能是我成為“綠人姐姐”的開始。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書中“綠人姐姐”形象

我相信女孩有一種植物性思維。我相信女孩身上保有最頑固的生命力與最頑固的“落後”。

我相信女孩傾向一種安穩的植物性質。她們較少被日益發展的人類反自然文明所異化,在社會人的包圍中保守了不少自然人的特性。

我的想法多年後被我年輕的學生從生物學的角度再次提起,她從植物性産生初始,雌性的身體構成使它隻能更傾向安靜、守望、等待等傾向的源起,推導出雌雄兩性由此産生的生命角色差別和生活狀态、社會分工的差異,對女孩的植物性思維和行為尋找了更深遠的由來。

這個非常重要,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女孩和樹,都是這顆地球綠色生命的維系者和保護神。可以讓我們女孩像植物那樣思考和表達,找回她們天然的生長姿态,領悟和傳遞樹與植物的美麗,擷取植物的智慧與力量。

在我們師生共同創作的《綠人姐姐與小綠人》這本書裡,我們就呈現了女孩與植物的類比與生命感應,以及将女孩與花朵結合一體的生命生長描寫。

三十年前我和我先生班馬創辦了《綠人》畫報,設計了“綠人”這個人與植物的合體,為孩子們創作了系列綠人故事。在我寫作了小說《綠人家園》以後,我們在天門溝樹屋村的支援幫助下,真的和孩子們一起在大山中建立了與小說裡的虛構場景類似的綠人森林課堂,仿造故事中綠人的做法,探索天人合一的生活行為。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這種亦真亦幻的行為方式與我們小說中亦真亦幻的寫作手法,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童年的綠色傳奇。他們覺得走進了童話,綠人家園變成了現實。

這也是我們作為作家的一種行為寫作嘗試。

寫兒童和少女,當然會用到亦真亦幻手法。因為童年和少年的心靈本來就是亦真亦幻的。由于他們對世界的期待憧憬那麼多,又由于他們喜歡用假想和猜測去彌補年輕生命的經驗不足,他們同時生活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世界裡。亦真亦幻就是孩子對世界的解讀手段和自己天然的講述方式。

而多夢時節的少女就像囚禁在繭中的蝴蝶,凝視自己變化着的身體和繭外半透明的世界,行走在精神遊曆中。她們的眼晴會放射出昙花一現時的光芒,看到的東西當然也與别不同。

我希望寫出少女在她們幽秘花園裡作為一棵樹,所面臨的困境與生命的堅守。

我會再為孩子們寫作大地的神奇,因為這是照亮孩子們去探索世界的光芒。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相關活動圖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秋季文創與2022年訂閱已開啟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進入微店訂購文創

秋季文創線上首批限量100份

報紙訂閱線上管道

中國郵政平台

本報為周報,周四出刊,通過郵局寄送,郵發代号3-22,全年訂價61.8元

每天準時與我們遇見的小提示:

十代會特刊“文學,在這裡發聲”|韋伶:孩子的綠人家園和少女的幽秘花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