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代與另一個朝代的更替中,戰争是無可避免的東西,雖然古人有一句成語叫百戰百勝,但扪心自問,有誰能在殘酷的戰争中做到永不失敗呢?如果時間可以重來,大可以去詢問,沒有任何一位名将可以保證自己是百戰百勝的常勝将軍。

曆史的佐證告訴我們,無論你的頭再鐵,也會有碰着鋼闆,碰疼的那一天,畢竟再高的武功,也還是怕菜刀,再快的速度也比不上敵人的子彈。
說到清朝末年,很多人印象中清朝的形象,很多都是和孱弱衰敗或者是貪生怕死相挂鈎,清朝末年上司者的膽小怕事,造成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清朝時期中國人被冠以東亞病夫的稱号。
清朝就像傾倒前的大廈,徒有虛表實際上内裡已經被掏空的不成樣子,雖然清朝已經奄奄一息,但絲毫不影響曆史在這苟延殘喘中留下一絲印記,清朝的猛将僧格林沁就是這樣一位聲名顯赫的人物。
說到清朝末年的猛将,有人會想到依克唐阿,誠然,在甲午戰争中依克唐阿的表現十分勇猛,當時的人們稱依克唐阿為虎将軍,更大膽的甚至還喊他海外天子,單單由這兩個稱号就能看出,其實依克唐阿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觑的,甚至有人說,如果生猛的依克唐阿多活個二三十年,也許東北一片,也就沒有後來張作霖什麼事情了。
依克唐阿雖然勇猛過人, 但實際上,依克唐阿最初時候,是跟随僧格林沁南征北戰的,還同僧格林沁一起圍剿過撚軍,這也是依克唐阿不如僧格林沁名聲大的原因之一。
其次,僧格林沁除了早有威名在外,引人矚目的還有他高貴的出身和顯赫的家世。僧格林沁的世家傳承有成吉思汗的血脈,他祖上往前數26代的祖宗,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薩爾。雖說血脈裡是高貴的,但到僧格林沁出生時,他們家這一脈早就已經是普通的遊牧人民了,幸好後來遇到合适的時機,僧格林沁投靠了老郡王,這才為之後的一鳴驚人打響第一炮。
要說這老郡王,實際上清朝在蒙古高原上光是被冊封郡王的,就有好幾十人,是以實際上被冊封的郡王,也就是名聲上好聽些,在級别上一點都不算高。但僧格林沁的運氣好就好在這裡,作為一個級别不夠高的郡王,在他登上郡王之位後,就奉命在禦駕前做事。
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做事情要格外當心,但是能力也更容易凸顯,在禦前的這兩年,是僧格林沁晉升的高峰時期。在這段時期裡,僧格林沁遇到的戰争中,他百戰百勝,這段時期是他人生的高光時刻,不僅三破太平軍,還在屢次的勝利中被嘉獎,從沒什麼名望的郡王,一躍成為可承襲罔替的親王。
而這樣的猛将,卻在第二次鴉片戰争中節節敗退,人們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是有關滿蒙鐵騎的時代結束了,而在這次戰争中,由于僧格林沁抓獲了敵方作為俘虜,卻沒有好好善待戰俘,而在後邊遭到敵方的報複,釀成了火燒圓明園的慘案,也算是他在近代的屈辱史上另類的添上了一筆。
這事過去不過幾個月,撚軍興起了,就這樣僧格林沁在降職後又再度被任用。前期的僧格林沁的确是勇猛無比,把撚軍打的落花流水節節敗退,可到了後期,僧格林沁急于立功,犯了急進的錯誤,追着敵人深入,最終掉入了敵人設下的陷阱。
關于僧格林沁真實的死因,至今仍有争議,不過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撚軍張皮绠說”了。
據說僧格林沁在撚軍的追捕下,慌不擇路逃進一塊麥田,殊不知這塊麥田就是他生命終結的地方,僧格林沁在麥田中被搜捕的十六歲少年張皮绠發現,一刀結束了他的生命,這位猛将一生戎馬戰争,卻不想被一個十六歲的少年奪去性命。
當時的場景後人已經無法還原,但被殺死的僧格林沁也從此在曆史的長河中杳無音信,人們隻記得殺掉猛将的少年,卻不記得忠肝義膽的僧格林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