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魏光焘:修路又辦學的晚清名臣

「本文來源:學習時報」

19世紀70至80年代,左宗棠揮師西征,鞏固邊疆,有兩個得力幹将,一文一武,武是劉錦棠,文是魏光焘。作為新疆建省後的第一任巡撫,劉錦棠的軍功,知者甚多,而魏光焘其實也是晚清政壇上一個很不一般的人物。在西北修路植樹築城魏光焘(1837—1916年),字午莊,清代邵陽縣金潭人。鹹豐六年,投軍曾國荃的湘勇,累功升知府,加鹽運使銜。多年轉戰中,魏光焘不僅鍛煉出很強的軍事能力,而且展示出了他的出色管理才能。同治五年,他随左宗棠赴西北,在軍中辦理營務,因工作細緻高效,深受左宗棠信賴。同治十年,左宗棠離開平涼西進,向朝廷保薦魏光焘任平慶泾固道台,管轄當時的平涼、泾州、固原等地,負責善後工作,魏光焘開始從一名戎馬武将轉型為地方行政官員。西北修路。道路不暢、交通不便,是我國曆史上西北地區的長期狀況,也是當時左宗棠軍隊鞏固西北邊防的一大障礙。魏光焘率領的軍隊長期駐紮在從平涼經六盤山到定西一帶的陝甘大道,這一段路是嘉峪關内最難走,也是最難修築的路段,魏光焘帶領将士們克服種種困難,自泾州至蘭州開辟車馬大道1000餘裡,確定了西征線路的暢通,同時也惠及百姓民生。如左宗棠所奏:“平慶泾固各屬驿路,固原北至平遠以達惠安堡鹽路,均已一律修治平坦。”魏光焘為西征築路的業績受到朝廷嘉獎。古絲綢之路在隴東地區的咽喉要道三關口,是條多年失修的古道,“山石荦确,雜以潢流,夏潦冬雪,行者苦之。坡南舊通小道,西出瓦亭驿,亂石歮路,車騎弗前”。光緒元年二月,身為隴東地區軍政長官的魏光焘決定修複三關口大道以便軍民,以三關為中樞,分别向東西兩邊延伸20多裡修路,“鑿隘就廣,改高即平”。當年五月即完成工程,“行人蒙福,去就安穩”,魏光焘修路之功被官民稱頌,時任陝甘學政的吳大澂特意撰文記載其事。魏光焘率軍修築道路,對當時西北交通建設、左宗棠西征成功作出了貢獻。植樹護路。魏光焘所部不僅派專門勇丁對道路進行保養維護,而且還栽種柳樹等行道樹給行人騾馬遮陰休憩。現存崆峒區博物館的《武威軍各營頻年種樹記》碑文,為我們再現了當時西北的社會狀況和道路情形:“西陲構禍,隴東為烈,甚至道周樹木存者寥寥,滿目荒涼,不堪回憶。”魏光焘作為首任平慶泾固道台,一面勸課農桑、恢複經濟,一面修路植樹,“制府左侯相(左宗棠)檄各防軍夾道植柳,意為居民聚材用,庇行人,以複承平景象而暢皇風也”。從同治十二年開始,曆時6年,魏光焘帶領士卒沿驿路種植柳樹不下20萬株,成為内地通往新疆驿路、陝甘大道上一道獨特的曆史人文風景,既保護了車馬大路,也友善了行人百姓。修治城垣。魏光焘對轄區内新設州縣城垣治所,以及原來府縣城垣、衙署、祠廟、堡寨、驿館等,都分别進行了興建和修繕,使得當時通向西北的重要城鎮面貌煥然一新。當時道台駐地平涼城有四座城門——和陽門、來遠門、萬安門和定北門,都已年久失修,魏光焘帶領部屬對平涼城進行了修繕。在《重建平涼四城樓及修葺城垣碑記》中,魏光焘記述了修城經過:“重建四樓,饬将弁兮,監于畚锸繩墨……沿堞造房四十六間。”修葺城牆使平涼城的防禦能力大大增強,城貌觀瞻也頓然增色。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修築工程的經費都是在左宗棠支援下,由魏光焘組織募集而來,對此,左宗棠曾上奏朝廷:“(修築)所需經費皆由各營随時捐發,并由魏光焘陸續捐給經費銀八千七百餘兩,以上各工,業經委員勘驗,均已完竣堅固,此關内東路一帶興作工程之著有成效者也。”修城牆、建公房不花公款,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事情。總的來說,魏光焘擔任平慶泾固道台時,勇于任事,官聲很好。經過幾年綜合治理,平涼城呈現出“人民漸集,土地日闊,年豐歲稔,物阜民安”“商旅輻辏,百廢俱興”的可喜局面。時任西北地區最高軍政長官的陝甘總督左宗棠評價:“(魏光焘)頻年操防護運之暇,修築城堡,平治道路,搭架橋梁,開浚河流,種植官樹,利民之政,百廢俱興”“魏道(光焘)安詳練達,一時之選”。光緒七年魏光焘擢升為甘肅按察使。光緒十年,在左宗棠的推動下新疆建省,劉錦棠出任第一任巡撫,掌管一省财政、民政的布政使一職經嚴格挑選後,由文武兼備、業績突出的魏光焘擔任。在地方辦學力倡文教魏光焘的辦學情結受左宗棠的影響。左宗棠在陝甘總督任上,盡管軍務冗繁,卻很重視文教,積極倡導修複興辦書院。據史料統計,左宗棠在陝甘期間帶領部屬興辦了至少15所書院,修複了近20所書院。其中,魏光焘在平涼興修的柳湖書院最為突出,“規模宏敞,間架整齊,新植佳樹成林,尤稱勝境”,大得左宗棠稱贊。擔任新疆第一任布政使後,魏光焘親手創辦了新疆第一所公立中學——新疆博達書院,這所學校即現在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前身。光緒二十五年,魏光焘升署陝甘總督。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調補雲貴總督,後兼署雲南巡撫,在任期間,力行新政,創辦武備學堂,募練新軍,籌辦團練,鞏固邊防。在雲貴總督任上,由他倡導在昆明、貴陽等大城市建立了多所中國小堂,并挑選士子出洋留學,對于開啟民智、提升雲貴地區的文化教育作出了貢獻。光緒二十九年二月,魏光焘到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後,他對新政和教育更加關注,整頓水師學堂,推行機器水電制造各局,擴充師範、格緻、譯電各學堂等,尤其是任上建成三江師範學堂,使他獲得了“近代教育創始者”的美譽。三江師範學堂是清末實施新式教育後規模最大、設計最新的一所師範學堂,也是中國近代最早設立的師範學校之一,現在的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都将其視作自己學校的曆史起點。三江師範學堂的發起人是兩江總督劉坤一以及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而主要組織實施者,則是魏光焘。魏光焘地方行政經驗豐富,深知晚清社會弊端,意識到中國的崛起首先要依靠教育,他曾說過一句很有見地的話:“國事待人才而理,人才資學校而成。”魏光焘熱心辦學與左宗棠的“興教勸學”思想大有淵源,同時與其人生經曆也頗有關系。魏光焘小時候家貧,沒有讀過什麼書,更沒有任何科舉功名,但是經過多年刻苦自學,文章曉然暢達,學識與日俱增。魏光焘移官新疆與朋僚分别時寫了一首詩:嘉峪山頭古關上,六年兩度記同遊。天然萬裡中西界,獨立三邊缥缈樓。莽莽河山春入畫,悠悠秦漢歲如流。重來駐馬登高望,一帶長城系遠愁。此詩格局宏大,文墨斐然,很有意境,可見才學不俗。魏光焘在近代文化史上還有一大亮點:作為近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魏源的族侄孫,刊印魏源著作《海國圖志》100卷本行世,既傳承了家族文風,也為近代文化事業作出了貢獻。同時,魏光焘也是位很有血性的民族英雄。中日甲午戰争爆發後,魏光焘應诏募兵北上,在遼東海城等地與日軍多次接仗。尤其是光緒二十一年二月,日軍進犯牛莊,魏光焘帶領清軍與日軍激戰,英勇殺敵,給日軍以重創,雖然最終因部隊傷亡過大而退,但魏光焘為國敢戰的氣概風骨得到了舉國上下的稱贊。後期,魏光焘的仕途并不順利。在魏光焘任兩江總督的第二年,受到清廷權臣鐵良彈劾,先被剝奪了兩江地區勇營武裝的上司權,後調任閩浙總督,至光緒三十一年被開缺回籍。宣統三年,清政府再次任命魏光焘為湖廣總督,魏光焘未赴任。1916年,魏光焘在湖南老家去世。無論是鞏固西北,還是在地方辦學,魏光焘都盡心盡力,忠于國家、造福百姓,并展示出傑出的才能。魏光焘繼承左宗棠衣缽,能文能武,無論“修路道台”還是“辦學總督”,都留下了不凡的政績,是研究清末政局的一個重要曆史人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