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史的混亂近百年間,衍生出很多的草莽英雄,他們大多是貧苦農民出身,在接受到進步思想的感化時,走出深山,為祖國的統一和崛起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或許性格剛烈,或許文化水準不高,但是他們卻憑借自己的一腔向上的理想之心,最終共同建立了新中國。
杜義德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人物性格。在衆多的開國元勳中,杜義德屬于中将,是以他的名字在百姓心中可能并不熟知,但是在二野部隊中卻赫赫有名,他跟他的黃金搭檔王近山更是在劉鄧大别山隊伍中委以重任,成為當時贊不絕口的一隻剛強隊伍。
由于杜義德年少時就離家開始參加革命,一直沒有機會回家跟父母團聚,更令人悲傷的是父親因為他是個“紅人”而慘遭國民黨的迫害,在那個累及父母的年代,是十分痛心的。
後在杜義德的訪談筆錄中有提到,杜義德端着機槍手刃了敵人,為父報仇。且不論這一點是否屬實,抑或是民間謠傳,我們更多關注的應該是杜義德的輝煌戰績以及璀璨的一生成就。

杜義德生平
杜義德是湖北武漢黃坡人,生于1912年,适逢清王朝下台,軍閥混戰的曆史時間,杜義德的家庭也跟衆多的貧苦家庭一樣,日子過的苦不堪言。由于家裡條件有限,杜義德僅僅讀了8個月的私塾就辍學了,轉而成為普通的放牛娃補貼家裡的生活。
在放牛娃的生涯期間,杜義德并沒有閑着,他先後參加了當地的農民協會、赤衛隊等,同積極進取的人一樣,努力給生活帶來不一樣的希望之光。
所謂的赤衛隊就是不間斷生産的紅軍預備隊,像一個依靠的大後方一樣,給予紅軍整編隊伍物資的支援,而杜義德不僅僅滿足于此,他更想的是參與到隊伍中去,去一線殺敵,報效祖國,成為一名有血有肉的男兒郎。
值得慶幸的是,人民群衆間口口相傳的紅軍隊伍路過了杜義德的家鄉,他們就是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師,懷着對紅軍隊伍的向往,杜義德毅然決然地加入了革命隊伍,并很快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
成為黨員的杜義德越發的向上奮進,快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戰士,在隊伍中很快就打出了自己的名号。
由于杜義德從小就生活在山區,對于翻山越嶺的宣傳紅軍隊伍很有益處,再者遇見敵軍進行紅軍清剿的時候,杜義德也能帶領戰士們利用地理優勢狠狠地反擊。
因為杜義德對判斷地形和方向很有經驗,甚至根據樹皮的厚度都可以判定方位,這對作戰十分有力,也是以杜義德獲得了“尖黃坡”的美稱。
随着杜義德的英勇表現,很快杜義德成為師長,在各大戰役中嶄露頭腳,成為劉鄧大别山隊伍中的剛強力量。
杜義德在劉鄧隊伍中屬于第6縱隊,在遷移的過程中,重要的上司人都會安排6縱隊進行保護,因為隊伍強大,讓人放心,可見這支有杜義德的軍隊是多麼的值得信賴。
有意思的是,杜義德說話喜歡帶堅決兩個字,類似于堅決完成任務,堅決聽從黨的指揮,都是長挂嘴邊的詞語,是以杜義德也有一個杜堅決的綽号。
在經曆了大大小小的許多戰役之後,杜義德成了一個文武雙全的将領,原因就在于他不僅僅會打仗,他還會搞學習,甚至在當政委期間,也要做最會打仗的政委,成為當時的一段佳話,流傳至今。
由于杜義德曾經在延安進行過幾次的深入學習,是以有一段時間,杜義德還承擔起冀南地區的随營學校副校長的文職。
起初杜義德是不情願的,因為他從小就喜歡在一線奮鬥,突然不打仗,改成教員,多少有點不适應。
最終杜義德還是堅決服從了黨的指令,在随營學校中既想方設法地組織他們學習文化知識,又要随時預防敵軍的突襲,節奏也是很緊張,至少不是杜義德想象中的隻是教員的工作,這段艱苦卓絕的日子成了杜義德最寶貴的回憶之一。
在戰争年代沖鋒陷陣的杜義德,建國以後依舊為我國做出了貢獻,先後參加了抗美援朝戰争,擔任海軍政治委員等職務,獲得了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等多項一級榮譽。2009年杜義德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這輝煌、剛毅的一生。
黃金搭檔王近山
漫長的革命生涯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至親摯友的戰鬥夥伴,杜義德也不例外,他的黃金搭檔就是王近山,關于他兩的相遇還是一個充滿火藥味的故事。
1935年,接到了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官徐向前将軍的指令,強渡嘉陵江,在敵人的炮火中不惜性命也要打到對岸去,是以要求渡江的快穩準狠成了行軍中的一大難題,然而杜義德并沒有被困難打到,而是堅決執行了指令。
由于江水湍流比較急,過江的基礎裝置又不是很牢固,大多數是用木樁、樹皮簡易地搭建起來的,是以有一個必須執行的指令就是馬匹不能上橋,隻允許行軍快速地通過,完成渡江的指令,然而意外的事故還是發生了,行軍了一半發現了隊伍停滞不前,被堵在了橋上。
心急火燎的杜義德立馬上前了解情況,發現竟然是一匹馬在橋梁上,馬蹄卡在了樹樁的縫隙中,出不來影響了行軍的速度。
杜義德火冒三丈,讓馬匹上橋就是違反了當時下達的快速渡江的指令,二話不說立馬掏槍把馬匹槍斃了,這才讓行軍得以繼續向前進行。
馬被殺了,有人不幹了,立馬跟杜義德吼起來:首長的馬匹你也敢槍斃?這個人正是王近山,在渡江任務中與杜義德狹路相逢,杜義德寸步不讓,話趕話說到任務緊急,别說是馬了,若是你耽誤任務你我也槍斃!
雙方就這樣言辭激烈吵起來,馬上就要拔槍相向了,幸虧總指揮官徐向前前來,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狠狠批評了王近山,才了結此事。
緣分就是這麼奇妙,經過這次争吵之後,雙方似乎都注意到對方,并由衷地敬佩雙方各自在戰争中的英勇所為,很快兩人成為了搭檔,杜義德是政委,王近山是指揮官,兩人雙劍合璧,橫掃千軍,得到了上級上司的認可,創下了很多豐功偉績。
第一次見面就火藥味十足的對話,成了兩個人調侃的噱頭,常常感歎兩人的革命友誼不易,竟然以如此嚣張的方式建立起來的,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最終兩人成了黃金搭檔,在二野部隊中傳為佳話。
小結:
杜義德的一生可以用熱血來诠釋,對待黨的事業,對待黨的忠誠,都是一腔熱血。劉伯承元帥和尤太忠将軍都曾給予杜義德高度的評價,用文武雙全,最會打仗的政委,最以身作則的政委來誇贊杜義德的所作所為。
誠然,杜義德自己也認為,政委不會打仗的話,在做思想動員的時候都沒有力度,隻有政委也會打仗的情況下,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才能有理有據,發揮最好的作用!
經曆過戰争的開國元勳的故事總是讓我們讀得津津有味,不僅重制了曆史得知如今的生活來之不易,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那個年代建立起的深厚革命友情,這一切都是他們輝煌一生的印記,不可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