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二野杜义德:端着机枪回乡替父报仇,差一点和王近山“火并”

在近代史的混乱近百年间,衍生出很多的草莽英雄,他们大多是贫苦农民出身,在接受到进步思想的感化时,走出深山,为祖国的统一和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或许性格刚烈,或许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们却凭借自己的一腔向上的理想之心,最终共同建立了新中国。

杜义德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性格。在众多的开国元勋中,杜义德属于中将,所以他的名字在百姓心中可能并不熟知,但是在二野部队中却赫赫有名,他跟他的黄金搭档王近山更是在刘邓大别山队伍中委以重任,成为当时赞不绝口的一只刚强队伍。

由于杜义德年少时就离家开始参加革命,一直没有机会回家跟父母团聚,更令人悲伤的是父亲因为他是个“红人”而惨遭国民党的迫害,在那个累及父母的年代,是十分痛心的。

后在杜义德的访谈笔录中有提到,杜义德端着机枪手刃了敌人,为父报仇。且不论这一点是否属实,抑或是民间谣传,我们更多关注的应该是杜义德的辉煌战绩以及璀璨的一生成就。

二野杜义德:端着机枪回乡替父报仇,差一点和王近山“火并”

杜义德生平

杜义德是湖北武汉黄坡人,生于1912年,适逢清王朝下台,军阀混战的历史时间,杜义德的家庭也跟众多的贫苦家庭一样,日子过的苦不堪言。由于家里条件有限,杜义德仅仅读了8个月的私塾就辍学了,转而成为普通的放牛娃补贴家里的生活。

在放牛娃的生涯期间,杜义德并没有闲着,他先后参加了当地的农民协会、赤卫队等,同积极进取的人一样,努力给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希望之光。

所谓的赤卫队就是不间断生产的红军预备队,像一个依靠的大后方一样,给予红军整编队伍物资的支持,而杜义德不仅仅满足于此,他更想的是参与到队伍中去,去一线杀敌,报效祖国,成为一名有血有肉的男儿郎。

二野杜义德:端着机枪回乡替父报仇,差一点和王近山“火并”

值得庆幸的是,人民群众间口口相传的红军队伍路过了杜义德的家乡,他们就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怀着对红军队伍的向往,杜义德毅然决然地加入了革命队伍,并很快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成为党员的杜义德越发的向上奋进,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在队伍中很快就打出了自己的名号。

由于杜义德从小就生活在山区,对于翻山越岭的宣传红军队伍很有益处,再者遇见敌军进行红军清剿的时候,杜义德也能带领战士们利用地理优势狠狠地反击。

因为杜义德对判断地形和方向很有经验,甚至根据树皮的厚度都可以判定方位,这对作战十分有力,也因此杜义德获得了“尖黄坡”的美称。

二野杜义德:端着机枪回乡替父报仇,差一点和王近山“火并”

随着杜义德的英勇表现,很快杜义德成为师长,在各大战役中崭露头脚,成为刘邓大别山队伍中的刚强力量。

杜义德在刘邓队伍中属于第6纵队,在迁移的过程中,重要的领导人都会安排6纵队进行保护,因为队伍强大,让人放心,可见这支有杜义德的军队是多么的值得信赖。

有意思的是,杜义德说话喜欢带坚决两个字,类似于坚决完成任务,坚决听从党的指挥,都是长挂嘴边的词语,因此杜义德也有一个杜坚决的绰号。

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战役之后,杜义德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将领,原因就在于他不仅仅会打仗,他还会搞学习,甚至在当政委期间,也要做最会打仗的政委,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二野杜义德:端着机枪回乡替父报仇,差一点和王近山“火并”

由于杜义德曾经在延安进行过几次的深入学习,所以有一段时间,杜义德还承担起冀南地区的随营学校副校长的文职。

起初杜义德是不情愿的,因为他从小就喜欢在一线奋斗,突然不打仗,改成教员,多少有点不适应。

最终杜义德还是坚决服从了党的命令,在随营学校中既想方设法地组织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又要随时预防敌军的突袭,节奏也是很紧张,至少不是杜义德想象中的只是教员的工作,这段艰苦卓绝的日子成了杜义德最宝贵的回忆之一。

在战争年代冲锋陷阵的杜义德,建国以后依旧为我国做出了贡献,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担任海军政治委员等职务,获得了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等多项一级荣誉。2009年杜义德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这辉煌、刚毅的一生。

二野杜义德:端着机枪回乡替父报仇,差一点和王近山“火并”

黄金搭档王近山

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至亲挚友的战斗伙伴,杜义德也不例外,他的黄金搭档就是王近山,关于他两的相遇还是一个充满火药味的故事。

1935年,接到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官徐向前将军的命令,强渡嘉陵江,在敌人的炮火中不惜性命也要打到对岸去,因此要求渡江的快稳准狠成了行军中的一大难题,然而杜义德并没有被困难打到,而是坚决执行了命令。

二野杜义德:端着机枪回乡替父报仇,差一点和王近山“火并”

由于江水湍流比较急,过江的基础设备又不是很牢固,大多数是用木桩、树皮简易地搭建起来的,因此有一个必须执行的命令就是马匹不能上桥,只允许行军快速地通过,完成渡江的指令,然而意外的事故还是发生了,行军了一半发现了队伍停滞不前,被堵在了桥上。

心急火燎的杜义德立马上前了解情况,发现竟然是一匹马在桥梁上,马蹄卡在了树桩的缝隙中,出不来影响了行军的速度。

二野杜义德:端着机枪回乡替父报仇,差一点和王近山“火并”

杜义德火冒三丈,让马匹上桥就是违反了当时下达的快速渡江的命令,二话不说立马掏枪把马匹枪毙了,这才让行军得以继续向前进行。

马被杀了,有人不干了,立马跟杜义德吼起来:首长的马匹你也敢枪毙?这个人正是王近山,在渡江任务中与杜义德狭路相逢,杜义德寸步不让,话赶话说到任务紧急,别说是马了,若是你耽误任务你我也枪毙!

二野杜义德:端着机枪回乡替父报仇,差一点和王近山“火并”

双方就这样言辞激烈吵起来,马上就要拔枪相向了,幸亏总指挥官徐向前前来,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狠狠批评了王近山,才了结此事。

缘分就是这么奇妙,经过这次争吵之后,双方似乎都注意到对方,并由衷地敬佩双方各自在战争中的英勇所为,很快两人成为了搭档,杜义德是政委,王近山是指挥官,两人双剑合璧,横扫千军,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创下了很多丰功伟绩。

第一次见面就火药味十足的对话,成了两个人调侃的噱头,常常感叹两人的革命友谊不易,竟然以如此嚣张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最终两人成了黄金搭档,在二野部队中传为佳话。

二野杜义德:端着机枪回乡替父报仇,差一点和王近山“火并”

小结:

杜义德的一生可以用热血来诠释,对待党的事业,对待党的忠诚,都是一腔热血。刘伯承元帅和尤太忠将军都曾给予杜义德高度的评价,用文武双全,最会打仗的政委,最以身作则的政委来夸赞杜义德的所作所为。

诚然,杜义德自己也认为,政委不会打仗的话,在做思想动员的时候都没有力度,只有政委也会打仗的情况下,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才能有理有据,发挥最好的作用!

经历过战争的开国元勋的故事总是让我们读得津津有味,不仅重现了历史得知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年代建立起的深厚革命友情,这一切都是他们辉煌一生的印记,不可磨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