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7歲地主研讀馬列10年,賀龍曾稱他為“秀才紅軍”,請他出任司令員

在長征的隊伍中有着傳奇一員

賀龍曾稱他為“秀才紅軍”

他是一個地主

潛心研究了10年馬克思列甯主義

加入紅軍時他已年近60

毛澤東主席曾高度評價他

“是我們的一個

十分親切而又可敬的

朋友與革命的同志”

57歲地主研讀馬列10年,賀龍曾稱他為“秀才紅軍”,請他出任司令員

他就是一生不斷尋找救國光明的

周素園先生

一個讀馬列的地主

1936年2月,紅2、紅6軍團進駐畢節後,在打土豪劣紳的行動中,從當地一位名叫周素園的鄉紳家中搜出大量馬列著作和進步書籍,書中密圈細點,可以看出書的主人仔細閱讀過,而且還有讀書筆記。

令人驚異的是,周素園對紅軍并不害怕,他說:“我這個地主跟别的地主不一樣,我是擁護紅軍、擁護革命的。”

指導員回去後,随即向紅6軍團政委王震作了彙報,這一情況引起了軍團上司的重視。

王震在與周素園交談後,得知周素園是一位愛國民主人士,年輕時立志改良政治,尋找救國之策,積極宣傳民主思想,在辛亥革命前不但創辦了貴州第一份日報《黔報》,還建立了貴州的第一個政黨——自治學社,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加入同盟會,參與了辛亥革命。

痛恨軍閥混戰的周素園,于1925年憤然辭職回到老家畢節,用積蓄“買了2000元的田,典了800元的房子”。他在失意和彷徨中閉門讀書,無意間接觸到馬克思列甯主義,他潛心研讀了《資本論》《國家與革命》等馬列原著,在研究中還初步認識了用馬克思列甯主義指導的共産黨和紅軍。

57歲地主研讀馬列10年,賀龍曾稱他為“秀才紅軍”,請他出任司令員

說到讀馬列主義書籍,周素園肯定道:“我研究馬克思主義10年了,我覺得馬克思講得對,我相信馬克思主義。”

王震接着說:“你研究馬克思主義好。現在我們共産黨的政策要抗日反蔣,你贊不贊成?”

周素園連聲說:“贊成,完全贊成。”

王震當即決定退還沒收周素園家的東西,後又幾次與他交談,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同時,王震向賀龍、任弼時報告了周素園的情況。

賀龍、任弼時也非常關注,登門同周素園促膝談心,介紹共産黨的抗日反蔣政策,征詢他對時局的看法,認為他是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位可信賴的同盟者。

“死也要死在紅軍裡”

紅軍在畢節期間,鄧止戈聯絡了席大明、周質夫、阮俊臣等反蔣地方武裝共約5000人,紅軍遂将其改編為貴州抗日救國軍,任命周素園出任總司令,鄧止戈任參謀長,軍部就設在周素園府中。賀龍緊緊握住周素園的手說:“歡迎你,‘秀才紅軍’!”

1936年2月14日,貴州抗日救國軍在黔西北成立,周素園正式就任貴州抗日救國軍司令員。

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在周素園的影響下,大批畢節的開明民主人士也表示支援紅軍,5000多青年踴躍報名參加紅軍。

1936年3月1日,已然57歲的周素園不顧年高體弱,執意與鄧止戈率貴州抗日救國軍二支隊随紅2、6軍團繼續長征。在極度艱苦的條件下,周素園的身體日漸衰弱,但他咬牙堅持着。

任弼時、賀龍、王震等擔心他不能經受長途跋涉的勞苦,在給養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準備撥出一筆黃金送他到香港,一方面治病,一方面做統戰工作。周素園聽後,激動地說:“我今年快60歲了,以前都沒有找到光明。今天參加了紅軍,正是我一生中最光榮的時刻,死也要死在紅軍裡。我不願離開紅軍。”

在艱苦的長征途中,周素園患病時,戰士們就用滑竿擡着他行軍;身體稍有好轉,周素園就執意騎馬行軍,他還曾在無人攙扶的情況下,翻越了格羅灣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

周素園堅持與紅軍指戰員一起,行程近萬裡,在會甯與紅一方面軍會師。

随軍到達陝北後,周素園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上司人的多次接見。在參加長征的年長者中,周素園僅比徐特立小2歲,比謝覺哉大5歲,比董必武大7歲,而他并非共産黨員,僅是一位民主人士。

“光明來到了”

到達延安後,周素園除了擔任紅軍教員外,還主動擔當起做國民黨上層人士統戰工作的責任。為了促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周素園先後給何應欽、張學良、吳忠信等數十人寫信,希望他們以民族利益為重,聯共抗日。

在延安,周素園一直患病不愈,當地治療條件又很差。他認為自己成了組織上的累贅,産生了回貴州繼續為黨工作的念頭,于是寫了一封信給毛澤東主席。

1937年10月6日,毛主席給他回了信。

57歲地主研讀馬列10年,賀龍曾稱他為“秀才紅軍”,請他出任司令員

素園老先生:

示敬悉。我們覺得你是我們的一個十分親切而又可敬的朋友與革命的同志,并不覺得你是“坐享優待”。先生的行止與工作,完全依照先生的健康、興趣來決定,因為先生是老年人了,不比年輕人。這一點,不但我們應顧到,先生自己也應顧到的。隻有在比較更适當的條件與環境之中,康健更有保證些,工作才會更好些。

先生所提回黔并工作的計劃,如果已下了決心并認為這樣更好些的話,我是全部同意的。路費拟贈300元,不知夠不夠,請你自己計算一下告我。将來我們經費較充裕的時候,可以每月幫助先生一點生活費,大體上等于在延安生活一樣。這完全因為先生是一個奮鬥的人,絲毫也不是為了别的。臨走時請留下通訊處,并告我。何時走,我來看你。

敬禮!

毛澤東十月六日

臨離開延安之前,毛澤東、朱德等上司人設宴為周素園餞行,并請他到西南繼續開展統戰工作。

1937年10月23日,周素園帶着毛澤東主席給國民黨西南各省軍政要員的信離開延安。他以八路軍進階參議的身份,開始了他的抗日統戰工作,周素園走訪西南各省當局,要求履行第二次國共合作條件,釋放政治犯,團結抗日。

1949年11月,解放軍挺進貴州,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周素園不顧年邁多病,組織畢節支前委員會,親任主任委員,為解放軍準備糧草,維持地方秩序。11月27日,他和群衆一起迎來了畢節的解放。這一天,他把自己的《待盡日記》更名為《光明日記》,并在扉頁上寫下:“期待着光明,等候着光明,望見了光明,光明來到了。”

周素園還給毛澤東主席發電:“北京毛主席,别來十二年,衰朽餘生,猶及見解放成功,不勝欣忭,謹賀勝利。”

從1950年到1958年,周素園研讀過馬列主義、毛澤東著作30餘種,每有心得體會,就撰文在報刊上發表。他一生留下著述300多萬字,部分代表性著述收錄在《周素園文集》中。

1958年2月1日,周素園因病逝世,享年80歲。

57歲地主研讀馬列10年,賀龍曾稱他為“秀才紅軍”,請他出任司令員

圖: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内的周素園雕像

王震在《周素園文集·序》中,曾這樣寫道:“周素園的一生,是一個愛國者追求救國救民之路,曆經艱難挫折,終于找到真理的一生。”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圖檔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國家記憶CCTV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