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到中年,主動認慫

有一句很難聽的話:“别踢屎,隻會弄得到處都是。”

人生路上,總有一些東西,你不能去觸碰,隻能繞着走。如果你非得較勁,那麼你會更加難受。

中年人的人生,應該如河流一樣,繞來繞去,兜了一個大圈,最後歸入大海。

隻要方向沒錯,低頭幾次,又有什麼關系呢?認慫不“慫”,咬牙切齒才真慫。

人到中年,主動認慫

01

笑着認慫,是看透了真相。

我身邊的一個女孩,她小時候很美,是大家眼裡的公主。喜歡她的人很多,但很不幸的是,她長大了,結婚了,然後變成了一個胖子。腰如水桶一般。

剛開始,她和閨蜜在一起,很不自在,因為她的身材,太不入流了。閨蜜們都在拼命花錢保養自己,有的人還是以舉債。

為了入流,她也拼命花錢保養自己的身材。還在變瘦的時候,買了很多的衣服,希望瘦下來了,可以穿得上。

有一天,丈夫對她說:“不管你變成什麼樣子,我都很愛你。如果一個女人沒有二心的話,她再美,也隻有一個人欣賞,不是嗎?”

女人忽然明白,“情人眼裡出西施”。真正愛她的人,不會嫌棄她,不愛她的人,才會百般挑剔。

與其花錢買罪受,不如守住自己的錢袋子。人到中年,有錢就是最大的底氣;健康就是最好的不動産。

認慫,不是因為不去改變自己了,而是明白了如何改變自己。看到了人生的本相,就不會瞎折騰了。

有道是,别人笑我太瘋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笑一笑,心中的煩惱,煙消雲散。

02

主動認慫,是明智的選擇。

清朝大臣左宗棠的脾氣不太好,在官場多年,也得罪了不少人。

有一段時間,朝中大臣對他是“群起侮弄之,或舉其可笑之端編為小詩,轉相諧谑”。

可是,左宗棠不太計較,他還說:“與人共事,要學吃虧。終身讓畔,不失一段。”

他知道,不管大臣們有什麼沖突,都要以大局為重,如果窩裡反,隻能讓外人虎視眈眈,有機可乘。

并且,大部分的沖突,根源在于“主張不同”,需要求同存異。

人心齊,泰山移。一個身處高位的人,主動低頭,不是他不能制服别人,而是做出了明智之舉。畢竟,成就一個人的,不是争執,而是成績。

曆史學家蕭一山說過:“國藩以嚴謹勝,宗棠以豪邁勝。”把曾國藩和左宗棠對比,各有千秋,也足以顯現左宗棠為什麼能夠赢得尊重。

人到中年,如何好好賺錢,如何過日子,不是自己說了算,需要和社會競争,一直都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困境。

愚昧的人,喜歡擡杠,過河拆橋,聰明的人喜歡互助,遇水搭橋。唯有合作,才能赢到最後。

人到中年,主動認慫

03

長期很慫,是在蓄勢待發。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打敗了。被困在山上,進退不得。

後來,勾踐成為了吳王的服務員。吳王去打獵,他拿着馬鞭,幫忙駕車;吳王生病了,他就像侍奉父母一樣,誠心對待。

直到有一天,吳王認為,勾踐已經是自己的奴仆了,才放他回國。

勾踐卧薪嘗膽多年,治理國家,壯大隊伍,終于反敗為勝。

古往今來,長期認慫的大人物,有很多。比方說,韓信受了胯下之辱,孫膑被囚禁在豬欄裡。

每個人都要經曆一段常人不能忍受的時光,才能真正強大起來。如果不能,要麼就會在沉默中消亡;要麼就是螳臂當車,毀掉自己。

俗話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樹木花草,經過了冬天的寒冷,在一縷春風裡,變得生機勃勃;兇猛的熊,在洞穴裡冬眠,迎來了新的一年。

一個讀書的人,寒窗苦讀十餘年,才走進大學校園,成為社會的驕子。

人到中年,如果你沒有好的機會,那麼就努力蓄能,磨砺自己。

04

及時認慫,是以退為進。

三國時期,初出茅廬的劉備,三讓徐州,留下了千古美談。

事實上,劉備很有自知之明,憑借自己的實力,無法和曹操等人對抗,如果主動禮讓,留下仁義的名聲。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

能夠用具體的行動,來赢得人心,比大動幹戈更有效。

要知道,不管多鋒利的刀,都要放在刀鞘裡,才能保全自己。這才是真正的“避其鋒芒”的道理吧。

人到中年,處處都是依靠自己的人,而自己卻無依無靠。遇到強敵,不懂得退讓,那麼你被打垮了,家庭也跟着垮了。

做人做事要有分寸,當你從不用利器傷害人的時候,别人也不會莫名其妙發起攻擊。

“伸手不打笑臉人”,如果真的觸碰到了誰的利益,你就笑一笑,還有談合作的機會。如果你蠻橫着來,那就是互相傷害。

人到中年,主動認慫

05

有人說:“一個真正厲害的人,不是刀槍不入,無懈可擊,而是為人親和,内心柔軟,經得起反反複複地摔打。”

人這一生,最值得放過的,是自己。可是很多人,卻執迷不悟,為了一時之氣,大動幹戈。

每個人都有扛不住的時候,也難免與人針鋒相對,學會認慫,不是你無能,而是你有了不一般的能力。

人這一生,真正的對手,隻有自己。你放下面子,接受自己很慫的樣子,你就會活得灑脫,内心更加強大。

小時候,我們都有一個超級英雄的夢,長大以後,我們常常需要在外人面前委曲求全,在家人面前,挺直脊梁。

人到中年,生活太難,放過自己。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