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表字逸少,是司徒王導的侄子。他的祖父王正,曾任尚書郎一職。他的父親王曠,是淮南太守,曾首先提議東晉元帝司 馬睿過長江。王羲之自小便不善言辭,人們也沒有發現他的異于常人之處。王羲之十三歲時,曾去拜訪過周颉,周颉一番打量之後,覺得他非同一般。一次在酒宴 上,衆人都還沒有開吃,周颉先割了一塊當時很名貴的烤牛心菜給王羲之,這一舉動讓人們開始注意王羲之。長大後,王羲之才華出衆,以善于談辯、剛直耿介稱幹 時。精通書法,尤其以隸書見長。其隸書真可謂冠絕古今,評論家用“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來評價。王羲之深受其堂伯王敦、王導的器重。當時陳留人阮裕名聲很 大,是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對羲之說:“在我們王家,你是最優秀的,和阮主簿相比,應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阮裕本人也視王羲之與王承、王悅為王氏三才俊。當時的太尉郗鑒想找個女婿,就叫他的學生到王導家去看,王導讓郡鑒的學生到他們家東廂房挑。這個學生回去後對郗鑒說:“王家的少年都不錯,但聽到從他們中 挑女婿,就個個矜持起來,不夠放得開,惟獨有一個坦胸露背,在東床上吃飯,對選婿一事充耳不聞。”郗鑒說:“這個人就是我的乘龍快婿!”去看時,才發現此 人是王羲之,于是就将女兒嫁給了他。
王羲之開始做的是秘書郎的官職,征西将軍庾亮推薦他去做參軍,後他又被升為長史。庾亮臨死的時 候,給皇上上奏疏,說王羲之清高而有見地。于是王羲之被派去做甯遠将軍、江州刺史。王羲之年紀輕輕就美名遠播,朝中大臣對他又極為器重,朝廷意欲召他做侍 中、吏部尚書,都被他推掉了。朝廷又授予他護軍将軍一職,他還是借口推辭了。揚州刺史殷浩一向都很看重他,勸他接受朝廷任命,并寫了一封信給他,說:“朝 廷上下許多人都以您的入仕與出仕來判斷政治的興衰,我們這些人也是這麼認為的。既然你的入仕與出仕,正好對應着國家政治的興衰,那麼您怎麼可以置一國存亡 幹不顧,而隻滿足您從容閑适的追求呢?但願您能看到大家的心願。您要是不應時而出的話.怎麼能夠求得朝政的清正廉明呢?
如果您想通了這一點,就知道該如何行事了。”
王羲之回信道:“我一向就對從政不感興趣。當年王導做丞相的時候,曾幾次三番招我為官,我誓死也不答應,到現在,我還留着當時回絕王丞相的書信。我隐退 江湖的想法由來已久,并不是在您執政之際才想退隐的。自從家中兒女成家立業之後,我總想着像尚子平那樣,做一個山野隐士,我不止一次地向我的知己好友說超 過這個想法了。若是您看得起我,就派我出使陝西、甘肅、四川一帶,我是萬死不辭的。
我雖然不擅長交際應對,但能嚴格地遵守朝廷指令, 并能将國家的威德宣于邊關,一定能使自己不同于一般的使臣,也必定能讓四海皆知朝廷的意思。我從這些裡面得到的益處,當遠遠多過做護軍一職。漢朝來年,朝 廷派遣太傅馬日出使陝西東部一帶,如果您不因為我輕微,又不對我有所懷疑,那麼您就讓我在初冬起程赴命,我在此恭敬地等候您的差遣。”
王羲之做了護軍一職後,又苦苦地請求做宣城太守,未得允許,于是朝廷又任命他為右軍将軍、會稽内史。當時殷浩與大将軍桓溫不和,王羲之覺得國家的安定有 賴于内外的團結,于是寫了一封信給殷浩,勸誡他,殷浩不聽其所勸。之後殷浩打算北伐,王羲之以為此舉必敗無疑,于是又去信阻止他,信中言語懇切。殷浩不 聽,繼續北伐,果然被姚襄打敗了。
當時東晉的東部地區大鬧饑荒,王羲之每每開糧倉,赈濟災民。然而朝廷的苛捐雜稅很多,吳越一帶,賦稅負擔尤其沉重,王羲之總是上疏朝廷,請求減免賦稅,朝廷多次答應了他的請求。
壬羲之極其喜歡服食丹藥,修心養性。他不喜歡呆在京城,首次渡過錢塘江來到江浙一帶,便有了終身生活于此的念頭。會稽山清水秀,風景極佳,許多名人雅士 都居于此,謝安沒有做官時也在這裡居住。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人皆以文章著稱于世,并且都在會稽築室安家,和王羲之非常要好。
王羲之愛鵝。會稽有一孤身老婦人養了一隻鵝,她的鵝擅長嗚叫。王羲之想向老婦人買那隻鵝,老婦人不肯,于是王羲之就叫上親朋好友乘車去觀看那隻鵝。老婦人聽說王羲之即刻就到,便将那隻鵝煮了,招待他。
為此事,王羲之歎息遺憾了許久。另外,山陰有一個道士,養的鵝都非常好,王羲之前往觀看,看後很喜愛,便無論如何請道士将鵝賣給他。道士說:“你如果給 我寫《道德經》,我便把所有我養的鵝都送給你。”王羲之欣然答應。為道士書寫完《道德經》後,王羲之便把鵝裝進籠子裡,高高興興地提回去了。從以上兩則故 事,我們可見王羲之任情率性到何種程度了。王羲之有一次去他的學生家走訪,見學生家中的榧木幾案很是光滑潔淨,遂在上面書寫,其中楷書和草書各占一半。後 來學生的父親不小心将幾案上的字迹刮掉了,學生為這事懊惱了很長時間。還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上遇到一個老婆婆,她在賣六角竹扇。王羲之在她的每一把扇子 上都寫了五個字。老婆婆開始挺不高興的。
王羲之于是對她說:“你隻要說是王右軍寫的字,賣一百錢是沒問題的。”老婆婆照王羲之說的去 做了,果然,人們争先恐後來買她的扇子。不久,老婆婆拿着扇子過來請王羲之題字,王羲之隻是笑笑,沒有作聲。由此可見王羲之的書法為世人所推崇的程度。他 常說自己的書法可以和鐘繇的相抗衡,而自己的草書,僅在張芝之後。王羲之曾給人寫信說:“張芝臨池學書法,墨汁把整池水都染黑了,要是别人也像他那樣沉溺 于書法,一定不會比他差的。”開始時,王羲之的書法比不上庾骢、郗愔二人。直到晚年,他書法的妙處才慢慢顯露出來,可謂是大器晚成。他曾經用章草給庚亮回 信。庚亮的弟弟庾翼看到王羲之的筆迹後,深為歎服,于是給王羲之去了一封信,說:“我曾經收藏着伯英的十幅章草真迹,南渡過江之際,因颠沛流離,不慎丢失 了。為此,我常常歎息,以為這種絕妙的書法再也不會有了。我無意中發現您給我哥哥的回信,覺得您的書法真是燦若星辰,頓時使以前的奇觀再現于眼前。”
當時骠騎将軍王述年紀輕輕就已名聲不小,與王羲之齊名,但是王羲之很看不起他,于是兩人關系不好。王述原先在會稽為官,因為母親去世而辭官守孝,住在會 稽。王羲之代替王述在會稽做官,他隻去王述家吊唁過一次,以後就再也沒有登門拜訪過。王述每每聽到吹角聲,便以為王羲之要來看望自己,于是就打掃幹淨房屋 等待他的到來。二E述多年來一直如此期望着,然而王羲之還是一次都沒去看過他。王述為此對王羲之懷恨在心。後來王述做了揚州刺史,就要出發之際,王述将會 稽走訪遍了,就是沒去王羲之那兒,臨走之前,才與王羲之作别。此前,王羲之總是對他的嘉賓好友說:“王述最多隻能做個尚書罷了,到老可做個仆射。要想再在 會稽做官,恐怕是遙遙無期了。”等到王述獲得高官顯位,王羲之就覺得做他的下屬很可恥,于是派使者上書朝廷,要求将會稽郡改為越州,以和揚州級别相當。王 羲之派去的使者一不小心說漏了嘴。當時的名士知道了王羲之的意圖,都嘲笑他。過後,王羲之心懷愧歎,對他的兒子們說:“我和王述比起來,才幹不輸于他,而 職位境遇卻比他差那麼多,說起來,這都是因為你們比不上人家王坦之啊!”王述後來檢察會稽郡,考核其刑罰與政令,負責的人幾乎回答不上來。
王羲之深以為恥,于是就裝病辭官,離開會稽郡,來到父母墳前起誓道:“永和十一年三月初一為癸卯、初九為辛亥,不肖兒羲之敬告二老在天之靈。羲之不為上 天所佑,幼失父母,家教欠佳。在兄長的撫育下,逐漸長大,雖朝中無人,但為朝廷錯愛,我上不守忠孝之節,下不遵推賢之義,每念及老莊的勸誡,便惶惶然如死 之将至,我擔心的是宗族的前途和命運,而非區區我自己而已!是以我輾轉反側,長歎不已,如同掉進無底深淵。從今以後,我要知止知足,斷名絕利。我謹乘此良 辰吉日,大擺筵席,稽首明志,向二二老在天之靈起誓。從今以後,我要是有違此心、貪戀名利,就是目無尊長,不配做人子。做為人子而不盡為人子之道,将為天 地所不容,為名教所唾棄。旦旦信誓,如天日明!”
王羲之辭官以後,與東晉名士遍遊山水,以漁獵為樂。還與道士許邁修丹煉藥,為采藥石 而不遠千裡,幾乎遊遍了東南各郡縣,爬遍了東南名山大川。泛舟滄海時,王羲之說:“我最終會快樂而死的。”謝安曾對王羲之說:“人到中年以後,總免不了被 哀樂的情感所傷,隻要與親朋好友分别,我就會難過上好多天。”王羲之說:“人老了,難免會這樣的。近來我總是依賴音樂來排遣愁緒,常擔心被兒孫們看破,壞 了他們的歡樂之趣。”朝廷因為王羲之發了毒誓,也就不再征召他為官了。
當時劉恢做丹楊尹,許詢曾經留宿劉惔家,見劉惔家的床被帷幄嶄 新華麗,美酒佳肴豐盛甘甜,于是對劉恢說“若是能保得住這一番富貴榮華,遠勝過去東山做隐士。”劉恢回答道:“足下要是以為吉兇在人的話,我又怎能保得 住。”當時王羲之也在座,他冷冷地說:“如果是巢父、許由碰到稷、契的話,一定不會這樣說。”說得許詢、劉悛二人愧色頓生。
王羲之遊 山玩水,閑來無事時,上書吏部郎謝萬說:“古代的隐退之人要麼披頭散發,佯裝發瘋,要麼把自己渾身上下搞得髒兮兮的,佯裝癡呆,他們做得可夠艱難的。如誇 我輕易地得以隐逸,宿願得償,真是太幸運了,這難道不是上天的恩賜嗎?看來違抗天意,會招緻不祥!我前不久剛從東山遊玩歸來,種了些桑樹果樹之類,如今枝 繁葉茂,鮮花盛開。于是我帶着兒子們,抱着孫子們,一同到果樹林裡來玩,一有美味的果實,便摘下來,大家分着吃,以作娛樂。我雖然不能立德以傳萬世,但還 是很想教養好子孫,讓他們敦厚謙恭,懂得退讓。有人覺得我這樣做不對,而要求我像漢代萬石的官員一樣,舉鞭數馬、盡心侍君。您覺得如何呢?最近我與謝安爬 山泛海,并一起視察農田,而悠然自得,怡然自樂。除去生活所需,我将收成盡數用來宴請親朋知己,即使不能盡興而言、高聲而詠,而滿斟酒鬥、說些田間之事以 助談興,也甚為歡樂。這些事情,簡直道不盡啊!我總是以陸賈、班嗣、楊王孫的處世原則為準則,很希望追尋這幾個人的風範,老夫我一生的志願都在這裡了。”
謝萬後來做豫州都督,王羲之又寫信勸他說:“以足下鶴立雞群的風韻,而居于一般俗吏之間,确實是難盡如人意。然而所謂通達有見識,說的就是遇事随機應 變,能屆能伸,這才是目光長遠的表現。我希望願足下能多多與庸官俗吏溝通相處,那樣才會盡善盡美。古人把‘食不甘味,居不甘席’作為美德,而這種儉樸的生 活作風已經喪失殆盡了。然而成功與否,看的實在都是些微小的、細節方面的東西。希望足下能記着老夫所言。”謝萬沒有聽王羲之的勸誡,後來果真失敗了。
王羲之在五十九歲時辭世,在他死後,朝廷追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他的兒子們遵從他的意願,堅決拒絕,沒有接受朝廷這一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