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又有一部新劇開播了:
由迅哥兒(周迅)和黃大廚(黃磊)主演,名字叫《小敏家》。

▲ 電視劇《小敏家》
光看海報就不難猜出,這個故事一定離不開這兩個家庭。
果不其然,由這部新劇引發的一個熱搜話題就是:
▲ 熱搜
在現在的輿論氛圍裡,“原生家庭”逐漸被賦予了一種負面的形象。
可是,就像《小敏家》中的這段台詞一樣:
有同樣境遇的原生家庭成長下的孩子,也能導緻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這或許和每個家庭背後,藏在幾代人腦海中的深層理念有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家風”。
而蘇東坡的成就,也和他的家風分不開。
戳視訊關注視訊号:意公子
#意公子連更100期《國寶很有戲》
▼▼▼
先說說出場人物:
曾祖父蘇杲(音同稿),祖父蘇序,父親蘇洵,兒子蘇轼(蘇東坡)。
曾祖父蘇杲,是眉山蘇家裡最有影響力的一支。
所謂影響力,不是因為他們當官,也不是因為他們财産豐厚,這些都沒有,他們隻是一個普通的中産家庭。他們之是以影響力大,是因為他們淡泊、豁達、樂善好施的家風,為鄉親們所稱道。
蘇杲生了九個兒子,但是最後隻活了一個,就是蘇東坡的爺爺蘇序。
▲ 蘇序
蘇杲臨死的時候,他妻子問他,我們孤兒寡母,你不把孩子托付給兄弟嗎?
蘇杲說:“孩子如果有出息,即便不是我兄弟也會親近他;如果他沒出息,就是我的親兄弟也會扔下他不管的。”
蘇杲的這種性格延續到了他的兒子蘇序,就是蘇東坡的爺爺。
蘇序天生就是一個樂觀的人。畢竟九個兄弟就活了他一個,能保住命就不錯了。
生性樂觀的人通常都很簡單通透。蘇洵對老爺子的印象就是:
個性簡單,沒什麼架子,交朋友無論貴賤。
性簡易,無威儀,薄于為己而厚于為人,與人交,無貴賤皆得其歡心。見士大夫曲躬盡敬,人以為谄,及其見田父野老亦然,然後人不以為怪。
——蘇洵《族譜後錄下篇》
平等心,這是我認為蘇東坡家風裡最最重要的三個字。
别看這三個字很容易,但是要做到是很難很難的。
想想,當一個所有人都認為是權威的人出現的時候,我們能保持内心的平等心嗎?
當我們看見比我們生活還苦的人出現,我們希望救助他們的時候,但凡動念說:我要幫助你,我是個救助者。那顆平等心還在嗎?
但是這一點我覺得蘇老爺子做得特别棒。
先說他對于不如他的人,是怎麼保持平等心的。
他曾經賣掉了一些田地去接濟一些挨餓的窮苦人,注意,是賣掉,不是贈送。
等糧食豐收了,人們就把糧食和錢财拿回來要還他,他卻說:我賣掉它們自有賣掉的道理,不是因為你們的原因。然後就拒不接受。
兇年嘗鬻其田以濟饑者。既豐,人将償之,曰:“吾自有以鬻之,非爾故也。”卒不肯受。
其實有的時候,救助者這個角色是很不對的,你救助我,本質上會我讓我自然而然地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是要被接濟的,你救助我某種意義上就是加深了“你高我低”,“我們不平等”的這種觀念。
但蘇老爺子的這兩個舉動,其實是把人拉回到平等的角色上來。
▲ 平等的關系
很不容易。
而且他對他兒子也很有平等心。
我們以前讀《三字經》的時候有這麼一句: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三字經》
誰呢?是蘇東坡的爸爸,也是蘇序老爺子最小的一個兒子,蘇洵。
▲ 蘇洵
蘇洵小時候可不好好讀書,簡直是個廢柴青年。18歲的時候娶了當地首富的女兒,都成家立業了,還是不好好讀書,孩子都生了,還不好好讀書,媽媽都挂了,還是不好好讀書。
而且蘇家三個兒子,老二都中進士都當官了,要是平常家庭,肯定會天天對比,你看看你哥,再看看你!
但是蘇老爺子沒有。
别人都看不下去了,就一直跟老爺子說這事兒。你看老爺子說什麼:吾兒是一個還需要讓人擔心不學習的人嗎?
然轼之先人少時獨不學,已壯,猶不知書。公未嘗問。或以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兒當憂其不學耶?”既而,果自憤發力學,卒顯于世。
——蘇轼《蘇廷評行狀》
這是一句多麼大的信任!要有多麼大的平等心,才能放下對孩子的期待,不幹涉、不評價,給予他如此巨大的空間去成長!
果不其然,蘇洵繼而奮起讀書,而且還教他兩個兒子蘇轼和蘇轍讀書,最後三個人都成了唐宋八大家裡唯一的一家人。
我覺得這種性格是蘇家骨子裡代代流傳的,簡單、豁達、平等心。
這些性格背後有一個很大的底色,就是愛。
後面我們講蘇東坡的原生家庭,你就會發現,他的人生是在一個極有愛的環境裡長大的,是以他沒有匮乏感,你想,對愛有匮乏感的人能全然給出愛嗎?不會的。
如果缺愛,你給出的愛背後都會一種隐含的乞求:
我愛你,是因為希望你也愛我。
但真正内心對愛不匮乏的人,他的愛是自然溢出的,是不求回報的,是以才能有這樣的平等心:我不谄媚權威,我也不求我幫助的人會來感激我,我甚至都不想讓他們知道我在幫助他們。
▲ 蘇東坡與友人
也因為我沒有匮乏感,是以我能安住和滿足當下,多餘的錢,就給需要它的人,多餘的田地,也分給需要它的人。
是以當我看到蘇東坡的祖先們是如何處世為人的,我再看蘇東坡的時候,我真的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高祖積德,乃有此子。
▲ 蘇東坡
這已經不單純隻是原生家庭,它甚至是好幾代人,甚至已經是植入到血液裡的東西。那是一種家風,是由祖祖輩輩以身作則,他們活出來的品質。
這些品質潤物細無聲地代代流傳,最終,所有的人都會因為身上流着這樣的血而感到無比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