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這世上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
前不久,有一個5歲的孩子以一種"清奇"的方式走紅網絡。起因是,孩子在做早操的時候喊熱,老師就幫她把外套脫了,可孩子還是嚷嚷着熱。
老師仔細一看,這才發現,孩子的奶奶給她穿了5條褲子。這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不少網友在笑瘋了的時候,還不忘給孩子奶奶喊話:
"穿太多,真的會捂出毛病來的";
"雖然是好心,但其實熱比冷更容易生病";
"驗證過了,是親奶奶無疑"……
像這樣的例子,簡直數不勝數。有這樣的:
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簡直是:同一個世界,同一款奶奶。
兒科醫生就曾說過,每年都有很多因為發燒來就診的孩子。經過了解,很多孩子都不是因為穿太少感冒,反而是因為穿得太多了。
可見,捂得太多,對孩子不是愛,而是害。
因為,一方面,孩子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全,他們又好動,一旦穿太多,熱量就很不容易散發出去,可能會導緻高熱、大汗等。
另一方面,穿得太多,小孩子的小胳膊小腿動起來非常費力。如果是正好開始學爬、翻、坐、走的話,就很難反複練習了。而且,孩子穿太多,限制了他們的運動,反而容易降低孩子的抵抗力。
02、那麼,秋冬季到底該如何科學地給孩子穿衣呢?
1、先判斷冷熱
對于尚無法表達清晰的幼兒來說,最直接的方法是摸一摸孩子的後頸和後背。
如果後頸和後背都很光滑,沒有出汗的話,那說明孩子穿得正合适;如果出汗了,就要及時脫掉一些。
其次,還可以直接觀察孩子的狀态。如果孩子的小臉紅撲撲的,說明孩子太熱了,也要及時減少衣物。
随時觀察,做好增減衣物的準備,孩子才能保持最佳狀态。
2、洋蔥穿衣法
這個說法其實很形象,就是給孩子多穿幾件薄衣服,比直接穿一件厚衣服要好。
現在是冬季,晝夜溫差大、室内外的溫差也大。穿幾件薄衣服,正好可以滿足熱了就脫、冷了就穿的原則。
3、選擇衣服有技巧
通常,孩子的皮膚比較嬌嫩,他們的基礎體溫比成人高,又很容易出汗。是以,選擇衣服的時候,一定不要太盲目了。
可以給孩子選擇純棉的貼身衣物,吸汗又不容易刺激皮膚;中間穿保暖的衣服;外套則要具備防風的功能。
這樣穿,孩子不容易着涼,也不會因為汗涔涔的不舒服。
4、最值得借鑒的寶寶"穿衣公式"
杭州一位兒科醫生,花了三個月的時間,通過從自己女兒身上總結出來的經驗,提出了一個關于孩子的“穿衣公式”:氣溫+衣服增加的溫度= 26℃
因為26℃是孩子最舒服的一個狀态,如果天氣降溫了,就可以通過适當增加衣物,來達到“恒溫”的效果。
具體每件衣服能夠增加的溫度大緻如下:厚羽絨服9℃,薄款羽絨服6℃,厚羊毛衫4℃,棉背心4℃,抓絨衣服3℃,薄外套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是1℃。
當然了,這也不是絕對的。畢竟每一個孩子的體質不同,運動量也不同,還是需要父母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及時增減衣物。
03、如何與老人溝通?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老人在照顧,難免會因為新舊育兒觀念不同而産生分歧,尤其是在給孩子穿衣服這件事上。
許多老人生怕自己帶孩子有個閃失,讓寶寶生病受罪,是以自己覺得冷的時候,第一反應也是給寶寶多穿一點。初心是好的,隻是方式方法不一定對。是以,子女在與老人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語氣和方式。
好友曾經就為這件事苦惱過,不過,現在她已經能應對自如了。在她看來,老小孩老小孩,老人也是要靠“哄”的。
比如,有一次奶奶給孩子穿了很多,她先是表揚了老人:“媽,你可真細心,天氣一涼就記得給孩子添衣服。“
等老人欣然接受之後,再婉轉地提出:“呀,孩子出汗了。我記得前段時間有兒科醫生說,好多孩子都是穿太多捂出病了。 應該不至于吧?”
老人雖然嘴上說着沒事,但還是默默地給孩子脫掉了一件。
老人幫忙帶娃不容易,還是盡量體諒、好好溝通吧。畢竟,我們能心無旁骛地工作、不用擔心孩子的接送,都多虧了老人幫我們負重前行。你說呢?
——END——
文| 菈媽,多平台簽約作者,喜歡閱讀經典育兒和心理學書籍,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讨噢。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部分圖檔來自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