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号,千古一帝秦始皇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故稱自己為“皇帝”。我國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裡的“一人”就是天子,“萬人”就是百官,由此可見皇帝的地位。
那麼為何會出現“一人之上”的官職呢?他又是憑什麼淩駕于皇帝之上呢?

攝政王,代國君處理政事的人,通常由君主的親族或戚族擔任,性别不限,可能是太後、皇後攝政,也可能是外戚權臣攝政,曆史上比較知名的攝政王有西周時期的周公、漢朝時期的王莽、清朝時期的多爾衮以及載沣。
其中“八卦”最多的,就是這位和碩睿親王多爾衮,當年一部名為《孝莊秘史》的電視劇上映,直接把多爾衮演繹成一位深愛孝莊太後大玉兒的男人,為了愛情,多爾衮犧牲了很多,甚至最後死于權力與愛情的煎熬,至今大玉兒是否下嫁給多爾衮,仍然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我們且看看這位著名的攝政王當年究竟做了什麼。
愛新覺羅·多爾衮,出生于1612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14子,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衮從小就展現出了過人的智慧,8歲跻身于參預國政的行列,14歲被封為貝勒,17歲就跟着皇太極征讨蒙古察哈爾部,戰功卓越,成為正白旗旗主。
随後幾年,多爾衮更是立下赫赫戰功,擊敗了錦州的明軍、從征察哈爾,帶着八旗軍隊多次越過長城,給了明朝很大的打擊,哥哥皇太極特别欣賞他,後來皇太極稱帝,年僅24歲的多爾衮就被封為和碩睿親王,地位相當之高,縱觀整個清朝,并無幾人能與他比肩。
1643年,皇太極猝死于盛京清甯宮,且生前并未立嗣子,一夜之間朝野上下躁動起來,所有人的眼睛都盯準了皇位,多爾衮便是其中的有力競争者,但大臣們還是認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更适合繼位。
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發生了——多爾衮選擇輔佐兄長的兒子福臨為帝,也就是後來的順治帝,當然了,當年順治才6歲,實權都在多爾衮身上,他順理成章的成為清朝第一位“攝政王”。
多爾衮立馬對豪格、代善封兄弟子侄采取了打壓、限制,最後豪格被害死,代善也選擇退休,其他人基本也趕緊退後了,其實憑當年多爾衮的實力,完全是可以自己登基為帝的,但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卻仍然選擇扶植順治。
對此很多史學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觀點,最“八卦”的看法就是說多爾衮愛美人不愛江山,為了大玉兒才這樣做,在此不多猜測,總之多爾衮的選擇直接穩定了大清的根基。
第2位攝政王也很有名,但不同于主動選擇成為攝政王的多爾衮,載沣是被迫成為攝政王的,當年才3歲的溥儀被封為皇帝,慈禧掌握了實權,但她又不想做得太明顯,于是找來性格軟弱的載沣當攝政王。
載沣真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在腐敗不堪的清朝末年成為攝政王,不就是個“背鍋俠”嗎?是以後來清朝滅亡,不少人都在罵載沣這個攝政王,說他保不住清朝、管不好兒子,确實挺倒黴。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世祖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