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千古一帝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故称自己为“皇帝”。我国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就是天子,“万人”就是百官,由此可见皇帝的地位。
那么为何会出现“一人之上”的官职呢?他又是凭什么凌驾于皇帝之上呢?

摄政王,代国君处理政事的人,通常由君主的亲族或戚族担任,性别不限,可能是太后、皇后摄政,也可能是外戚权臣摄政,历史上比较知名的摄政王有西周时期的周公、汉朝时期的王莽、清朝时期的多尔衮以及载沣。
其中“八卦”最多的,就是这位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当年一部名为《孝庄秘史》的电视剧上映,直接把多尔衮演绎成一位深爱孝庄太后大玉儿的男人,为了爱情,多尔衮牺牲了很多,甚至最后死于权力与爱情的煎熬,至今大玉儿是否下嫁给多尔衮,仍然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我们且看看这位著名的摄政王当年究竟做了什么。
爱新觉罗·多尔衮,出生于1612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14子,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8岁跻身于参预国政的行列,14岁被封为贝勒,17岁就跟着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战功卓越,成为正白旗旗主。
随后几年,多尔衮更是立下赫赫战功,击败了锦州的明军、从征察哈尔,带着八旗军队多次越过长城,给了明朝很大的打击,哥哥皇太极特别欣赏他,后来皇太极称帝,年仅24岁的多尔衮就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地位相当之高,纵观整个清朝,并无几人能与他比肩。
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清宁宫,且生前并未立嗣子,一夜之间朝野上下躁动起来,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准了皇位,多尔衮便是其中的有力竞争者,但大臣们还是认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更适合继位。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多尔衮选择辅佐兄长的儿子福临为帝,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当然了,当年顺治才6岁,实权都在多尔衮身上,他顺理成章的成为清朝第一位“摄政王”。
多尔衮立马对豪格、代善封兄弟子侄采取了打压、限制,最后豪格被害死,代善也选择退休,其他人基本也赶紧退后了,其实凭当年多尔衮的实力,完全是可以自己登基为帝的,但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却仍然选择扶植顺治。
对此很多史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最“八卦”的看法就是说多尔衮爱美人不爱江山,为了大玉儿才这样做,在此不多猜测,总之多尔衮的选择直接稳定了大清的根基。
第2位摄政王也很有名,但不同于主动选择成为摄政王的多尔衮,载沣是被迫成为摄政王的,当年才3岁的溥仪被封为皇帝,慈禧掌握了实权,但她又不想做得太明显,于是找来性格软弱的载沣当摄政王。
载沣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在腐败不堪的清朝末年成为摄政王,不就是个“背锅侠”吗?所以后来清朝灭亡,不少人都在骂载沣这个摄政王,说他保不住清朝、管不好儿子,确实挺倒霉。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世祖实录》